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5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466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482篇
地球物理   674篇
地质学   1266篇
海洋学   314篇
天文学   88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39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Large-scale dune erosion test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wave perio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rge-scale physical model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the wave period on dune erosion. Attention was focussed on 2D cross-shore effects in a situation with sandy dunes and extreme water levels and wave conditions. Besides profile measurements, detailed measurements in time and space of water pressure, flow velocities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the near near-shore area.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longer wave period leads to a larger dune erosion volume and to a larger landward retreat of the dune face. Tests with double-peaked wave spectra show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spectral shape on dune erosion was best represented by the Tm − 1,0 spectral mean wave period, better than the peak wave period, Tp. The effect of the wave period on dune erosion was implemented in a dune erosion prediction method that estimates erosion volumes during normative storm conditions for the Dutch coast. More details of the measurements and additional analyses of physical processes are described in an accompanying paper by Van Thiel de Vries et al. [Van Thiel de Vries, J.S.M., van Gent, M.R.A., Reniers, A.J.H.M. and Walstra, D.J.R.,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Analysis of dune erosion processes in large scale flume experiments, In this volume of Coastal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32.
本文通过对中国沿海25个观测站水位资料的分析,初步探讨了中国沿海1980-2012年增减水的变化特征及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增减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相邻站由于受到的气象状况相同,其沿海增减水变化的过程相近,但是变化幅度存在较大差异。从空间分布看,沿海增减水的变化幅度呈现中间大南北小的区域特征,自长江口至广东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最大,年变幅平均为5.0~7.5 cm;南海周边及北部湾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次之,年变幅平均为4.0~5.5 cm;自渤海至黄海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较小,年变幅平均为3.3~3.5 cm。(2)从时间变化看,1980-2012年中国沿海年平均增减水长期基本没有趋势性变化,但明显存在2至5年的周期性变化信号,该信号的震荡幅度为0.1 cm。经过高频滤波后,对沿海月平均增减水序列与Niño3.4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5,该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中国沿海的增减水变化与ENSO事件呈现负相关关系。(3)中国沿海增减水的长期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均与海平面变化不同。1980-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2.9 mm/a,而增减水长期基本无趋势性变化;另外,其季节变化与海平面的季节变化从时间和区域上均不存在一致性。(4)但是,短期海平面的变化与增减水有关,并且增减水对短期海平面的贡献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定,增水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的过程对短期海平面有抬升作用,其贡献率最大可达65%;反之,减水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的过程则对短期海平面有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李旋  龚茂珣  亢兴  陈昞睿 《海洋通报》2017,36(4):424-430
为了研究随机事件集实际应用于计算南通如东岸段风暴增水的合理性问题,基于ADCIRC模型模拟影响南通如东岸段基于随机事件集的风暴增水,然后利用P-Ⅲ型曲线对年增水极值进行拟合,得到各典型重现期下的增水值,并与由28年历史资料拟合得到的各重现期下增水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历史资料长度所及的28年以及以下重现期,基于随机事件集模拟得到的重现期增水值与基于历史实测资料的比较符合,说明随机事件集的结果在低重现期情况下结果良好。对于高重现期增水值,基于随机事件集的拟合结果显著大于基于历史资料的拟合结果。由于历史资料时间太短,不足以发生非常极端的风暴潮事件,故对高重现期的拟合结果难以保证可信度,所以不能排除随机事件集拟合结果的合理性。随机事件集在南通如东岸段对低重现期增水估计准确,同时也能较充分地估计高重现期增水,在目前缺乏百年千年时间尺度的实测资料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风暴增水重现期计算工具。在全球变暖情况下,超强台风出现几率大大增加,典型重现期增水值也会相应提高,为了预防风暴灾害的侵袭,需要加深加固海堤、江堤等海岸工程。  相似文献   
34.
