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2篇
  免费   769篇
  国内免费   969篇
测绘学   154篇
大气科学   1561篇
地球物理   878篇
地质学   1429篇
海洋学   553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86篇
自然地理   32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316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对STORM-FESTIOP17一次冬季锋面暴风雪天气过程的斜压边界层结构演变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暖湿空气沿锋面抬升凝结成云,产生降水过程中释放的大量潜热显著增加锋两侧的水平温度差异,产生锋生。与锋生相伴,在锋前产生低空急流和高空急流。当锋生至最强时,锋两侧温差可达20K,锋前低空急流开始减弱,锋后低空急流增强,锋后冷平流开始主导锋两侧的环流系统。该冷平流削弱锋两侧的温度水平梯度,产生锋消作用。对这次锋面斜压对流边界层的湍流特征分析表明:在边界层之上切应力wv明显增大;湍能收支分析表明在边界层之上的风切变产生项很强,即大尺度天气系统有利于斜压对流边界层的发展,边界层内各量充分混合。这次冬季锋面暴风雪天气过程,冷锋前的低空南风急流从墨西哥湾携带来的充足水汽及锋区边界层大气的强斜压性是其产生的关键因子:冷锋过后,大尺度高空急流的作用更有利于对流边界层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992.
A numerical modelling study is presented focusing on the effects of mesoscale sea-surface temperature (SST) variability on surface fluxes and the 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layer structure. A basic scenario is examined having two regions of SST anomaly with alternating warm/cold or cold/warm water regions. Conditions upstream from the anomaly region have SST values equal to the ambient atmosphere temperature, creating an upstream neutrally stratified boundary layer. Downstream from the anomaly region the SST is also set to the ambient atmosphere value. When the warm anomaly is upstream from the cold anomaly, the downstream boundary layer exhibits a more complex structure because of convective forcing and mixed layer deepening upstream from the cold anomaly. An internal boundary layer forms over the cold anomaly in this case, generating two distinct layers over the downstream region. When the cold anomaly is upstream from the warm anomaly, mixing over the warm anomaly quickly destroys the shallow cold layer, yielding a more uniform downstream boundary-layer vertical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the warm-to- cold case. Analysis of the momentum budget indicates that turbulent momentum flux divergence dominates the velocity field tendency, with pressure forcing accounting for only about 20% of the changes in momentum. Parameterization of surface fluxes and boundary-layer structure at these scales would be very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ir dependence on subgrid-scale SST spatial order. Simulations of similar flow over smaller scale fronts (<5 km) suggest that small-scale SST variability might be parameterized in mesoscale models by relating the effective heat flux to the strength of the SST variance.  相似文献   
993.
华南暖区暴雨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前汛期暴雨预报一直是我国大气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特别是发生在锋前的暖区暴雨,由于其天气尺度斜压性强迫不明显,环境大气水汽含量丰富,热动力不稳定性强,边界层触发机制复杂,以及特殊的地形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外强迫作用,导致暴雨突发性强,地域性特征显著,也是困扰预报业务人员的难点问题。目前我国预报业务中使用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对暖区暴雨的预报能力十分有限,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也不尽人意。该文回顾了近40年华南前汛期暴雨大部分研究成果,针对华南暖区暴雨的提出及典型背景场、暖区暴雨与低空急流的关系、暖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及传播、暖区暴雨触发机制等独特的天气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并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及中央气象台预报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了3类华南暖区暴雨类型——边界层辐合线型、偏南风风速辐合型,以及强西南急流型的天气系统配置及触发因子。最后提出针对华南暖区暴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94.
南疆沙漠腹地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廓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塔中80m观测塔梯度系统采集的2006年8月、10月和2007年1月、4月的风、温度、湿度资料,结合气象站的同步气象资料,对南疆沙漠腹地近地层四季的晴天平均风速、温度、湿度廓线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晴天平均风速白天随高度升高增加缓慢,夜间较快,低层风速白天比夜间大,高层则白天比夜间小,春夏季风速较大;四季平均温度廓线表现为夜间辐射型、早上过渡型、白天日射型和傍晚过渡型等四种类型,早、晚过渡时间四季各有不同,日最低、最高温度出现时间四季则相差不大;冬季夜间比湿随高度升高而增大,整个80m近地层表现为逆湿状态,其他季节逆湿一般出现在0.5—1m、1~2m、32—47m、63—80m等4个层次上,各逆湿层出现的时间各季节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95.
根据广州市城区麓湖、郊区花都测站的2004年污染物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Excel分析了广州市臭氧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包括臭氧浓度的年季变化、周变化及日变化特征,并分析了O3与污染物CO、NOx(NO和NO2)、SO2、PM10以及与气象条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广州市臭氧浓度一年出现2个峰值,分别为6月和10月并且郊区浓度大于城区;一周之中最大浓度出现在周末;O3日平均浓度与NOx、NO、CO、相对湿度负相关性较显著,与PM10和气温正相关性较显著;在气温较高、湿度较低的晴朗少云天气时,易造成广州市臭氧的高浓度。  相似文献   
996.
