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2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Freshwater Ostracoda collected in ephemeral pond-waters derived from Tropical Storm Allison (2001, Texas) recorded the unusually low oxygen-isotope values of that storm. Therefore, the potential clearly exists, in locations where tropical cyclones make landfall, to obtain a long-term record of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from fossil ostracode calcite.  相似文献   
52.
Correlation study on planktonic Ostracoda with wter system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ontineTXCorrelationstudyonplankto...  相似文献   
53.
Ec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OstracodaintheSouthHuanghaiSeaandEastChinaSea¥ChenRuixiangandLinJinghong(ThirdInstituteofOceanogra...  相似文献   
54.
东海南部与台湾以东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东海南部与台湾以东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物种和生态类群多样性,并阐述其季节差异与区域差异,同时指出本海区存在4种生态类群,但以高温高盐类群起支配作用.此外,夏、冬两季浮游介形类的丰度有显着的差别,7和12月的均值分别为0.63个/m3和1.22个/m3,而就丰度的水平分布而言,表现出东海南部大于台湾以东海域的分布格局,并在海区的东北部形成数量密集区.同时,还着重阐述本海区的群落结构,本区虽存在3种生态群落,但以外海群落占据绝大部分海域,尤其应指出的是,钓鱼岛邻近海域与台湾北部和东部水域同属于外海群落.最后,分析了由于海域环境因子的变化导致群落生境地理位置的季节性迁移.  相似文献   
55.
Thirteen ostracod species including two new species, Clavofabellina fukujiensis n. sp. and Bythocypris wangi n. sp., are reported from the Middle Shale Member of the Fukuji Formation, Devonian of central Japan. The ostracods demonstrate species‐links with South China, indicating that the Hida‐Gaien Terrane of central Japan shared biogeographical affinities with the shallow marine faunas of the South China paleocontinent during the Early Devonian.  相似文献   
56.
冲绳海槽西南部二万年来的深海介形虫和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冲绳海槽西南部255柱状样采集114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介形虫定量分析,结合有孔虫、同位素和碳酸钙含量等资料探讨东海二万年来的古环境变化历史。依据属种组成、数量、丰度及分异度,在255柱状样中识别出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应的冰期、冰消期和冰后期三个介形虫组合。冰期组合以优势种Palmoconcha parapontica和Loxoconchidea aff.dolgoiensis为特征,数量丰度和分异度高,但缺乏大洋性类型,推测冰期低海面时期底层水体呈富养低氧和较封闭的状态。冰消期和冰后期以Krithe spp.和Legitimocythere acanthode4rma占优势,丰度显著减少,出现较多的大洋性类型,推测冰消期以来海面上升和岸线后退及黑潮加强致使生产力下降,深海为低营养和高流通状态。  相似文献   
57.
浮游介形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极为丰富的一类小型甲壳动物,是海洋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海萤科是介形纲吸海萤目下的一大类群,其中,浮萤族已记述21属的生物。本文报道和描述了新近采自南海中部的一个浮萤族新属新种--复合多腺浮萤。该新物种与相关属和种可通过综合相关特征进行区分:位于右不对称腺体上方的侧角腺开口于近后缘;沿其壳腹缘具有一列排列密集的边缘腺;其前器官形状的综合特点与族内其他属物种均不同;第一触角的e刚毛不具有毛或刺;第二触角内肢乳状突表现为一具有腹面中央凹的椭圆隆起,第一外肢具有一根小背前缘刺,第一与第二外肢愈合,第三与第四外肢不具有刚毛或刺;大颚的第一内肢具一根长腹侧刚毛,第二内肢具一根腹侧刚毛;小颚第一内肢具两根基部刚毛;第五肢的第一外肢仅具一根腹侧刚毛;第六肢的第一与第二外肢不具有腹侧刚毛。其壳上主要腺体及开口位置与其他已记录属种的显著区别是该新属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8.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新生代介形类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库车以东地区下第三系化石罕见。该地区主要为红色含膏盐的粗碎屑岩沉积。中新世以来 ,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 ,天山不断隆升 ,导致本区加速沉降 ,出现滨浅湖沉积环境 ,介形类逐渐繁盛。中新世中晚期半咸水介形类 Cyprideis爆发 ,广泛出现Cyprideis占绝对优势的半咸水浅湖环境含膏砂泥岩沉积 ,与东邻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以南地区相似。上新世以来 ,本区沉降速率猛增 ,堆积速率更快 ,基本上处于超补偿沉积 ,湖泊大规模萎缩 ,介形类数量锐减。由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影响 ,天山山脉库车—库尔勒一线以北的山峰不断隆升 ,本区第四纪湖区规模比上新世大大扩展 ,湖泊范围比中新世显著向南迁移 ,Cyprideis再度繁盛并占优势 ,早更新世晚期距今大约不足百万年 ,本区尤其是库南 1井地区 ,除继续出现丰富的 Cyprideis外 ,突然出现淡水 -微咸水介形类 ,形成一个属种多样的高分异度介形类动物群 ,与柴达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的介形类组合类似 ,主要有 Candona torosa,Candoniella lactea,Candona neglecta,Candona arcina,Cypridopsis vidua,Limnocythereinopinata,Cypris subglobosa,Ilyocypris gibba,Ilyocpyrisbiplicata,Eucyprisinflata,Candoniellaalbicans,Darwinula sp.,Stenocypris sp.等。  相似文献   
59.
