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4篇
  免费   271篇
  国内免费   350篇
测绘学   554篇
大气科学   306篇
地球物理   194篇
地质学   604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94篇
自然地理   6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黄河源区陆面过程观测和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陆面过程对黄河源区水资源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探索黄河源区陆面过程和水分循环特征的关联机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简述了黄河源区气候变化背景和陆面过程的基本特征,并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在黄河源区开展的一系列陆面过程野外观测试验及相关研究主题和研究进展;进一步给出了在野外试验观测资料分析、卫星遥感、数据同化应用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52.
53.
Land subsidence caused by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in Suzhou City,China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Suzhou City, located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southeastern Jiangs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few cities in China which suffer from severe ground settlement. A research projec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is problem. Ge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studies show that there is a multi-layered aquifer system with three distinct, soft mud layers of marine and lagoonal origins. An examin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of groundwater extraction, water levels, and ground settlement shows that the ground subsidenc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groundwater extraction in the deep, confined aquifer.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soft mud layers, especially the third layer which is thick and close to the main pumped aquifer, contributes to the ground settlement.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difference numerical model representing the multi-layered aquifer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ground settlement in response to groundwater extraction. By calibrating the model with both the measured groundwater level and ground settlement, the aquifer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The model outputs fit reasonably well with the observed result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numerical model can reproduce the dynamic processes of both groundwater flow and soil consolidation.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third mud layer near the center of the ground settlement has been reduced by over 30% in the last 14 years. The gradual deterioration in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mud may have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 on the sustainable groundwater resource of the deep confined aquifer, since the recharge from the shallow aquifers through the mud layer is the only source of water to the deep aquifer.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groundwater drawdown and ground settlement shows that the area with maximum drawdown is not necessarily the area with maximum ground settlement due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soft mud layer. A simple reallocation in pumping rates on the ba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hick mud layer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ground settlement. Electronic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   
54.
蔡运龙 《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2):1301-1308
"尺度"是认识世界和管理世界的一个重要视角,多尺度之间的相互关联是当前重要的学术前沿论题.尺度关联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对scaling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尺度转换"或"尺度耦合",而需要对不同尺度的多种复杂关系("连通性")有综合的认识;②要正确认识尺度综合的目标,据此明确综合什么,如何综合;③解决尺度综合的方法不能仅从数学模型着手.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土地系统变化为研究案例,设计一个对贵州省域、乌江流域、猫跳河流域和若干小流域等多空间尺度土地变化进行综合的研究方案,力图为解决上述问题作出贡献.该案例研究针对土地管理可持续性决策多尺度协调的实际需求,以不同尺度之间"连通性"的判定为基础,重新厘定尺度综合在土地变化科学中的意义和内涵;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途径,建立尺度综合的方法体系,包括基于尺度综合目标的土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和效应多尺度表征与数据协调方法,各尺度土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和效应之间"连通性"的发现与论证,土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和效应的多尺度综合集成;提供喀斯特地区土地变化格局、过程及其驱动力和效应的尺度综合研究案例,提供省域、省内大流域、中流域、小流域土地管理可持续性决策多尺度协调的依据和参数标准.  相似文献   
55.
王峻 《山东地质》2009,(11):50-51
国土资源统计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计范围广、专业性强、工作量大的特点。该文通过国土资源统计工作中数据的计算和检验,探讨了如何灵活运用Excel电子表格函数中的IF函数提高工作的效率.更好地服务国土资源统计工作。  相似文献   
56.
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易损性面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损性评价是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揭示了地质灾害基本构成元素之一的承灾体的社会经济属性,对整个地灾灾情评估体系完整性的构建及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明确性、统一性表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等面积法作为基本手段,根据评价区实际情况算得的离散等积网格作为评价模板。结合“3S”(GIS、RS、GPS)技术,探讨地质灾害易损性面评价的实现方式,旨在提出“3S”框架内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实现模式。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文章提出了为实现易损性面评估而确立的评价对象之层次分类方法、评价模板构造计算方法、空间数据库建设方法、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空间信息集成模型。重点讨论在空间数据完整性基础上的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模式及以GIS空间分析算法模式为蓝本的空间数据处理和集成手段。在理念层面上,文章将空间分析实现方法分为现实评价区域、概念评价区域、数字评价区域、逻辑映射虚拟区域等4个阶段,认为在GIS环境下的地灾灾情评价原始空间数据、派生空间数据以及经专用模型集成后的结果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方式可以分为颜色序列、数字高程模型(DTM)及等值线3种表达方式。最后提出实现地质灾害易损性面评价的一般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57.
近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区域气候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海山  李兴  华文剑 《大气科学》2015,39(2):357-369
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气候效应以及土地覆盖数据的不确定性, 一直是LUCC研究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基于最新的遥感资料, 采用新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0, 探讨了1990年至2010年中国LUCC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国区域LUCC使得局地气温和日较差发生了显著改变, 而降水及低层环流场变化不显著;LUCC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差异, 其中, 夏秋季响应程度较大且主要体现在边界层内。就LUCC对气候影响的机理各地区有所不同, 华北地区LUCC的气候效应主要受蒸散发作用主导, 而长江流域则由反照率与蒸散发共同作用。这些结果均说明, 较短时间尺度的LUCC气候效应主要体现在其局地范围, 且在不同的季节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8.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m),以及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各分量模式的发展。BCC_CSM1.1和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均包含了全球碳循环和动态植被过程。当给定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源排放后,就可以模拟和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BCC_CSM1.1和BCC_CSM1.1(m)已应用于IPCC AR5模式比较,为中外开展气候变化机理分析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还介绍了BCC_CSM1.1和BCC_CSM1.1(m)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量试验分析评估结果,BCC_CSM能够较好地模拟20世纪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平均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近1000年的历史气候变化,所预估的未来100年气候变化与国际上其他模式的CMIP5试验预估结果相当。初步的分析表明,分辨率相对高的BCC_CSM1.1(m)在区域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上优于分辨率较低的BCC_CSM1.1。  相似文献   
59.
CoLM模式对青藏高原中部BJ站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公共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及"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中那曲地区Bujiao(BJ)站2002—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该地区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模拟与观测的地表能量通量,表明CoLM较成功地模拟了该地区的能量分配。模式对向上的短波辐射、向上的长波辐射、净辐射及土壤热通量模拟得较好,但冬季存在偏差。进一步比较了模拟和观测的土壤温度及土壤湿度,发现浅层60 cm土壤温度模拟较好,深层存在偏差,表现为土壤温度变化滞后于实际变化。土壤湿度总体偏小,尤其是冬季冻结期,土壤冻融过程中忽略了土壤液态水在温度0℃以下仍能存在,含冰量模拟偏高。  相似文献   
60.
An attempt is made to study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PB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winter period at Anand (22.4°N, 72.6°E), a semi-arid region,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India. A one-dimensional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KE) closure model is used for the study. The structure of the PBL,which consists of profiles of zonal and meridional components of wind,potential temperature and specific humidity, is simulated. A one-dimensional soil heat and moisture transport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is incorporated for the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nergy exchange processes at the soil-atmosphere interface.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fluxes of sensible heat, latent heat, shortwave radiation, net radiation and soil flux, soil temperature at different depths, Richardson number and TKE at the height of the constant flux layer is studied. The model predictions are compared with the available observations obtained from a special Land Surface Processes (LSP)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