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63篇 |
免费 | 702篇 |
国内免费 | 2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8篇 |
大气科学 | 79篇 |
地球物理 | 857篇 |
地质学 | 1365篇 |
海洋学 | 139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120篇 |
自然地理 | 8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68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118篇 |
2021年 | 128篇 |
2020年 | 119篇 |
2019年 | 114篇 |
2018年 | 96篇 |
2017年 | 103篇 |
2016年 | 134篇 |
2015年 | 108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149篇 |
2012年 | 152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23篇 |
2009年 | 137篇 |
2008年 | 163篇 |
2007年 | 142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106篇 |
2002年 | 93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103篇 |
1999年 | 79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71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e results of the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n bulk sediment fromthree cores collected in Albano crater lake (Central Italy) are reported, andthe main markers of the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last 26ka are discussed. The sediment of Lago Albano consists of greysilt and mud, and is made of volcanogenic, calcareous, siliceous and organicmaterial. Some tephra layers provide a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sequence. The 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sediments are strongly impacted by theAlban Hills volcanism (Roman volcanic area), but there are also strong changesof organic/inorganic matter ratios, owing to variations in biologicalproductivity and terrigeous supply from the catchment. Six chemostratigraphiczones record the main step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old and dry climate ofGlacial Maximum to the warmer and more humid Holocene climate. The most usefulgeochemical indices are: biogenic silica, CO2, Br and organiccontent (OM) for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Al, Y, CIA (Chemical Index ofAlteration), Al/Rb, Ti/Zr and Y/Al ratios for terrigenous clasticmaterial; OM/Al ratio for organic/terrigenous ratio; S/Fe andMo/Fe ratios and Authigenic U for redox diagenetic conditions of the lakesediment. The geochemical records agree rather well with those of thelithological and paleomagnetic studies, and despite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are less detailed than those acquired by the study of biological remains, the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inferred is consistent. A comparison of thechemostratigraphic results of Lago Albano with those obtained on coevalsediments from Central and Southern Italy lakes supports the role of the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as important complement to more sophisticatedtechniques in the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 相似文献
12.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于湖盆水体盐度较大,其形成演化和发育模式与淡水环境存在异同点。笔者基于三维地震、钻测井、岩心和地球化学资料明确了该地区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发育模式。潜江凹陷潜江组湖相泥岩颜色较浅,局部井见浅红色泥岩,且泥岩中常见干裂,Mn/Fe值和Sr/Ba值较高,为盐湖浅水沉积环境。碎屑物质借助盐湖水体强携砂能力长距离搬运,相对高密度的携砂水团下沉形成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或浊积砂体,相对低密度的携砂水团在湖盆盐水的顶托作用下呈悬浮状或漂浮状进一步向湖盆方向搬运,在远岸处形成滩坝砂或席状砂体。研究区主要为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坝等多种微相类型,据此建立了潜江组沉积时期盐湖远岸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明确了砂体展布特征及其发育机理,为研究区滚动勘探和后期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宁夏盐池为例,探讨了利用面向对象的高分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等多源数据确定季节性咸水湖湿地自然边界的方法。以高分遥感影像、激光探测与测量(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数据插值生成的高空间分辨率DEM、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为数据源,选取LBV变换特征、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高程值、坡度等特征,构建决策规则模型,获得季节性咸水湖湿地自然边界,并分析了不同高空间分辨率的DEM对边界提取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无DEM数据参与提取的结果相比,合适的高空间分辨率DEM参与季节性咸水湖湿地自然边界提取,能有效提高其边界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地区众多封闭湖泊湖岸堤的光释光(OSL)测年结果表明,\"大湖\"存在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MIS 5)或者更早,而不是MIS 3阶段。由于高湖面测年结果的变化,我们对中国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对晚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也随之改变。本研究对青海湖周边的湖岸堤、湖相沉积物、冲积和风成沉积物进行光释光测年,重建了青海湖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高湖面演化历史,得到以下结论:1)最高湖面(拔湖26~66 m)出现在MIS 5时期;2)MIS 3c时期湖面高出现在约13~17 m,但是在MIS 3a阶段湖面下降至接近于中全新世湖面高度;3)全新世最高湖面出现在距今约5.1 ka,湖面至少高出现在9.1 m,之后在约2 ka前再一次出现高湖面,高出现在湖面约8 m。青海湖高湖面的拔湖高度从MIS 5a到MIS 3时期,再到全新世是依次降低的,使得早期的湖岸堤没有被后期高湖面破坏而较好的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15.
