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7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136篇
测绘学   153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913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161篇
自然地理   128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株州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对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株州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厂排放有害气体,或是水体污染物随灌溉进入土壤。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将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3种类型。靠近人业污染源附近,镉的含量及污染指数高;大部分土壤受多种重金属污染;水稻土主要表现为铅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2.
从天津大地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入手,综合分析了岩溶热储特征.认为天津地区主要大地构造格局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冀中拗陷、沧县隆起和黄骅拗陷,主要断裂有北东向的沧东断裂、天津断裂以及北西向的宁河-宝坻断裂.岩溶地热田主要分布在沧县隆起上,发育了王草庄、大城、潘庄、双窑和小韩庄凸起等地热田.研究认为蓟县系雾迷山组在天津全境普遍分布,岩性为深灰色粗晶白云岩、隧石条带状白云岩,裂缝岩溶发育,孔渗性较好,是主要热储层.寒武系、奥陶系热储在沧县隆起核部大面积缺失,在其他地区广泛分布,是主要热储层之一.沧县隆起的热流值较周围地区高,地热水的来源主要为北部蓟县山区,热水运移的最重要通道是大断裂以及不整合面.  相似文献   
113.
孙育秋 《四川测绘》1995,18(3):127-129
珠海市1:2万城区因是适应近年来该市市区建设迅速发展编制的一幅崭新地图,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突出城市个性、保证资料现势性、强调地围实用性和注重地图艺术性四个方面.该图在地图内容的表现和图面设计等方面体现了以下特点:表现现代城市街区的功能类型,采用晕渲和明暗等高线显示立体地貌,综合表示花园式城市的绿地景观,图面配置和地图设色的合理化以及文字注记的实用化等.  相似文献   
114.
袁复礼 《地球科学》1993,18(6):686-698
论述了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升降的关系以及冰期与间冰期的古地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上海地面沉降之后的地质环境,并提出了控制地面沉降的5条建议。  相似文献   
115.
数字城市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该文从城市与区域信息化,数字城市工程建设的角度,结合数字城市工程实践,综合城市建设领域,3S领域,测绘科学领域,计算机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对数字城市的研究成果,对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数字城市的理论框架,数字城市的工程框架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数字城市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16.
福建省地震重点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以中国地震局关于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为主要目标 ,以国家和福建省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主要目标区 ,尤以切实加强重点监视防御内城市的防震减灾措施 ,强化城市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为主要建设内容。该项目得到中国地震局、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有关地市大力支持 ,已列为福建省“十五”重点项目 ,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117.
天津市堆山造景工程地基稳定监测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堆山造景工程是一项利用建筑渣土,在坑塘上进行堆载的市政工程。通过对堆山造景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结合工程设计、施工工期等条件,提出了清理淤泥、设置反压平台、排水、控制堆填速率等促进地基稳定的防治措施。利用孔隙水压力监测、侧向位移监测及分层沉降监测等原位监测数据,以复合型法进行反演力学计算参数,并将反演结果用于该工程地基稳定性的模拟,以指导后期工程以及类似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8.
通过对九江市地质环境的调查与客观实际情况分析,选取地质灾害、已有资源和河流侵蚀作用等作为敏感因子;选取地形坡度、斜坡高度、基岩埋深等作为重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采用多目标决策的敏感因子-模糊聚类综合评判法对九江市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评价共划分出1277个单元,评价结果显示:建设用地环境质量优越的单元占总评价面积的65.86%,较好、简单改善后可建设的单元占15.35%,中等、一般需要一定工程措施的建设用地占1.57%,其它较差的和不适于建设用地的单元仅占17.22%。这个结果对九江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相应的地质环境信息,最大限度实现城市建设与地质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达到城市建设安全、合理、经济的目的。从而也证明了多目标决策的敏感因子-模糊聚类综合评判法对解决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不失为一种好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9.
Fulong Wu 《Geoforum》2007,38(2):379-392
Rather than being abandoned along with the demise of the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 city planning as a profession is flourishing in China. New hybrid plans such as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s (concept plans) have been invented, and the planning procedure has become more flexible. Design competition and planning consultancy are widesprea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s and design competition. It is argued that city planning has been re-orientated from a technical rationale, i.e. allocating state development projects to the city, to the imperative derived from market-oriented development, i.e. consolidating competitiveness during inter-city competi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rket and planning is that while the status of city planning has been raised and its approach is becoming more strategic, the actual functionality of city planning has become more instrumental.  相似文献   
120.
Al James 《Geoforum》2007,38(2):393-413
In recent years, economic geographers have drawn extensively upon notions of ‘cultural embeddedness’ to explore how spatially variable sets of cultural conventions, norms, values and beliefs shape firms’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n dynamic regional economies. Howev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causal links remains partial, reinforced by an ‘over-territorialised’ conception of cultural embeddedness which sidelines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actors operating outside and across the boundaries of ‘the local’. So motivated, this paper offers a theoretically-informed - and theoretically informing -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 tech regional economy in Salt Lake City, Utah to explore the everyday causal mechanisms, practices and processes - both local and extra-local - through which firms’ cultural embedding within the region is manifested, performed and (un)intentionally (re)produced. In so doing, this paper aims 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itutive entanglement and complex interweaving of cultural/economic practices,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epth empirical corpus of work which compliments the exciting conceptual developments that have largely dominated cultural economic geography over the last deca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