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25篇
  免费   5817篇
  国内免费   4171篇
测绘学   3939篇
大气科学   3939篇
地球物理   4830篇
地质学   9005篇
海洋学   2864篇
天文学   192篇
综合类   1636篇
自然地理   2808篇
  2025年   22篇
  2024年   605篇
  2023年   496篇
  2022年   805篇
  2021年   928篇
  2020年   1065篇
  2019年   1138篇
  2018年   953篇
  2017年   1075篇
  2016年   1193篇
  2015年   1260篇
  2014年   1269篇
  2013年   1465篇
  2012年   1356篇
  2011年   1326篇
  2010年   1098篇
  2009年   1205篇
  2008年   1221篇
  2007年   1303篇
  2006年   1195篇
  2005年   1081篇
  2004年   968篇
  2003年   803篇
  2002年   778篇
  2001年   620篇
  2000年   581篇
  1999年   532篇
  1998年   494篇
  1997年   424篇
  1996年   369篇
  1995年   350篇
  1994年   305篇
  1993年   249篇
  1992年   151篇
  1991年   141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蒋明镜  贺洁  周雅萍 《岩土力学》2013,34(9):2672-2681
首先,引入蒋明镜等提出的考虑水合物胶结厚度的深海能源土粒间微观胶结模型,用以反映能源土颗粒之间水合物微观胶结接触力学特性;其次,采用C++语言将模型程序化,并将其引入离散单元法中;然后,对选定的水合物饱和度经过实际二维离散元模拟调算,得出相应的水合物胶结尺寸,以修正水合物临界胶结厚度、最小胶结厚度及胶结宽度,进而确定水合物微观胶结参数;最后,根据所确定的胶结参数,针对不同水合物饱和度试样进行能源土宏观力学特性离散元双轴试验模拟,并从应力-应变、体变、剪胀角等方面与Masui等所进行的能源土室内三轴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考虑粒间胶结厚度的水合物微观胶结模型,能够定性反映深海能源土的宏观力学特性,能源土试样的峰值强度、黏聚力和剪胀角均随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水合物饱和度对内摩擦角的影响规律不明朗;能源土试样的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及体积剪缩量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剪胀角随有效围压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2.
区域平均感热和潜热通量是气象、水文、生态模式中的关键物理因子,卫星遥感反演为观测区域平均感热和潜热通量提供了可能。对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地气通量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首先描述了现在常用的反演方法,分析了方法中的各种假定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并对不同的模式反演结果进行了比较。还指出了评价卫星反演通量的精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对该领域内现存的问题与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3.
    
Finding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timber prod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forest-dependent wildlife species, present a difficult challenge for forest resource managers and policy makers in Okinawa, Japan. A possible explanation of this can be found in the unique nature of the forest management area which is populated with various kinds of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This issue has been brought to light as a result of the nomination of northern Okinawa Island in 2018 as a candidate for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The nomination has raised public awareness to the possibility of conflicting management objectives between timber extraction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habitat for forest-dependent wildlife species. Managing exclusively for one objective over the other may fail to meet the demand for both forest products and wildlife habitat, ultimately jeopardizing the stability of human and wildlife communities.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achieve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the objective of timber produc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wildlife habitat. Despi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ubject area, current ongoing discussions on how to effectively manage for forest resources, often lack scientific basis to make sound judgement or evaluate tradeoffs between conflicting objectives. Quantifying the effect of these forest management activities on wildlife habitat provides useful and important information needed to make forest management and policy decision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 a spatial timber harvest scheduling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 models for the Okinawa Rail (Gallirallus okinawae), an endangered avian species found on Okinawa, Japan. To illustrate how the proposed coupling model assembles spatial information, which ultimately aids the study of forest management effects on wildlife habitat, we apply these models to a forest area in Okinawa and conduct a simple simulation analysis.  相似文献   
114.
    
Topographic feature points and lines are the framework of topography, and their spatial distance relationship is an breakthrough in the study of topographical geometry, intern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level. Proximity distance (PD) is an indicator to describ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gully source point (GSP) and the watershed boundary. In the upstream catchment area, PDs can be expressed by the streamline proximity distance (SPD), as well as by the horizontal proximity distance (HPD) and the vertical proximity distance (VPD) 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mensions, respectively. The series of indicators (e.g., SPD, HPD and VPD) are important for quantifying the geo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loess basin because of the headward erosion of loess gullies. In this study,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ata with 5 m resolution and a digital topographic analysis method are used for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the SPD, VPD and HPD in 50 sample areas of 6 geomorphic typ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lso analysed. Results show that: 1) Central tendencies for the HPDs and the VPDs for the whole study area and the six typical loess landforms are evident. 2)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HPDs and the VPDs exhibit evident trends and zonal distributions over the whole study area. 3) The HPDs have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gully density (GD) and hypsometric integral. The VPDs also correlates with GD to an extent. Vegetation cover,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loess thickness have stronger effects on the VPD than on the HPD.  相似文献   
115.