以非海相介形类为依据而建立的侏罗纪末至白垩纪的生物地层学,尤其是欧洲所谓"Purbeck-Wealden层段"(提塘阶顶部至巴列姆阶/阿普特阶底部)和全球同期沉积层的生物地层学建立已久,但这一生物地层学存有很多问题与局限性。本文对中生代晚期(聚焦于早白垩世)的非海相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历史、目前进展、存在问题和前景进行了综述。因为介形类的繁殖、扩散与成种机制已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所以介形类的生物地层学的应用潜力被认识已久。然而,全球不同地区中生代晚期的非海相介形类众多的研究积累已构成了一个丰富但常常混乱和矛盾的文献库。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介形类的分类鉴定中,也见于关于古环境和系统发育的解释中。虽然地区性的盆地内的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研究已产生了好结果,并可能能够用于局部地区的高精度对比。但是在进行地区间(盆地间至全球)的对比时,其实用性广遭怀疑。在过去的二十年间,许多学者采用了将今论古的古生物学研究方法,努力修订和更新中生代晚期的非海相介形类的生物地层学与古环境意义,从而促进了地区间生物地层学研究和对比的发展。古生物学家认识到,对于许多非海相介形类动物来讲,它们的分布和扩散不仅仅局限于单个的水系或较小的地理区域,而是和现生的非海相介形类一样,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非海相介形类动物和它们的卵可被较大的动物或风长距离搬运,跨越迁移的屏障,进行扩散。鉴于以上事实,地区间的对比必须涉及两大内容:分类学的应用与古环境背景。缺乏适用于地区—全球的稳定和一致的分类学系统是进行正确对比的重要障碍。由于大量地方性分类命名、地方性特有动物的假设、与壳体特征相关的分类和生态型认识的混乱,以及对种内变异尺度的统一认识的缺乏,导致了对生物分异度的过高或过低的估量。非海相白垩纪介形类的地层记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分类单元的演化与灭绝、扩散事件、当地的环境变化和地区性至全球的气候变迁。在生物地层学的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手段去把握同时代的Cytheroidea,特别是Cypridoidea中具重要地层意义的Cypridea属及其亲近者(即CypridoideaMartin,1940)的分类单元的形态变异度。解释种内变异时需要格外谨慎。区分生物自生(内因)导致的变异(遗传的和形态的变异)和环境(外因)导致的变异(生态表型)是一大难题。比较保守的分类学观念(分类单元很少,但变异极大(分类单元中包含了多种生态表型))有助于不同古环境间的(生物地层)对比。另一方法是运用随着时间的古环境变化及其对介形类组合的组成的影响来进行(生物地层)对比。古生物工作者已在利用受环境控制的周期性介形类组合变化建立对比关系方面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尝试,但这些工作仍处在争议中。建立全球生物地层学方法,建立统一而持久的分类概念这一目标可以达到,但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用现代的思想(概念)理解和研究非海相介形类的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地理学及新资料将有助于修订工作的进展。尽管我们对中生代的非海相介形类的演化和分布的认识还很不全面,但目前我们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盆地间至大陆间的对比是否可行,早已不是问题。目前和未来的指导原则无疑是发展以介形类为基础,并与其他的年代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及方案相结合的从地区至全球范围的地层对比系统。因为我们正在迈向一个非海相晚中生代介形类生物地层学的重新解释和应用的新时代,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相似文献   
60.
These first observations of cleaning symbiosis amongst New Zealand fishes were made between June 1967 and March 1970. Five species of labrid fishes; Halichoeres sp., Coris picta (Bloch and Schneider, 1801), Coris sandageri (Hector, 1884), Pseudolabrus luculentus (Richardson, 1848) and Pseudolabrus miles (= coccineus) (Bloch and Schneider, 1801) are now known to be facultative cleaners. One is an undescribed species and two others are new records for New Zealand. Halichoeres sp. is a more active cleaner than the other four and is almost an obligate cleaner. Observed behaviour indicates that these species are typical temperate zone clea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