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16篇
  免费   9811篇
  国内免费   14890篇
测绘学   6184篇
大气科学   7708篇
地球物理   12491篇
地质学   34071篇
海洋学   7819篇
天文学   3488篇
综合类   4427篇
自然地理   8929篇
  2024年   360篇
  2023年   909篇
  2022年   1823篇
  2021年   2042篇
  2020年   2301篇
  2019年   2597篇
  2018年   2031篇
  2017年   2379篇
  2016年   2545篇
  2015年   2831篇
  2014年   3244篇
  2013年   3329篇
  2012年   3599篇
  2011年   3751篇
  2010年   3218篇
  2009年   3777篇
  2008年   3858篇
  2007年   4324篇
  2006年   4202篇
  2005年   3669篇
  2004年   3337篇
  2003年   3140篇
  2002年   2848篇
  2001年   2395篇
  2000年   2390篇
  1999年   2232篇
  1998年   1885篇
  1997年   1633篇
  1996年   1468篇
  1995年   1224篇
  1994年   1246篇
  1993年   1070篇
  1992年   846篇
  1991年   594篇
  1990年   505篇
  1989年   438篇
  1988年   318篇
  1987年   214篇
  1986年   148篇
  1985年   97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31篇
  1978年   38篇
  1977年   26篇
  1975年   5篇
  1954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我国首条大型电力隧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动化监测在超大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对工程进行有效管理,逐渐将对工程的安全、预判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为工程节约大量资金情况下,提高预判安全施工的能力,是提高工程管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92.
酸溶——催化极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的钨、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秋丽 《陕西地质》2008,26(1):82-86
本文采用混合酸溶解样品,对影响催化体系稳定的酸度、温度和不同反应时间的因素分别进行了对比试验,确定催化体系相对稳定的最佳条件,经过大量样品的分析验证,分析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993.
地下开采引发地面沉陷的未确知聚类预测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未确知聚类预测法进行优化,并将其应用于开采地面沉陷的预测研究。采用开采地面沉陷的实测数据按最大沉陷量进行分类,利用各分类影响因素的均值表示各分类中心,并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未确知测度函数。由待测对象指标的综合未确知测度与各分类指标的未确知测度间的距离来确定待预测对象所属等级,给出了预测值的计算公式。经计算验证,该方法的正确率为75%。但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地表建筑设施等更加安全,允许预测级高判,则正确率可达100%。针对某铁矿一观测点进行预测,并与实测数据比较,结果表明,未确知聚类预测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为开采地面沉陷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4.
程彦博  毛景文 《地质学报》2008,82(11):1478-1493
在云南个旧地区发育大量与成矿时空密切相关的侵入岩。个旧东区的老厂-卡房花岗质岩体为一隐伏的花岗岩体,侵入于三叠纪个旧组灰岩和碳酸盐地层中,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是个旧地区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花岗岩体之一。岩石的ACNK值大多在1.0以上,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U、Th含量较高,应归属于HHP花岗岩;岩石类型属于S型花岗岩,但经历了高度的分异和演化;n(Rb)/n(Sn)- n(Rb)/n(Ba)与n(CaO)/n(Na2O)-n(Al2O3)/n(TiO2)图解均暗示岩石的源区性质为由粘土岩所派生的岩浆。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老厂-卡房岩体形成于85±0.85Ma,相当于晚白垩世。根据区域地质和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个旧地区燕山晚期处于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95.
目前,北京市地热井的性质以探采结合为主,首先是“探”,其次是“采”。地质录井是地热勘探过程中获得原始资料最直接的方式,地质录井成果的质量对成井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北京市顺史区后沙峪地区顺后热-8地热井为例,针对地质录井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岩样采集、钻进异常、地球物理测井和试井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6.
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具有δ13C1<δ13C2<δ13C3 的正常系列分布特征,为典型的热催化成因的煤型气,天然气母质类型主要为腐殖型。通过岩石组合特征分析,认为侏罗系天然气大部分来源于上三叠统须五段源岩,须四段和侏罗系本身源岩(如自流井组暗色泥岩)可能也有一定贡献;轻烃特征研究也说明了须五段源岩对侏罗系天然气有较大的贡献;δ13C1-Ro关系更进一步说明了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源于须五段烃源岩,而孝-新-合地区须四段和自流井组源岩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7.
夏甸地区Ⅶ-支脉矿体控矿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复合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构造运动时期先后的问题,而且在生产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1]。本文以山东夏甸地区Ⅶ—支脉矿体为例,通过区域构造、Ⅶ—支构造断裂特征、闪长玢岩构造特征、矿体构造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Ⅶ—支构造的新老构造体系、同一构造体系复合现象突出,多表现为构造形迹的归并。其中成矿断裂的多期活动、构造性质的多次变化、成矿作用的多次叠加是矿体形成的关键因素;在NEE向Ⅶ—支构造与近SN向脉岩截接部位形成矿体,低级序的NNE、NE、NEE向构造成为主要的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998.
云南官房铜矿床矿石矿物特征及银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显微镜鉴定、电子探针(EPMA)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方法,首次对官房铜矿的矿物组合和银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初步查明,矿石矿物为中-低温热液成因,并受火山机构及断裂构造的控制;银矿物主要为碲银矿和辉银矿。矿石中银与铜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而方铅矿中不含银。银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含铜矿物或黄铁矿中;银的独立矿物含量低,且多呈包裹体的形式存在于黄铜矿、斑铜矿及黄铁矿中,或以微细粒状赋存于矿物颗粒间和斑铜矿的表面。  相似文献   
999.
宝坪铜矿赋存于三叠系下统腊美组中。矿体呈似层状,少量脉状,严格受北北西-北西向构造控制。矿床成因类型属浅源热液改造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000.
The primary occurrence of ruby in the Mogok area, northern Myanmar is exclusively found in marble along with spinel–forsterite-bearing marble and phlogopite–graphite marble. These marble units are enclosed within banded biotite–garnet–sillimanite–oligoclase gneisses. Samples of these marbles collected for C–O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show two trends of δ13C–δ18O variation resulting most likely from fluid–rock interactions. Ruby-bearing marble and phlogopite–graphite marble follow a trend with coupled C–O depletion, whereas spinel–forsterite-bearing marble follows a δ18O depletion trend with relatively constant δ13C values. Ruby formation might have resulted from CO2-rich fluid–rock interaction, while spinel–forsterite-bearing marble was genetically related to CO2-poor fluid–rock interaction. Both fluids may have arisen from external sources. Based on graphite Raman spectral thermometry, the estimated temperature for phlogopite–graphite marble, and probably ruby-bearing marble, was lower than 607 °C, and for spinel–forsterite-bearing marble, lower than 710 °C. Contrasting C/O diffusion between graphite/ruby/spinel/forsterite and calcite, local variations o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newly formed minerals as a result of non-pervasive fluid infiltration, and open-system isotopic disturbance during cooling may have affected C-/O-isotopic fractionations between minerals. The estimated high formation temperatures for ruby and spinel/forsterite imply that the parental fluids may have been related to nearby igneous intrusions and/or metamorphic processes. Whether these two types of fluid were genetically related is unclear based on the present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