毕金孟  蒋海昆  宋程 《中国地震》2024,40(3):532-550
为考察震后早期阶段混合模型的优势及实际预测效能,提升震后早期强余震时空预测的准确性,构建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模型基础,选择能够较好反映震后空间应力分布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反映余震序列衰减且拟合效果较好的ETAS模型,构建Coulomb-ETAS混合模型。此模型依据强余震大多发生在应力加载区的实际情况,利用混合模型学习期间加载区事件的发生比例,将预测率从抑制区重新分配到加载区。以2021—2022年发生的云南漾濞6.5级、青海玛多7.4级、青海门源6.9级和四川泸定6.8级4次6.0级以上强震为例,对构建的混合模型进行检验和评估,并与单一的ETAS模型、C-RS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个模型在震后早期阶段对强余震均表现出相对较好的预测效果,呈现出与实际结果类似的衰减特性,仅有较少的预测失效现象。在频次滑动预测上,ETAS和Coulomb-ETAS模型优于C-RS模型,统计模型优势相对比较显著; 在空间发生率预测上,Coulomb-ETAS模型优于ETAS模型,认为库仑应力分布的混合模型能够降低虚报率,进而提高空间预测的准确性。因此,从4次震例上看,该混合模型优于单一的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主震后的强余震时空预测,也可为开展多个模型混合及强余震预测之外的地震预测业务应用场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6.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巴颜喀拉块体,不同于其他7级地震往往多发生在块体边界带上,此次地震是发生于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区域的一次强震。本次典型块体内部大地震的发生意味着块体的相互作用加剧,引起了学者们广泛关注。本文利用GNSS和Sentinel-1 InSAR数据获取了玛多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选用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反演了玛多地震的同震位错分布。升、降轨InSAR同震形变场显示玛多地震造成了显著的地表形变,升轨最大LOS向位移达1.1m,降轨最大LOS向位移达0.9m。研究结果表明,该地震造成了明显的长度约160km的地表破裂。断层面位错分布反演结果显示,发震断层由主断层和分支断层组成,主断层倾向北,倾角85°,平均滑动角-11.25°,分支断层倾向南,倾角68°,平均滑动角-11.39°。同震优势滑动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地下0~17km深度范围,最大滑动量约为4.34m,位于断层东侧东草阿龙段,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MW7.4。发震断层破裂多个凹凸体,且该地震是一次不对称的双侧破裂事件。综合地球物理及地质资料分析认为,主发震断裂为靠近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的昆仑山口—江错断裂。震中区域形变结果显示,此次玛多地震增强了巴颜喀拉块体在东北部地区挤压应力积累的特征,表现在东昆仑断裂玛沁段应力有所增加,值得后续深入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117.
波浪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为推进波能资源的利用,开发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波能转换装置(WEC),提出了创新性的弹性胶囊振荡水柱式(EC-OWC)波能转换装置,设计建立了物理试验模型。通过膨胀波试验,研究了弹性胶囊的膨胀特性和自由膨胀波的运动特性;通过波浪试验,研究了装置与波浪耦合作用时的水动力性能,以及波浪和模型参数对系统振荡和波高放大比的影响。结果显示:装置内外水头差由0增加至30 cm时,自由膨胀波波速由约3.02 m/s减小至1.90 m/s,与一维纵波理论结果规律相符;相对水深在0.064 4~0.078 2范围内时,稳定后的波高放大比基本均超过4,其中相对水深值为0.070 6时达到最大波高放大比6;波高放大比随相对水头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相对水头值为6时达到最大波高放大比6.5;波高放大比在相对管长为1.77时达到最大值6.35。结果表明:一维纵波理论可为弹性胶囊的设计提供支撑;控制水头差可有效调整装置的自然振荡周期;当装置内外振荡周期相匹配时,系统达到近似共振,装置内部膨胀波为驻波,且当胶囊长度接近半波长时,波高放大比达到最大。通过对EC-OWC模型的初步水动力性能试验研究,展示了该装置的优越性能和共振特性,可为此类WEC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8.
采用土体本构模型对黏土中的桶形基础进行了有限元模拟,以研究桶形基础的水平循环承载特性。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在不同单调组合荷载作用下黏土中的桶形基础离心机试验,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使用小应变硬化土(HSS)本构模型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基于HSS模型和硬化土(HS)模型对比研究了不同循环荷载和小应变模量对桶形基础累积转角、旋转中心和桶-土相对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黏土中桶形基础的累积转角随着循环次数和水平荷载的增加而增加,然而每个循环中累积转角的增加逐渐减小。另外,提出了Tbζb之间的拟合关系式预测黏土中桶形基础的累积旋转。无论处于疲劳极限状态(ζb=0.3)还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ζb=0.5),旋转中心类型都是从深中心变为浅中心。桶-土相对刚度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并且循环荷载越大刚度衰减越大。另外,小应变模量对基础累积转角和桶-土相对刚度有较大影响而对旋转中心无显著影响。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HSS模型更加适用于精细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9.
建设现代化国家和“海洋强国”战略对海洋产业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梳理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效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4个维度构建了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障碍度模型,选取2011—2020年海南海洋产业年度综合数据,对海南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估,并对产业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海南省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得分由0.233增长至0.777;(2)研究期内海南省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有关产业效率、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维度的现代化水平均正向增长,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水平稍有倒退;(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是当前海南省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阻碍因素,产业结构不合理为次要因素。为加快推进海洋产业现代化,海南省应进一步聚焦资源禀赋优势、巩固产业基础、发展科技兴海。  相似文献   
120.
文昌鱼作为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的幸存物种,是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过渡物种,在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本研究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 MaxEnt)对位于厦门黄厝海域的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鱼)(下文简称保护区)的文昌鱼潜在适生区进行了模拟预测,并探讨了其受环境因素影响的限制条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文昌鱼的潜在适生区总面积为575.4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76%,高适生区面积仅为63.39 hm2,呈斑块状分布,栖息地破碎化明显。影响文昌鱼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粒径大于0.125 mm沉积物的占比和水深。鉴于目前厦门海域文昌鱼种群枯竭和栖息地退化的现状,应持续进行文昌鱼种群和栖息地的长期跟踪监测,积极开展文昌鱼栖息地质量和适宜性评估,不仅可为科学选划修复目标区提供依据,而且对保护文昌鱼种群、维护生态平衡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