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9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70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592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3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项目、重庆市老鼓楼衙署遗址发掘中(遗址位于29°33'13"N, 106°34'46"E), 通过使用筛选法、水洗法提取小哺乳动物骨骼标本的考古实践, 成功提取到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贵州菊头蝠(Rhinolophus rex )等小哺乳动物骨骼标本。在我国古代城市遗址考古中, 第一次发现了四川短尾鼩骨骼。四川短尾鼩标本的发现和研究, 确认该动物在宋代时期已进入西南地区城市环境中与人类伴栖, 对研究该动物适应人类城市环境、分析古代城市生态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短尾鼩生态特征的综合分析工作, 揭示出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古气候环境湿热; 衙署庭院里具备有较大水源, 有高大的阔叶树木遮荫, 庭院地表面松软潮湿; 衙署居室内采光偏少(光线较暗), 可能有多种昆虫及软体动物会常进入人类居室活动; 有多种小哺乳动物(如短尾鼩)伴栖于人类居室内、外, 等等。该项研究工作, 还从小哺乳动物骨骼标本提取、骨骼观测与鉴定方法等方面, 为以后在动物考古中开展小哺乳动物研究积累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92.
新疆西准噶尔铁厂沟镇南部广泛出露泥盆纪陆源碎屑岩沉积地层, 对其时代归属缺乏可靠的古生物化石依据, 并一直颇有争议。前人根据岩石地层对比将其归为中泥盆统库鲁木迪组。在充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该套泥盆纪地层中的岩屑凝灰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测年, 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379.3±5.0)Ma(MSWD=0.45), 表明新疆西准噶尔铁厂沟镇南出露的泥盆系时代跨度较大, 其中存在晚泥盆世早期沉积, 而不是前人所笼统认为的中泥盆世。因此, 将这套前人所划分的中泥盆世库鲁木迪组地层沉积时代重新厘定为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更为合理。在详细测制地层剖面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该套泥盆系地层的岩石组合及沉积相, 结果显示该套泥盆纪陆源碎屑岩夹少量火山碎屑岩主体形成于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993.
运用古DNA技术对新疆石人子沟遗址的墓葬中出土的古代家马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共选取5匹家马骨骼样本,从中提取DNA并对线粒体DNA控制区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进行PCR扩增。全部样本获得了线粒体DNA序列,在这5个序列中共检测出3个不同的单倍型,可以归属到3个不同的谱系A,B和E。毛色控制基因的SNP检测结果显示石人子沟遗址古代家马有栗色(chestnut)、枣色(bay)和金黄色(palomino)3种不同毛色。尽管样本量很小,但是线粒体DNA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研究均显示出石人子沟遗址的古代家马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和新疆的特殊地理位置,支持新疆是家马引入中国的一个重要通道的观点。此外,金黄色马与墓主人同葬于墓室,可能是当时特殊的选择,表明马在古代人类社会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94.
虚拟现实技术是在计算机图形学、传感技术、计算机仿真、显示技术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交叉融合的计算机技术。本文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古洞室保护方面应用较少的现状,以具有重要文物和旅游价值的浙江省蛇蟠岛野人洞景区洞房花烛夜古洞室为例,基于虚拟现实对其在历史上存在过的古场景及与之相关的空间环境进行虚拟再现,为洞房花烛夜古洞室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依据,是对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古洞室保护进行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95.
借助于对温岭长屿硐天景区的现场考察,作者做出了有关长屿硐天古洞室群的工程地质条件总体良好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古人采石板的方法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该方法所蕴藏的符合岩石力学原理的古工程科学和技术亮点。另外,作者还对地下音乐厅的声学依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以上这些构成了长屿硐天大型古地下洞室群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96.
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后沟、红崖和虎头梁4个地点湖相及其上覆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由于中粒石英的单片再生剂量法所测光释光信号已经达到了饱和,故采用中粒混合矿物的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方法,并对其异常衰退进行校正,这种方法利用长石的释光信号,饱和剂量较高,且异常衰退较小,为测量老样品提供了可能性。根据红外激发后高温红外激发光释光测年结果,郝家台、后沟和红崖地区现存泥河湾湖相顶部沉积物年龄为360~420ka,虎头梁湖相顶层沉积物年龄为约270ka,而郝家台和后沟湖相沉积物上覆黄土-古土壤年龄分别为约130ka和180ka。这些测年结果表明在泥河湾地区湖相沉积物顶层及其上覆沉积物之间广泛存在一个沉积间断,且不同地点湖相沉积物侵蚀的程度不同。因此,推测现在泥河湾地区出露的湖相沉积物顶层并不是当时古湖泊消失时的沉积,即至少部分古湖泊沉积的顶部已被侵蚀。  相似文献   
997.