对四川理县杂谷脑“冰碛物”的地层结构进行了观察,对河湖相地层中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进行了分析。综合研究表明,所谓杂谷脑晚更新世“冰碛物”是由泥石流、崩滑塌堆积物、堰塞湖沉积和河流相砂砾石层构成的多成因“混杂”堆积,湖相地层中发育的强烈褶皱和断裂是河岸陡壁岩石崩塌滑落导致古堰塞湖沉积物发生软沉积变形的结果。软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卷曲构造、液化泥块、阶梯状微断裂、球枕构造、火焰构造、落石沉陷构造、环状构造、同生断层和大型褶曲等。一次崩滑塌事件的典型沉积层序由崩塌体、不规则接触面和下伏的河湖相变形地层所组成。沿杂谷脑河上游发现的一系列大型崩塌褶曲构造以及伴生的多种典型的液化变形构造,指示可能是地震活动触发了群发性的崩塌、滑坡灾害事件。 相似文献
16.
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地区深受东亚季风影响,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与水文、水系特征,自中更新世以来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在大姑组、九江组砾石层之上风成堆积广泛发育。该区域中、上更新统表现为网纹红土、均质红土和下蜀黄土的独特沉积序列,厘清这三套独特沉积序列的物质来源对于我们认识东亚季风演化及其区域环境响应至关重要。本文选择了长江中游鄱阳湖地区10个典型剖面,基于 < 20 μm颗粒组分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该地区中、上更新统粉尘堆积的特点,并将其与黄土高原西峰黄土和东秦岭黄土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长江中游鄱阳湖地区这套独特的沉积序列,元素特征基本相似,具有贫Co、Pb,富Zr、Hf,低Eu/Eu*(0.53~0.62)、LaN/YbN(4~8)、Ta/Zr(0~0.006)、Nb/Zr(0~0.09),高Y/Ho(28~30)、Zr/Hf(36~48)等特点,与黄土高原与东秦岭黄土有显著区别。基于Hf-Th-Co、Th-Sc-Zr/10和Th-Sc-La蜘蛛图投影分析,鄱阳湖地区第四纪粉尘物质的源岩接近于石英岩类,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的产物,显著区别于黄土高原与东秦岭黄土(源岩接近于页岩,形成于大陆岛弧构造背景)。进一步分析认为,网纹红土、均质红土的母质均与区域下蜀黄土类似,推测它们均来自于其冬季风上风方向的长江或赣江的古河谷漫滩,这套独特的沉积序列是第四纪以来长江中游现代格局的水系贯通后,冬季风增强,吹蚀大江大河广阔的古河谷漫滩而形成的区域粉尘堆积的结果;是湿热的亚热带季风区对于中更新世以来在轨道尺度上冬夏季风均加强的背景下独特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17.
18.
鄱阳湖湿地土壤中Fe、Mn的迁移特征及其与水位周期变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鄱阳湖地区蚌湖水下沉积物、滩地草甸土柱状样品不同深度土壤的酸度、氧化还原电位进行了现场测定;对剖面各层次的Fe、Mn总量,还原性Fe、Mn含量,以及有机质等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鄱阳湖湿地土壤中Fe、Mn有其独特的分布规律和迁移特征。元素Fe仅在水土界面轻微富集,Mn则向界面和深层双向富集;还原性Fe、Mn受氧化还原边界层的控制呈垂向分布。另外,元素Fe、Mn的水平迁移与水位变动相关,退水时Fe 相似文献
19.
西藏湖泊众多,其水位和面积变化对气候波动有敏感记录.本文运用RS和GIS技术,以1973—1977年、1989—1992年、1999—2001年、2008—2010年和2017年5期遥感影像为底图矢量化了西藏所有湖泊边界,建立了湖泊空间数据库.以湖泊空间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73—2017年西藏湖泊面积动态变化特征,结...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汛期以来庄浪县降雨量超过历年平均值的11.5%,8月31日9时庄浪县郑河乡下寨村老滑坡整体复活滑动,滑坡长355.0 m,宽220.0 m,面积83 668.0 m2,厚度12.0~20.0 m,体积约130.0×104m3,堆积体堵塞窑家河及支沟形成2处小型堰塞湖。本次调查运用工程地质调绘、无人机航测、工程地质勘查等技术手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获取了相关数据基础上,利用无人机航测高清影像比对和SlopeLE软件计算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判定。通过2020年8月和2021年8月航测高清影像对比,滑坡前缘变形迹象极为明显,稳定性差。SlopeLE软件计算可知,滑坡自重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降雨工况处于欠稳定状态,地震工况处于不稳定状态。计算结果与航测比对数据基本吻合,在不利工况下极易发生滑动,存在再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