Reconstructing the evolution of ice sheets is critica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system, but most detailed palaeo-glaciological reconstructions have hitherto focused on the very recent history of ice sheets. Here, we present a three-dimensional (3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hanging nature of ice-sheet derived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through the Quaternary Ice Age of almost 3 Ma. An extensive geophysical record documents a marine-terminating, calving Fennoscandian Ice Sheet (FIS) margin present periodically on the mid-Norwegian shelf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Quaternary.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FIS is illustrated by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fast-flowing ice streams and associated intensification of focused glacial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since that time. Buried subglacial landforms reveal a complex and dynamic ice sheet, with converging palaeo-ice streams and several flow-switching events that may reflect major changes in topography and basal thermal regime. Lack of major subglacial meltwater channels suggests a largely distributed drainage system beneath the marine-terminating part of the FIS. This palaeo-environmental examination of the FIS provides a useful framework for ice-sheet modelling and shows that fragmentary preservation of buried surfaces and variability of ice-sheet dynamic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reconstructing glacial history from spatially limited datasets.  相似文献   
35.
由长江口现场水文测验资料分析知,洪水期潮波上溯过程中,潮波变形具有先加剧后趋缓的特点。基于非结构网格FVM方法建立大通至外海的大范围数学模型,复演长江口潮波传播过程,以此为基础,研究长江口洪水期潮波变形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认为:洪水期长江口潮波变形转折点位于潮流界上游;转折点下游潮波变形逐渐加剧是由于高低潮位潮波传播速度差异造成的;转折点上游潮波变形趋缓是由于高潮位重力引起的潮波传播阻力对潮波传播影响大于高低潮位潮波传播速度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36.
杭州湾外围海域岛礁众多,波浪传播机制复杂。为了了解该海域的波浪分布特征,采用MIKE 21 SW模块建立了杭州湾海域波浪数值模型,利用实测波浪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模拟杭州湾海域的波浪传播。利用1970—2002年嵊山海洋站实测极值波浪资料推算50年一遇波浪要素,将其作为模型边界条件,对杭州湾海域50年一遇的设计波浪进行了模拟,并对该海域的波浪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内波高较之外海明显减小,外围众多岛礁起到了很好的遮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7.
了解中国北方晚冰期和全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基于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在3个AMS14C年代的支持下,通过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重建了临汾盆地晚冰期至中全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宋村沟剖面的黄土和古土壤分别处于初等和中等化学风化阶段,而不同地区风成堆积物的化学风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控于东亚夏季风的区域变化。多指标综合分析表明,晚冰期以来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晚冰期东亚冬季风较强,气候干冷;早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强化,气候向暖湿转变;早中全新世东亚夏季风达到峰值,为最暖湿的适宜期;中全新世晚期东亚夏季风减弱,气候再次转向干冷;临汾盆地的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和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8.
海底扩张形成的边缘海盆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前扩张期、同扩张期与后扩张期等阶段。南海中央海盆巨厚的沉积地层大部分是扩张结束之后形成的,尤以东部次海盆地层厚度为最大。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该次海盆不同的区域后扩张期发育的地层特征差别较大。这些现象反映海底扩张结束之后所发育的厚层地层中蕴含了大量南海构造演化的信息,因此深入分析该次海盆后扩张期的地层特征与影响因素是南海构造演化研究中不容忽略的环节。利用若干大洋钻孔年代地层资料,在过井剖面上进行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划分层序地层并确定其年代属性,并以此为依据分析讨论了本区的地层特征和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部次海盆北部持续均衡的基底沉降和充足的陆缘物质形成厚度稳定的地层沉积;东部以微板块向马尼拉海沟俯冲为主要影响因素,使不同年代的地层各具特征;中部和西部岩浆活动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形成以火山碎屑物质为主的地层沉积;南部因当时的陆坡沉积环境和浊流活动的影响形成具有沉积物波特征的地层沉积。  相似文献   
39.
用Gumbel极值分布推算气候极值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Gumbel极值分布理论推算气候极值的矩法、Thomas曲线公式和最小二乘法。并计算多年一遇的年最高气温、年最大均风速、年最大日降雨量和年最大波高。指出,变率小的要素极值再现期短;变率大的要素极值再现期长;Thomas曲线公式的计算结果较其它两种方法接近历史实况,且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