Radiative Processes in the Stable Boundary Layer: Part I. Radiative Aspec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tructure of the radiatively dominated stable boundary layer is analysed using idealized calculations at high vertical and spectral resolution. The temperature profile of a nocturnal radiative boundary layer, developing after the evening transition, is found to be well described in terms of radiative cooling to the surface, although radiative exchanges within the atmospher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with time. The treatment of non-black surfaces is discussed in some detail and it is shown that 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surface emissivity is to decrease rather than to increase the radiative cooling rate in the surface layer. It is also argued that an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non-black surfaces requires careful attention to the spectral an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emissivity. A polar nocturnal boundary layer, developing above snow-covered ground, is simulated and found to reach a slowly evolving state characterized by a strong radiative divergence near the surface that is comparable to observed values. Radiative boundary layers are characterized by large temperature gradients near the surface. 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相似文献   
997.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近地层春季铅直湍流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近地层10m高度处快速响应探测系统的湍流资料,对春季晴天和沙尘暴天气下不同稳定层结的铅直湍流脉动进行小波变化及其方差分析,以期了解铅直湍流的尺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稳定层结条件下,春季晴天近地层的铅直湍流脉动以12—17S的周期为主,最小周期为1-1.5s;春季沙尘暴时最主要的周期则为6-10s,最小周期为0.4—0.6s。沙尘暴时不稳定层结的湍流尺度总体上小于晴天,较小尺度波动振荡更加明显,湍流运动比晴天更加频繁。稳定层结条件下,春季晴天以10—16S的周期振荡为主,最小周期为1.3-1.8s;春季沙尘暴则以11—20s的周期振荡为主,最小周期为0.5—0.8s。晴天稳定层结时的铅直脉动比沙尘暴时周期小,小周期的湍流运动更明显一些,但周期更小的波动在沙尘暴天气时则多一些。  相似文献   
998.
韩敬  潘哲  周慧敏  张宁  周玉奇  陈燕 《气象科学》2024,44(3):572-582
本文选取南京市新街口商业区和白下路居民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大涡模式(Parallelized Large Eddy Simulation Model,PALM)模拟不同入流风速和风向对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入流风速条件下归一化风廓线基本一致,风廓线总体上主要受到功能区自身建筑物形态的影响,在中性层结下城市冠层内平均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接近于指数分布。而本文计算得到的指数风廓线衰减系数的范围为0.55~0.81,高于目前城市冠层模式中的默认值,说明目前的城市冠层模式对建筑物密集区域的风速衰减可能存在低估。风速衰减系数主要受迎风面面积的影响,随迎风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大。迎风面积指数随入流风向发生改变,在本文研究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中,行人高度风速随入流风向的改变最大下降幅度可分别达8%和10%。行人高度风速一般在与入流风向平行的街道和开阔的空地上较大,在建筑物密集分布的区域风速较低,由于强烈的狭管效应部分区域的风速可以超过入流风速。不同城市结构中入流风向的影响也不同,在十字路口、对称和非对称街谷以及多排建筑物中局地风场随入流风向存在各种变化。  相似文献   
999.
基于POST观测计划中获得的海洋性层积云顶边界层内高频气象资料和云微物理资料,在选取解耦个例基础上研究解耦边界层湍流和云微物理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过渡层的大气静力稳定度较强,抑制向上浮力做功,使得湍流动能迅速消耗殆尽,实现边界层解耦。湍流动能最大值出现在云内,主要与云顶降温、大云滴下落沉降拖曳带来的下沉气流增强及云底之上附近凝结增长潜热释放产生向上浮力作用有关。近地面层的浮力项和切变项对湍流动能都起到增强作用,并以切变项的贡献更为显著,云内的湍流动能是以浮力项贡献为主。过渡层附近存在向下的热通量,抑制了热量向上输送和向上浮力项的增强,促进解耦发生。云内存在向上感热通量,其最大值及其出现高度主要与云顶冷却和云中下部的凝结潜热加热有关。云顶之上湿层促进了潜热通量的向下输送,增强了云内水汽含量,为解耦边界层云的发展起到正反馈作用。云顶浮力倒转引起的云中湍流混合呈现非均匀性,并进一步导致绝热或超绝热液滴出现,促进凝结和碰并增长的增强,同时云顶之上湿层进一步对云中的微物理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底因夹卷混合表现为均匀混合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杨兵  侯一筠 《海洋与湖沼》2020,51(5):978-990
基于高分辨率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风场资料、气候态海洋混合层厚度资料和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异常资料,本文估计了大气风场向全球海洋混合层的近惯性能通量和近惯性能量输入功率,并探究了混合层厚度、风场时间分辨率、经验衰减系数和中尺度涡旋涡度对近惯性能通量和能量输入功率的影响。浮标实测风场和流速表明,本文所用的风场和阻尼平板模型可用于估计风场向全球海洋的近惯性能通量。本文计算得到的大气向全球海洋输入近惯性能量的功率为0.56TW(1TW=1012W),其中北半球贡献0.22TW,南半球贡献0.34TW。在时间上,风场的近惯性能通量呈现各个半球冬季最强、夏季最弱的特征,这和西风带风场的季节变化有关。在空间上,近惯性能通量的高值海域为南、北半球西风带海洋,尤其是南大洋。混合层厚度和风场空间不均匀性使得西风带近惯性能通量呈现纬向变化,即海盆西部强于海盆东部。风场时间分辨率对近惯性能通量的估计至关重要,低时间分辨率风场对近惯性能通量的低估达到13%—30%。阻尼平板模型中的经验衰减系数对近惯性能通量估计的影响不超过5%。中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