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37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探讨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组合特征、受控因素及其冷泉微生境随时间的变迁,本文对台西南海盆取自九龙甲烷礁和海洋四号区冷泉区的973-4和973-5两根岩心展开了底栖有孔虫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研究。测年结果揭示两根岩心为晚更新世约5万年来海洋氧同位素期(MIS)MIS 3至MIS 1早期的沉积序列。两个站位共识别了底栖有孔虫79属233种,优势类别在973-4组合中为Uvigerina(23.3%)、Bulimina(10.71%)和Cibicidoides(9.87%),在973-5组合中是Bulimina(20.6%),两站位的组合优势和常见属种均以内生类别为主。有孔虫分异度显然同时受到正常深海环境因子TOC和沉积物粒度的影响。总体上,优势和常见类群与TOC相关性较弱,但与δ18OUvigerina spp.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说明有孔虫还受冷泉特殊营养物质和流体因子影响。5万年来,973-4和973-5站位底栖有孔虫组合生活的冷泉微生境,经历了由双壳-自生碳酸盐岩(MIS 3至MIS 2早期)向双壳-菌席(MIS 2晚期至MIS 1早期)的变迁。底栖有孔虫的优势类群也随微生境的变迁而演替,如973-4站位MIS 3-MIS 1的优势类群依次为U.peregrinaCibicidoides-BuliminaU.vadescensCibicides,973-5站位为Chilostomella+ GlobobuliminaCibicidoidesBulimina。有孔虫壳体氧碳同位素特征也随时间改变,从MIS 3到MIS 2早期,在自生碳酸盐岩水岩交换背景下,具有富δ18O和亏损δ13C特点(3.5‰~4.49‰,-2‰~-0.2‰); MIS 2晚期—MIS 1早期因双壳和菌席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影响,具有略富集δ18O和略微亏损δ13C的特征(2.5‰~3.5‰,-1‰~-0.1‰)。自5万年来两个区甲烷渗漏逐渐减弱,其间发生了几次增强事件。973-4站位记录了1次持续时间约10 ka的增强事件(35~25 ka);973-5站位记录3次(45 ka,35 ka,14~12 ka)。其中,45 ka时海底上涌的甲烷通量可能最大,在海底表面形成水合物。35 ka时的甲烷喷溢增强事件可能为区域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2.
Tephra layers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southern Italy and eastern Europe stratigraphically associated with cultural levels containing Early Upper Palaeolithic industry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occurrence of the Campanian Ignimbrite tephra (CI; ca. 40 cal ka BP) at Castelcivita Cave (southern Italy), Temnata Cave (Bulgaria) and in the Kostenki–Borshchevo area of the Russian Plain. This tephra, originated from the largest eruption of the Phlegrean Field caldera, represents the widest volcanic deposit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mporal/stratigraphic markers of western Eurasia. At Paglicci Cave and lesser sites in the Apulia region we recognise a chemically and texturally different tephra, which lithologically, chronologically and chemically matche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inian eruption of Codola; a poorly known Late Pleistocene explosive event from the Neapolitan volcanoes, likely Somma–Vesuvius. For this latter, we propose a preliminary age estimate of ca. 33 cal ka BP and a correlation to the widespread C-10 marine tephra of the central Mediterranean. The stratigraphic position of both CI and Codola tephra layers at Castelcivita and Paglicci help date the first and the last documented appearance of Early Upper Palaeolithic industries of southern Italy to ca. 41–40 and 33 cal ka BP, respectively, or between two interstadial oscillations of the Monticchio pollen record – to which the CI and Codola tephras are physically correlated – corresponding to the Greenland interstadials 10–9 and 5. In eastern Europe, the stratigraphic and chronometric data seem to indicate an earlier appearance of the Early Upper Palaeolithic industries, which would predate of two millennia at least the overlying CI tephra. The tephr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indicates that in both regions the innovations connected with the so-called Early Upper Palaeolithic – encompassing subsistence strategy and stone tool technology – appeared and evolved during one of the most unstable climatic phases of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On this basis, the marked environmental unpredictability characterising this time-span is seen as a potential ecological factor involved in the cultural changes observed.  相似文献   
123.
渤海湾西天津南部平原区是研究海侵和海平面变化的天然理想场所.基于2个钻孔(ZKQ1孔和ZK1孔)沉积特征、测年(AMS 14C)及微体古生物和生物壳体等综合研究,推测研究区MIS3阶段第2海侵的最大影响边界在ZK1孔和ZKQ1孔两孔之间,界线西侧表现为河湖相的陆相沉积,界线东侧为滨海湖沼的过渡相沉积,该位置即是现今黑龙...  相似文献   
124.
