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4篇 |
免费 | 186篇 |
国内免费 | 2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6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231篇 |
地质学 | 882篇 |
海洋学 | 67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69篇 |
自然地理 | 2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64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90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饲料中高水平铜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和铜、铁、锰、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铜适量(4.47mg/kg)和铜过量(1127.51mg/kg)的两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2.9±0.2)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8周,研究饲料中过量铜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形态学指标、体组成和鱼体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饲料铜含量由4.47mg/kg升高到1127.51mg/kg时,斜带石斑鱼增重率由228%下降到63%,饲料效率由1.12下降到0.51,肠脂比由2.90%下降到1.69%。全鱼和肝脏中的铜含量均随饲料铜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斜带石斑鱼全鱼铜含量由2.98mg/kg上升到34.98mg/kg,肝脏铜含量由36.6mg/kg上升到1364.0mg/kg。但饲料中过量铜对斜带石斑鱼的存活率、鱼体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和全鱼体组成没有显著性影响。摄食高铜饲料的斜带石斑鱼肝脏锌含量显著升高,锌可能在铜的解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Richard L. Reynolds Joseph G. Rosenbaum Josh Rapp Michael W. Kerwin J. Platt Bradbury Steven Colman David Adam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2004,31(2):217-233
Petrological and textural properties of lacustrine sediments from Upper Klamath Lake, Oregon, reflect changing input volumes of glacial flour and thus reveal a detailed glacial history for the southern Cascade Range between about 37 and 15 ka. Magnetic properties vary as a result of mix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the highly magnetic, glacially generated detritus with less magnetic, more weathered detritus derived from unglaciated parts of the large catchment. Evidence that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record glacial flour input is based mainly on the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bulk sediment particle size and parameters that measure the magnetite content and magnetic mineral freshness. High magnetization corresponds to relatively fine particle size and lower magnetization to coarser particle size. This relation is not found in the Buck Lake core in a nearby, unglaciated catchment. Angular silt-sized volcanic rock fragments containing unaltered magnetite dominate the magnetic fraction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s but are absent in younger, low magnetization sediments. The finer grained, highly magnetic sediments contain high proportions of planktic diatoms indicative of cold, oligotrophic limnic conditions. Sediment with lower magnetite content contains populations of diatoms indicative of warmer, eutrophic limnic conditions. During the latter part of oxygen isotope stage 3 (about 37–25 ka),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record millennial-scale variations in glacial-flour content. The input of glacial flour was uniformly high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between about 21 and 16 ka. At about 16 ka, magnetite input, both absolute and relative to hematite, decreased abruptly, reflecting a rapid decline in glacially derived detritus. The decrease in magnetite transport into the lake preceded declines in pollen from both grass and sagebrush. A more gradual decrease in heavy mineral content over this interval records sediment starvation with the growth of marshes at the margins of the lake and dilution of detrital material by biogenic silica and other organic matter. 相似文献
43.
基于古地磁和AMS14C定年结果,对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WJ孔进行岩性特征、矿物磁学、粒度分析及有孔虫化石研究,拟重建WJ孔记录的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过程与海侵事件,并探讨环境磁学参数对河口三角洲地区沉积环境演化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WJ孔可以划分为中更新世阶段I、中更新世阶段II、晚更新世、全新世四个阶段,沉积地貌环境分别为:河湖、滨海—阶地、河口坝—河口湾—潮滩与阶地、湖沼平原.WJ孔揭示了三次海侵事件,分别为中更新世晚期海侵,晚更新世MIS5海侵和晚更新世MIS3海侵.其中记录的MIS5e海侵最为强盛,MIS3后期也存在一次海侵加强事件.另外,滨海潮滩—河口坝环境的沉积物磁性特征明显,χlf、SIRM、HIRM等为显著高值. 相似文献
44.
