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350篇
综合类   150篇
自然地理   3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of the European states are puzzling. They are too often taken for granted or treated as an elusive explanation for residual differences that can not be accounted for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Here they are put at the core of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origin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It deals with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heory or grid-group analysis. A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s conceived a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subcultures associated to national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s (and not as an aggregated pattern of individual orientations toward political objects).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can be characterised on the basis of ideal typical patterns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basic cultures or rationalities distinguished by Cultural Theory. After an assessme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of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 paper considers 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s as possible sources of differentiation, elaborating upon the work of the French political historian Emmanuel Todd who has documente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geography of 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ideologies in Europ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42.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ngages with the recent diffusion of the orthodox development model in Oceania and highlights some evolving dilemmas. In particular, it explores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tensions arising from economic reforms that are exacerbating the fragility of already vulnerable nation-states and communities. In order to illustrate its arguments, a case study of the impacts of agro-export growth in Tonga is presented. Attention is drawn to the socially inequitable and ecologically unsustainable outcomes of rapid growth in this sector. In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quash pumpkin sector, the authors point to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culture plays in mediat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ment outcomes. Reflecting on the Tongan case, it is argued tha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s of orthodox developmental reform in the region, research must seek to more explicitly incorporate distributional and ethic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43.
44.
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乡村旅游是中国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多种多样,而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质”。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类型、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的切入点进行论述,以期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巾,根据自身情况选择VC、EC、SC3种模式,实现旅游与生产双重功能、传统与现代文化双重结合、“硬环境”与“软环境”双重建设、自然与人文双重保护、游客休闲与丰富当地居民文化生活双重目标,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5.
朱邦耀  吴媛媛 《地理科学》2021,41(12):2179-2185
以中国四大知名地方小吃门店兴趣点(POI)大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基于密度、距离与加权平均中心方法分析地方小吃空间集聚与扩散格局,采用空间自相关、聚类和异常值分析以及热点分析方法研究地方小吃空间集聚关联特征以及空间扩散模式。结果表明:① 地方小吃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扩散格局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省会城市是地方小吃的主要集聚地;② 地方小吃的空间集聚表现出自相关特征,邻域扩散、等级扩散和跳跃式扩散等扩散模式相互融合;③ 地方小吃空间扩散的冷热点集聚区分异明显,反映出不同小吃认可群体范围的差异以及中国各地饮食习惯的空间分异;④ 饮食文化扩散与人口迁移扩散具有空间重合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净流入地区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包容性较强。  相似文献   
46.
在实验室建立了分散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体外培养模型。该模型属原代培养,在体外能直接观察神经元的生长发育。研究表明:该模型稳定性好,差异性小;培养神经细胞可存活1个月以上,14d左右细胞生长最为丰满,且四周晕光明显,神经突起多而粗大,分枝互成网络;14d以后生长减缓。由于在此模型培养的条件下,既不存在血脑屏障问题,又容易控制条件,便于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神经细胞的形态学、生理学、生化代谢及药理学等方面的问题,特别适合在体外进行神经药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7.
“长荡湖1号”A系和B系是分别以成活率和大规格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的两个相互独立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选育品系,为评估“长荡湖1号”偶数年群体(偶数年繁殖孵化)选育第二代(G2)的选育效果,本实验以未选育群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两选育品系和对照组在实际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性腺发育和养殖性能。结果显示:(1)两选育品系A系和B系在扣蟹、成蟹养殖阶段的最终平均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系雌体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 B系最终平均体质量均略高于A系,但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实验蟹雌雄个体在成蟹阶段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2021年8月10~30日和8月30日~9月20日,各组成蟹完成生殖蜕壳后性腺迅速发育,并且性腺发育后期,对照组GSI最高、B系的GSI最低;(3)就成活率而言,三组蟹在扣蟹和成蟹阶段的成活率大小顺序为:A系>对照组>B系,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产量、大规格蟹比例和饲料系数方面,两选育品系均优于对照组。综上,经过两代配套系选育,“长荡湖1号”A系和B系均获得良好的选...  相似文献   
48.
本文基于对地质学的深刻认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系统而深刻地提出了"地质文化"的概念,首次描述了地质文化的基本框架、建设原则及实例片段。地质文化建设将对地质学及我国的文化建设有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9.
良渚时期文化发展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沪苏地区良渚考古资料和海平面变化研究表明,良渚文化的兴、盛、衰与5.5-4 ka B.P.期间海平面升降密切关联。5.5-4.9 ka B.P.,浙沪苏地区海平面处于高海面之后的急剧下降期,降幅约3.9 m,陆地生存空间扩大,加之气候温暖,良渚文化开始兴起,良渚人择高地而居,盛行干栏式建筑,遗址分布相对分散,从事稻作农业生产。4.9-4.3 ka B.P.,浙沪苏地区进入低海面时期,良渚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遗址数量增多,分布相对集中,并向外围地区扩展。此时气候干凉,水井大量出现、盛行地面建筑、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等级分化,揭示出低海面促进了良渚文化的繁荣。4.3-4 ka B.P.,海平面回升,渐渐进入又一高海面时期,良渚先民生存空间缩小,文化分布范围相对压缩,且以台墩和坡地建筑为主,遗址数量较中期减少,海面回升的同时,洪涝灾害,异常降温等灾变加速了良渚文化的衰落。总体来讲,5.3-4.0 ka B.P.期间“海面下降-低海面-海面回升”的过程推动了良渚文化由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50.
旅游开发对西安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开发对目的地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是“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以西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当地饮食、节庆和娱乐民俗文化产生的影响效应。文章指出旅游目的地提供给游客的往往是当地民俗文化中易于被商品化的一类;传统的民俗文化一旦被推向旅游市场,它必然要遵循市场运作的原则,为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而发生形式和内容上的改变;对此,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感知差异,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当地居民对“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