对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的土门剖面中时代为MIS3的TMS3层段进行序列分析与14C和释光测年,并在此基础上对沉积层进行系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TMS3是由沙丘砂与其他5类沉积相(黄土状亚砂土、砂黄土、湖沼相、水成黄土和古土壤)构成的相互叠覆的沉积,形成14.5个“沉积旋回”。TMS3微量元素Mn、P、Sr、Rb、V、Zn、Cr、Ni、Cu和Nb在沙丘砂中含量低,在其他5类沉积相中含量高;Rb/Sr比值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剖面上,随着沙丘砂与这5类沉积相的交替,元素含量、Rb/Sr比值表现出明显的峰(高值)谷(低值)波动,并形成基本上与沉积旋回数量一致的“元素旋回”——ECY1—ECY14.5。该层段14.5个元素旋回揭示了相同数量的腾格里沙漠东亚冬夏季风演变的“旋回”——MCY1—14.5,包括14次冬季风事件和15次夏季风事件,每个季风旋回的持续时间平均约2.48 ka;TMS3元素记录的15次夏季风事件与GRIP冰芯和葫芦洞石笋MIS3-δ18O曲线的间冰阶具有相同的发生次数,也与邻近的古浪黄土MIS3中的间冰阶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土门剖面TMS3的地球化学迁聚...  相似文献   
125.
西藏东南部末次冰期早阶段冰川作用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东南部的"古乡冰期"和"白玉冰期"是划分中国第四纪冰期的蓝本.其中,白玉冰期即末次冰期,分为早阶段和晚阶段,相对应的冰川沉积广泛分布于本区的波堆藏布谷地.已有的冰川数值年代结果显示,末次冰期晚阶段的冰川作用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2.然而,关于早阶段的冰进记录,目前却未有确切的年代学证据,此次冰川作用究竟发...  相似文献   
126.
本文结合现代地籍管理工作需要,介绍了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需求、系统目标和数据库的建立,整个系统由城镇地籍数据管理系统、地籍业务办公系统、地籍信息发布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组成,子系统通过一定的数据接口,集成为一体化的系统,实现地籍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相似文献   
127.
东亚地区MIS 5时期孢粉记录的植被与气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 5,71~128 ka BP)离现代间冰期最近,对其认识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而化石孢粉是恢复古植被与古气候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选择出的东亚地区孢粉记录的具有年代数据和孢粉图谱的古植被和气候研究的综合分析,初步认为:①MIS 5的植被格局可与现代间冰期即全新世的植被格局对比。②各区孢粉记录了MIS 5气候波动,部分地区可划分出5a,5b,5c,5d和5e,存在轨道尺度变化,千年尺度事件较少发现。③东亚季风是影响现代东亚季风区环境的主要因素,但日本可能还受到西风环流和洋流的影响;西风、印度季风和地形是影响青藏高原环境的主要因素。④东亚地区,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分辨率较高的孢粉记录的环境变化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8.
水环境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水环境信息特点的基础上 ,建立了基于Client/Server和GIS的水环境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重点介绍系统的体系结构、空间数据库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29.
莲花池山旧石器遗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2005~2006年的考古发掘中揭露出一个包含有砖红土及网纹红土的地层剖面,在其中的3个石英砾石夹层中出土数百件石制品。光释光测年数据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的活动时间大致在60~26kaB.P.,对应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 3)。孢粉分析结果表明, 古人类活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面貌属于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植被面貌,林下生长有丰富的蕨类植物,在这一良好的生态背景下,古人类活动频繁。遗址石器工业面貌是以刮削器为主的小型石器技术类型。这种以小型石片石器为主的特征不同于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以砍砸器为主的大型砾石石器工业传统,是我国南方地区MIS 3阶段开始广泛出现的技术特征。MIS 3阶段是寒冷干燥的末次冰期中一个温暖湿润的"间冰阶",该阶段全球范围内古人类技术出现明显变化,遗址显著增多,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莲花池山的研究结果显示,气候环境转变是南方地区技术传统改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南方地区多样化的区域小生境也提示这一文化传统的变革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130.
根据亚洲季风边缘区武都万象洞一根长360mm石笋(WX0541A)的6个 230Th年代和828个 δ18O数据, 建立了104107~91858a B.P. 期间高分辨率和高精度亚洲夏季风变迁的时间序列。通过与中国东部季风腹地湖北三宝洞和现代西风控制区新疆科桑洞的石笋 δ18O记录对比发现, 三者的变化模式在研究时段内具有相似性。其中, 3个洞穴石笋同位素在MIS 5c中期相当于Greenland D/O 23暖阶段的偏负阶段, 从南到北显示出逐渐偏负的趋势, 是季风降水大陆效应的真实反映; 而在96495~92562a B.P. 之间的同位素偏重阶段, 万象洞和科桑洞石笋同位素组成相近并偏正于三宝洞石笋的 δ18O值, 偏离了亚洲夏季风的内陆入侵规律, 可能与MIS 5b太阳辐射降低时期万象洞和科桑洞地区可变的季节性降水或加入的西风降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