视剖面图温压计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视剖面图温压计是目前定量估算变质温度和压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为热力学平衡原理与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内恰的热力学数据库和相应的成分-活度模型对特定成分体系进行视剖面图计算,可以正演模拟给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矿物组合、矿物丰度及其成分,与实测岩石对比,可以准确获取岩石的形成温度和压力。在应用视剖面图温压计时,应选择受全岩成分影响小、且受退变质作用影响微弱的矿物成分;对于有成分变化的体系,应结合多种方法恢复有效全岩成分。文中通过视剖面图对KFMASH(K2O-Fe O-Mg O-Al2O3-Si O2-H2O)体系下不同矿物组合内多硅白云母硅含量及其等值线斜率的研究,认为多硅白云母硅含量及其等值线斜率主要由不同矿物组合内多硅白云母参与的契尔马克替换及纯转换端元反应中的主导反应决定,进一步深化了对变质过程中控制矿物成分变化的内部缓冲反应机制的理解,从而也可为选择和应用矿物温压计提供指导。因此,视剖面图方法是目前研究变质岩石形成条件及变质作用精细过程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5.
对海鲡肌肉的营养成分含量及氨基酸、脂肪酸、无机质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鲡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为21.5%和5.5%,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9%和37.8%,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5.2%,其中C205和C226的含量分别为4.5%和12.0%,3.4kg阶段的养殖海鲡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的比率最高。 相似文献
46.
板山坪岩体是北秦岭二郎坪群中的侵入岩。为了查明该岩体的成因,对该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研究以及矿物化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板山坪岩体岩性组成主要为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内部存在暗色包体。本次研究获得板山坪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42.7~432.2 Ma,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36.8~432.7 Ma,暗色包体锆石U-Pb年龄为437.6 Ma。锆石176Hf/177Hf值为0.282 737~0.282 736,εHf(t)值集中分布在8.4~9.4之间,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在876~832 Ma之间。石英闪长岩结晶温压分别为673 ℃~745 ℃和0.19~0.54 GPa,花岗闪长岩结晶温压分别为657 ℃~730 ℃和0.48~0.96 GPa,暗色包体结晶温压分别为680 ℃~734 ℃和0.69~1.65 GPa。综合分析认为板山坪岩体为复式岩体,两期结晶年龄分别为496~487 Ma和442~432 Ma。岩石来源于地幔分离出来的新生下地壳。 相似文献
47.
48.
渤海、黄海、东海沉积物中矿物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对黄海、渤海、东海以及长江、黄河、辽河表层沉积物中的轻、重矿物进行了研究。分析资料表明,调查区内共有三种类型的矿物:陆源矿物、自生矿物和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型矿物。根据轻、重矿物组合的差异,可把调查区分成8个矿物区。其物质来源主要为黄河与长江。黄河物质主要沉积在黄海、渤海;长江物质沉积在东海陆架区,而冲绳海槽则发现有海底火山喷发物质与浊流沉积。 相似文献
49.
结合陕西灞源地区金矿预测实例,探讨了在蒙特卡罗法应用中潜在矿床总数估计及资源总量概率分布向资源潜力分布转换两个环节的合理实现方法。在一定条件下,矿点空间分布模型和发现过程模型可有效地用于估计潜在矿床总数。通过坐标平移或求截尾分布而将资源总量的概率分布转变为资源潜力的概率分布,可得到较为符合地质实际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50.
本文提出模拟地层沉积及成岩过程的矿物沉积算法,建立数字岩石模型,并通过对比Micro-CT扫描图像和数值模型的局部孔隙度及平均渗流概率函数分布特征,评价建模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由二维扫描提取的粒径信息作为输入参数,模拟矿物沉积过程建模得到的三维数字岩石模型,能够准确重构原始岩心的非均质性及渗流特性,成功应用于泥质砂岩、碳酸盐岩、页岩等存在多矿物或多尺度孔隙的数字岩石建模中.数字岩石物理是正在兴起的重要技术.数字岩石采用超高分辨率先进成像装备,采集和表征微纳尺度岩石结构,在岩石弹性、电性、核磁、渗流特性等数值计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三维直接成像在有限视域内难以表征足够的岩石非均质性,提取二维结构统计特征,利用统计或地质过程法重构具有代表性的三维岩石结构成为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而且,对业界大量存在的岩石薄片及电镜高清二维图像的深度开发应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发展的新方法,复原沉积过程,较好地解决了孔隙尺度岩石物理定量研究中数值建模与理论计算的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