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99篇 |
免费 | 2176篇 |
国内免费 | 149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5篇 |
大气科学 | 971篇 |
地球物理 | 1994篇 |
地质学 | 4231篇 |
海洋学 | 1921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515篇 |
自然地理 | 349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20篇 |
2023年 | 279篇 |
2022年 | 504篇 |
2021年 | 507篇 |
2020年 | 447篇 |
2019年 | 493篇 |
2018年 | 439篇 |
2017年 | 477篇 |
2016年 | 462篇 |
2015年 | 512篇 |
2014年 | 645篇 |
2013年 | 701篇 |
2012年 | 635篇 |
2011年 | 644篇 |
2010年 | 542篇 |
2009年 | 584篇 |
2008年 | 625篇 |
2007年 | 670篇 |
2006年 | 611篇 |
2005年 | 480篇 |
2004年 | 454篇 |
2003年 | 430篇 |
2002年 | 282篇 |
2001年 | 250篇 |
2000年 | 256篇 |
1999年 | 207篇 |
1998年 | 145篇 |
1997年 | 137篇 |
1996年 | 133篇 |
1995年 | 118篇 |
1994年 | 114篇 |
1993年 | 82篇 |
1992年 | 75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9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根据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1973年以来,在东海及长江口海域进行的大量地球物理调查、海洋地质及石油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收集了解其他单位所做成果,对长江口海域的地质灾害开展专项研究,结合海域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和查明海域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特征等,为海域地质灾害的防御和减灾提出对策,为长江口海域、上海浦东及东海油气田的开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82.
983.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的特征、属性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交汇、衔接和转换的焦点部位,主要包括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三大著名的构造单元,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动力学深部过程与浅表响应的经典地区。将大陆造山带、大型断层、矿集区结合起来,瞄准板内变形、运动学和动力学,建立区内大陆动力学的系统研究框架,研究两大构造体制转换的精细过程,分析陆内构造演化和动力学的深部过程与浅部效应,将有助于大陆动力学理论的新突破,指导"第二成矿空间"的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984.
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文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河岔水文站以上的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SWAT模型模拟方法,就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 流域从1995-2000年,以耕地向林地和草地转变为主;从2000-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主要是对耕地的占用. 结果显示,在相同气候背景、不同土地利用情景(1995、2000年2010年)下,流域1992-2000年多年平均产水量微弱增加(分别为85.69 mm、85.75 mm和85.82 mm),主要因为耕地持续减少,草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但是各年产水量的大小关系不完全一致,枯水年和平水年与丰水年存在差异,而土壤水分呈现一致的减少状况. 子流域水平上,降水条件同样影响水文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程度. 以上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等影响下,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并且直接影响流域的水文过程,但是流域水文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还受到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5.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水域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湿地位于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带,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和光合固碳效率,是海岸带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湿地生产力不仅由芦苇、翅碱蓬、红树林等陆上植被提供,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固碳也是提供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以往较多的调查和研究集中在陆上植被,而对于滨海湿地水域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的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各国政府和学者对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关注,滨海湿地多圈层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汇过程成为研究热点,而湿地水域生产力和光合固碳过程作为多圈层碳循环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亦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以中国北方典型的盐沼湿地区域——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案例,对湿地水域生产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以期为国家碳循环与碳中和目标调查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86.
乌鲁木齐河“960719”洪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大量实测洪水数据对乌鲁齐河“960719”洪水的来源,特点及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讨论,分析了这场洪水的重现期,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987.
利用2010年6-7月鄂陵湖野外试验的近地层观测数据,分析了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黄河源鄂陵湖地区辐射分量、地表能量分量、土壤温度和反照率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辐射和地表能量各分量日变化差异较大,晴天、阴天和雨天的地表反照率依次递减,平均反照率约为0.21;观测期内,平均辐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向上长波、向下长波、向下短波、向上短波,日积分值分别为31.4 MJ·m-2、25.6 MJ·m-2、22.4 MJ·m-2、4.2 MJ·m-2,净辐射(12.5 MJ·m-2)占向下短波辐射的55.7%;平均地表能量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较晴天小,感热、潜热、0 cm土壤热通量的平均日积分值分别占净辐射的21.2%、43.1%、8.2%;平均土壤温度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浅层土壤温度峰值较晴天低2 ℃,深层土壤温度相差不大. 云和降水的扰动削弱了向下短波辐射,导致平均感热通量和0 cm土壤热通量的峰值比晴天小,而平均潜热通量的峰值大于晴天. 由于湖泊水体巨大的热容量和水分供应,鄂陵湖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地表温度变化幅度变小,附近地表温度升高缓慢. 鄂陵湖区的地表能量平衡中,潜热通量占主导,感热和地表土壤热通量次之. 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源区湖泊的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为促进该地区光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88.