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岩石沉积时的重要地质信息,是研究沉积古环境、源区构造背景及源岩属性的有效手段。采用X衍射荧光光谱(XRF)和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宁东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地层砂岩和泥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进行测试分析,旨在对其沉积古环境进行恢复,并对其源区构造背景、源岩属性等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Sr含量、Sr/Cu值、V/(V+Ni)值、U/Th值、化学蚀变指数(CIA)等地球化学指标综合指示出研究区直罗组下段地层沉积古气候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古水体环境为富氧的淡水环境。根据稀土元素(REE)特征分析,推测研究区直罗组下段地层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北部的阿拉善古陆,源岩岩性主要为片麻岩、石榴石浅粒岩、变不等粒石英砂岩和变中细粒石英砂岩。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与大洋岛弧也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998.

古道作为一种历史遗产,对理解人类交通文明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基岩区往往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印痕,但也会遭受物理、化学、生物等风化作用的破坏;此外,前人对古道的考证往往借助文献资料追溯来完成,鲜有实物证据的精细研究。因此,通过古道三维重建和其上微地貌作用过程的研究,并探讨古道破坏的关键因素对于其数字化保存和保护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运动恢复结构多视角立体(Structure from Motion with Multi-View Stereo,简称SfM-MVS)的三维建模技术,对华北井陉古道的车辙痕迹进行了点云数据及其衍生DEM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对岩石构造和岩性进行分析,并对古道及基岩上微地貌的几何形状进行了信息提取和成因讨论,结果表明:1)微地貌三维点云分析法在山区古道数字化保存和信息提取上是可行的,测得古道1车辙内间距、外间距和车轮宽度最大频数分别位于1.02~1.05 m、1.40~1.43 m和0.19~0.20 m;古道2车辙内间距、外间距和车轮宽度最大频数分别位于0.98~1.02 m、1.38~1.42 m和0.20~0.21 m,精度满足分析要求。2)该区古道发育在奥陶纪马家沟组灰岩上,侵蚀作用多沿先存车辙、凿痕以及节理等部位进一步发育壶穴和坑洼等,并伴随着轻微的化学溶蚀,其中古道2车辙宽度的变化表现出与优势节理相关的首选方向,即近东西方向延伸,共轭节理组主要走向为NEE/NWW方向,南北方向的拓宽可能会受到节理组的影响;古道3人工凿痕部位普遍发育壶穴,地形较陡处壶穴较深(最深约10 cm),坡度较缓的路段壶穴较浅,一般介于1~7 cm之间。3)在古道的保护上,应切断山坡壶穴形成的必要条件,即通过排水护坡减少水动力条件和碎石物源,定期清理古道坡面并适当隔离保护,实施保护利用相结合的措施。以上认识对相似地质地貌条件的太行八陉等古道遗迹的保护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宝塔滑坡是1个基岩古滑坡,本文把它作为1个实例,分析为什么进行了3次大规模勘探仍然出现范围边界的错误,这涉及到古滑坡确定的证据、分析判断方法、勘探方向与方法等问题。确定滑坡的根据主要依据各种滑坡地质现象与滑坡地形地貌证据,除滑面证据外,许多所谓滑坡的地质、地形、地貌现象都具有多解性,因此要进行多因素综合对比分析。本文对宝塔滑坡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以前对汪家梁部分坡体被确定为宝塔滑坡西部滑体证据的翏误与不足,提出了地质、地貌与滑坡形态学的反证与理由; 结合宝塔古滑坡实例,提出了识别古滑坡的地貌对比、滑坡形态学、滑坡性质与现象分析等方法,更正了滑坡的面积与体积,也讨论了古滑坡调查与勘探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00.
攀枝花古地幔柱壳、幔结构与地球物理边界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形成与演化对这一地域的大地构造格局、金属矿产的聚集和区域大陆动力学研究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穿越攀枝花古地幔柱中心部位的四条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和区域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研究提出:(1)攀枝花古地幔柱具有特异的壳、幔速度结构;(2)在其中心部位由结晶基底到壳、幔边界均为高速体,且结晶基底和Moho界面局部隆起、地壳内部存在厚达10余千米的低速层,且被数条深、大断裂切割;(3)重力场、磁力场的边界异常场响应组构了攀枝花古地幔柱的地表形态和中心部位的圈闭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