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4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372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85篇
地球物理   265篇
地质学   928篇
海洋学   15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2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恒河-雅鲁藏布江流域雪线场的建立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冰川编目最新数据资料,计算恒河-雅鲁藏布江冰川平均高度(Hme)与测量雪线(ELAh)之间的回归方程,发现冰川系统越大,样本数越多,则相关性越好,从而建立大系统的回归方程计算系统内所有冰川样点的计算雪线高度(ELAhc).对所求得的ELAhc采用10’×10’的格网覆盖区域,对格网内样点的经纬度和计算雪线高度进行算术平均,用Kriging插值生成一定间隔的雪线分布图,即雪线高度场.把所得结果与该区域已有研究对比,发现它除具有共同的基本规律外,还更能体现出西藏南部雪线场的详尽分布规律,如全流域从下游向上游按照平均雪线高度的大小可以分为4个区,不同区域的雪线分布反映了影响区域雪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此方法可应用于其它已进行冰川编目的地区,也可建立不同尺度的温度场、积累场、降水场等冰川特征值场.  相似文献   
252.
辽宁北部建平-阜新-铁岭地区,存在一套中新元古代构造混杂岩系、蛇绿混杂岩.其原岩岩石类型有火山岩,陆缘碎屑沉积岩,火山、岛弧拉斑系列或钙碱系列火山岩、蛇绿岩等.它们紧密共生,呈狭长的带状分布于辽宁北部晚前寒武纪造山带内.可划分为魏家沟岩群和开原岩群(包括沈家堡子岩组、照北山岩组、板石沟岩组).  相似文献   
253.
燕山期火山-次火山-浅成斑岩金矿成矿系列构成了赣北地区一个重要的金矿成矿系列.根据其金矿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及产出的围岩条件可划分为火山热液型、次火山-浅成斑岩热液型和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对上述3种主要金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同时对赣北地区该金矿成矿系列进一步找矿方向进行了论述,旨在加强和推动赣北地区金矿地质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254.
分布于西秦岭北带的上泥盆统大草滩群 (D3dc) ,被众多研究秦岭的地质学家认为是典型的造山后的磨拉石建造 ,并将这套地层作为北秦岭加里东运动最直接、重要的证据之一。我们的工作发现 ,大草滩群是由两套不同时代、不同沉积建造的地层体经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形成的地层叠置系统。因此 ,原大草滩群予以解体 ,建议取消。这一认识对探讨北秦岭加里东运动的性质以及整个北秦岭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55.
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从1992年10月到1996年10月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和POCM模式输出的海平面高度(SSH)资料、Levitus气候平均温盐资料、NCEP/NCAR再分析纬向流资料以及沿137oE剖面的海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年平均和月平均意义下,向东的副热带逆流(STCC)位于18oN~25oN、130oE~157oW间150 m以内的海洋上层,其强度大约为0.02~0.04 m/s,在西太平洋夏季(7月)最强,冬季(1月)最弱。在STCC以下650 m以上,还存在一支向西的流,流速也约为0.02~0.04 m/s。在STCC区域内,SSH有明显的准90天振荡。在天气时间尺度上,一些气旋和反气旋涡出现在STCC海域,使该海域的流在方向和强度上变化很大。  相似文献   
256.
BASIN-RANGE TRANSITION AND GENETIC TYPES OF SEQUENCE BOUNDARY OF THE QIANGTANG BASIN IN NORTHERN TIBET  相似文献   
257.
GEOLOGICAL SIGNIFICANT OF SPOROPOLLEN ASSEMBLAGE IN THE XUESHAN FORMATION  相似文献   
258.
I~IOX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the frontal region for the water exchange between the sleuthChina Sea (SCS) and its neighboring seas. Its northeast part connects to the East China hothrough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 east part ~ates with the Pacific Ocean by the LUZOn Strait.The a~heric interface over the northern SCS is the important paSSage for the South China Seamourn. Therefore, the uPPer vallationS Of the northern SCS are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dynndc and thermed~c d…  相似文献   
259.
In this paper we use a satellite‐derived data set to explor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now extent across Northern Hemisphere continents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se weekly visible‐wavelength satellite maps of Northern Hemisphere snow extent produced by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constitute the longest consistently‐derived satellite record of any environmental variable. We document the considerable intra‐annual variability of snow extent, and show that during each month, fluctuations over relatively small area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year‐to‐year variability. Regions that cover less than 6% of Northern Hemisphere lands north of 20°N explain 62% Ã Â Ã Â 92%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nce across the continents. On average, snow was more extensive across both Eurasia and North America from the 1970s to middle 1980s than during the late 1980s to late 1990s. During late winter, spring and summer, snow extent has decreased since the middle 1980s, while during fall to middle winter, snow extent has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Accurate information on continental snow extent is critical for weather and hydrologic forecasting; for understanding hemispheric‐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rmal variations, and regional snow extent; and for using snow as a credible indicator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相似文献   
260.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竟虎  王建  王建华 《湿地科学》2007,5(4):298-304
长江、黄河源区是中国湿地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引起了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定量分析湿地退化过程,利用1986年的TM和2000年的ETM 卫星遥感数据,在GIS软件支持下,用景观格局指数对长江、黄河源区15a来湿地的分布和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a间,长江、黄河源区湿地面积减少了2744.77km2,平均减少率为1.2%/a。长江源湿地的退化比黄河源明显。湿地主要是由高寒沼泽草甸湿地向高寒草甸湿地、裸岩裸土地和高寒草原演变,以及由水域向滩地转变。各湿地景观类型斑块数增加,破碎度和分维数提高,优势度降低,湿地景观空间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异质性增加。15a间研究区湿地生态服务价值降低了37.86×108元。气候干暖化是造成源区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