长江干流主要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特征——1998~1999年日中合作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1998年和1999年秋季在长江干流从重庆至长江口进行的纵向采样和分析,对长江干流的各态氮、磷含量的沿江变化进行研究。从整体上了解长江干流的水质变化特性,特别是营养盐含量的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干流的SS浓度很高,介于50~400 mg/l。TN、TP浓度分别在70~110 滋mol/L、2~25 滋mol/L之间,前者以NO3-N为主,后者以PTP为主,PO4-P含量仅占TP的10%~20%。DIN/PO4-P的比值在70~160之间,远高于浮游植物生长P限制值,表明长江口及临近海域中P可能是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限制因素。葛洲坝水库对SS、TP、TN、NH4-N、BOD、COD等水质有一定的净化作用。长江水体在通过各大城市以及两大湖泊时,BOD、NH4-N负荷的增加迅速,特别是通过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及洞庭湖和鄱阳湖之后尤为明显。N、P含量的上升与人口增长、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流域内化肥施用量增加有关。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以及周围的面源负荷,对长江流域的营养盐变动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9.
Olivia H. Devereux Karen L. Prestegaard Brian A. Needelman Allen C. Gellis 《水文研究》2010,24(11):1391-1403
Fine sediment sourc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an urban watershed, the Northeast Branch Anacostia River, which drains to the Chesapeake Bay. Concentrations of 63 elements and two radionuclides were measured in possible land‐based sediment sources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llected from the water column at the watershed outlet during storm events. These tracer concentration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quantity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tributed by each source. Although this is an urbanized watershed, there was not a distinct urban signature that can be evaluated except for the contributions from road surfaces. We identified the sources of fine sediment by both physiographic province (Piedmont and Coastal Plain) and source locale (streambanks, upland and street residue) by using different sets of elemental tracers. The Piedmont contributed the majority of the fine sediment for seven of the eight measured storms. The streambanks contributed the greatest quantity of fine sediment when evaluated by source locale. Street residue contributed 13% of the total suspended sediment on average and was the source most concentrated in anthropogenically enriched elements. Combining results from the source locale and physiographic province analyses, most fine sediment in the Northeast Branch watershed is derived from streambanks that contain sediment eroded from the Piedmont physiographic province of the watershed. Sediment fingerprinting analyses are most useful when longer term evaluations of sediment erosion and storage are also available from streambank‐erosion measurements, sediment budget and other methods.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0.
根据定位观测、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遥感影像解译的数据,利用MWP、双累计曲线、水土保持分析法、数学模拟等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水沙变化特征,评估了多元驱动因素对2000-2012年黄河下河沿-头道拐沙漠宽谷段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基准期相比,2000年以来径流量、输沙量同步减少,水沙关系也发生变化,单位径流量的输沙量明显减少;沙漠宽谷段径流量减幅沿程不断增加而输沙量减幅沿程变化不大,水沙年内分配较基准期发生倒置,来沙系数不断减小;灌区引水引沙、水土保持措施、水库拦沙、支流来水来沙、水库调蓄及河道冲淤是沙漠宽谷段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对沙漠宽谷段径流量减少的作用最大,贡献率为81%,其次是水库蓄泄量,占15%以上;水库拦沙对头道拐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最大,占41%,其次是支流水土保持措施,贡献率约占13%,入黄风沙减少的贡献率并不大,约为6%,而河道淤积量、灌区引沙量较基准期都是减少的,贡献率分别约为-41%和-8%;近10多年来降雨等自然因素对水沙变化的作用相对不大,起主要作用的是水库运用、水土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等人类活动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