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可持续发展综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夏汉平 《热带地理》1998,18(2):156-161
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产生背景、内涵及其生态观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策略和应遵循的原则,剖析了中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并指出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2.
21世纪中叶中国需水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利用基于宏观经济的分行业需水预测模型,对21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需水形势进行展望。进入21世纪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水资源紧缺仍然将困扰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供需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2030年前后预计将会出现缺水的高峰,2030年后供需缺口有望减缓,到21世纪中叶实现水资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73.
走向21世纪的矿床学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翟裕生 《矿床地质》2001,20(1):10-14
文章简要回顾了百年来矿床学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1)矿床成因分类的建立;(2)层控矿床研究与矿床多成因理论的兴起;(3)板块构造与区域成矿规律;(4)矿床模型;(5)型矿床研究;(6)海洋现代热液成矿作用的发现;(7)成矿演化的不可逆性与节律性等。针对21世纪中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矿床学研究出现了两个新趋势;(1)全球化;(2)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面临着三个主要研究领域;(1)成矿理论的推陈出新;(2)研究开发新型矿产资源,建立广义的矿产资源地质学;(3)建立绿色矿业体制所需的矿床学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74.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的频率、强度以及持续时间均在显著增加,尤其是对于气候变化敏感的长江中下游流域。由于模式本身、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以及自然变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未来预估变化的不确定性一直备受关注。为了能够得到对于未来极端降水更为准确的预估结果,使用NEX-GDDP(NASA Earth Exchange Global Daily Downscaled Projections)提供的19个CMIP5降尺度高分辨率数据(0.25°×0.25°),给出21世纪前期(2016—2035年)长江中下游流域极端降水的可能变化。根据长江中下游流域178个气象站198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数据,计算了能够代表极端降水不同特征的指数,在评估模拟能力的基础上给出了21世纪前期RCP4.5情景下极端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降尺度结果对长江中下游流域极端降水有很好的模拟能力,除R90N外,所有模式模拟其余指数的空间结构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6。其中所有模式模拟PRCPTOT和R10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5。21世纪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趋于极端化,尤其是在流域的西部地区。极端降水日数的变化在减少,表明对于极端降水的贡献主要来自于极端降水日的较大日降水量,而非极端降水日数。未来预估不确定性的大值区主要位于流域的南部地区,流域的西部地区不确定性较低,西部地区极端降水的增加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75.
21世纪西北太平洋台风变化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近年多个气候模式考虑不同的人类排放情景作了总结,并对21世纪西北太平洋台风变化作了预估。研究表明,集成多个气候模式考虑人类排放情景,预估到21世纪后期,西北太平洋年总编号台风数可能减少,但强台风数及其降水和风速可能增强。需要强调的是,台风的长期预估是极其困难的,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20年底至2021年初,连续两次强寒潮入侵中国东部地区,导致大范围强降温.本文研究这两次寒潮的特征和形成机理.主要结果如下:从2020年12月中旬到2021年1月中旬,乌拉尔山地区维持一宽阔的高压脊.脊前北风的维持和加强导致局地斜压性增加,导致下游横槽槽底等高线梯度加大,冷平流加强,西伯利亚高压加强和向南扩张.准定...  相似文献   
77.
文章利用ERA-40海表10m风场,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印度洋海表风速在45年间(1957年9月至2002年8月)的逐年变化趋势,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上风能开发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海表风速呈显著性逐年递增的区域主要分布于25°S—10°N的海域和南半球咆哮西风带所控制的海域,递增趋势为0.01~0.035m·s-1·a-1,仅零星海域呈显著性递减趋势,其余海域的海表风速无显著变化趋势;南、北印度洋的海表风速分别以0.010 2m·s-1·a-1和0.004 7m·s-1·a-1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年平均海表风速分别在7.5m·s-1左右和5.2m·s-1左右;南、北印度洋存在共同的2.6~2.7a和5.2a的变化周期以及26a以上的长周期变化,且海表风速的突变期分别为1989年和1978—1980年。  相似文献   
78.
对罕见极端高影响天气,既使一个模式有能力预报它,其数值预报也至少有以下难点:一是有多大把握确定所预报的天气是极端事件?二是其具体的定时、定量、定点预报可靠吗?本文介绍了集合预报和气候资料相结合的 “集合异常预报法”,并通过北京2012年7月21日(7.21)特大暴雨事件揭示出“集合异常预报法”和集合预报可以提供比单一模式预报更可靠和更准确的信息,从而可有效地缓解上述两大难点。作者建议中央气象台和其他有条件的台站可采用这种办法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文中具体讨论了如下三方面:(1)标准化异常度(SA)的定义以及它同集合预报相结合提高对罕见极端高影响天气预报的可靠性,并由此可导出一个“社会影响矩阵”来定量地表达一个预报对社会的潜在影响;(2)利用集合预报,特别是多模式集合预报可以克服单一模式前后预报的跳跃性或不连续性问题,由此可延长实际可预报时效,如北京7.21事件超过100 mm大暴雨的实际可预报时效提前了2天;(3)SA还有助于认识异常天气发生的原因:从SA的分布看,造成北京7.21 大暴雨事件的短期天气尺度背景因素是从西北方向移来的冷锋和台风倒槽的相遇;从SA的演变看,该事件的中期大背景因素是在北京东北方向有阻塞高压发展并导致北京以西地区的低槽加强和发展(地面强冷空气堆积),在高纬度形成了一个高、低压系统相间的波列,发展并维持,同时诱导热带系统北进。  相似文献   
79.
北京“7.21”暴雨雨团的发生和传播机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明轩  王迎春  肖现  高峰 《气象学报》2013,71(4):569-592
基于京津冀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5min自动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资料,通过雷达资料快速更新循环四维变分同化技术和三维数值云模式对低层三维动力和热动力特征的模拟分析,为北京\"7.21\"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的结构特征和传播机理的分析提供了佐证。结果表明:(1)低层动力场和地形强迫对MCS的触发、增强和维持起到关键作用。在MCS形成阶段,地形强迫有利于低空偏南气流带来的暖湿空气在山前的辐合上升。随着MCS的加强,强降水区域呈现与地形走向接近的\"西南—东北\"向带状分布,单体移动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而MCS整体则向东偏南缓慢传播。在MCS传播前沿(山前)形成强的出流风场,低层2 km以下均为深厚的辐合上升区且进一步加强,表明地形强迫和低层风辐合对偏南暖湿空气抬升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MCS长时间\"列车效应\"的维持和MCS的发展。MCS出流风场与平原地区近地面偏南风交汇,使得在距MCS传播前沿约50 km的、已经存在的一个接近\"西西南—东东北\"走向的出流边界明显增强。在MCS传播前沿存在较为明显的0-3 km风垂直切变,由MCS出流与低层偏南风形成的风向切变以及地形强迫造成的风速切变构成,切变区域与地形走向及MCS伸展方向密切相关,切变强度达到中纬度低层强切变阈值范围。低层风垂直切变与MCS存在明显的正反馈效应,亦有利于MCS的长时间发展和维持。(2)低层热动力场为MCS的发展、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在MCS传播前方的环境低层是明显的暖湿区,而在传播后方的低层则是由于地面冷锋及MCS降水造成的冷区,冷暖空气交汇对MCS的高度组织化和强降水的持续起到重要作用。低层的热力层结不稳定区域主要分布在MCS的南部到西南部地区,为MCS尾部风暴单体的不断新生和移动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最后,通过观测和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初步得出了与此次强降水MCS发展演变密切相关的低层热、动力配置的概念模型,为MCS\"列车效应\"和后向传播特征的机制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