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1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298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1061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2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模糊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是一个复杂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的特点,在综合考虑影响岩溶地面稳定性的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引入系统层分析方法和多级模糊评价方法,并以正态函数为隶属函数,以实数的加乘运算作为合成运算规则,建立了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的二级模糊评价模型,并将评价结果分为:稳定、较稳定、较不稳定和不稳定4级。应用于广州市某建设场地地质灾害评估工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12.
新疆东昆仑白干湖钨地球化学块体的确立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东昆仑是我国西部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之一,白干湖钨地球化学块体的确定及白干湖钨锡矿床的发现成为该区矿产勘查中突破性的进展.文章概述了白干湖钨地球化学块体的地质、矿产及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块体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钨地球化学块体为白干湖钨锡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钨的成矿与岩浆的演化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指出白干湖钨锡矿床有望成为超大型矿床,新疆东昆仑地区有望成为我国一个新的钨矿远景区和新的钨矿产区.  相似文献   
913.
以南岭山地不同海拔高度的冠层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遥感手段获取冠幅、冠周长和冠面积(CA)等树冠性状,探讨其与基径(BD)、胸径(DBH)、2米径(D2)和4米径(D4)等树干性状间的关联性,并构建了冠面积与树干性状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南岭山地树冠性状与树干性状的典型变量显著相关(R=0.89,P<0.01),并且这种相关性随海拔的升高(600 m到1 600 m)总体呈“M”型变化。其中,冠面积与树干性状间的相关性最高,可作为单一自变量反演树干性状,具体方程为:DBH=0.35CA+14.88 (R2=0.67),BD=0.41CA+17.89 (R2=0.82),D2=0.33CA+14.14 (R2=0.84),D4=0.35CA+11.3 (R2=0.86)。文章构建的冠面积与树干性状间的回归方程,可作为南岭山地森林生物量遥感反演的基础,也可用于指导南岭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914.
济南市破损山体治理方法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破损山体治理在全国范围内缺少成熟可借鉴的经验,该文通过对济南已完成的58座破损山体治理方案的研究,总结出如何选取破损山体最合理的治理方法,为类似地区破损山体治理方法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15.
声波扫描成像在石灰岩地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利用声波成像资料识别灰岩地层中的裂缝、孔洞,并自动计算其产状、面积及确定其空间位置,通过与实际岩心相对比,研究裂缝充填情况、岩溶发育状况和断裂带的力学性质,从而为进行灰岩含水性分析,提供形象、直观、定向和定量的资料。  相似文献   
916.
大别山东部榴辉岩同位素体系和变质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平 《地球学报》1999,20(4):341-348
大别山东部榴辉岩同位素地这研究反映出三方面的问题:(1)Sm-Nd两点等时线的不确定性;(2)部分高压-超高压变质年龄实际是片麻岩的分析结果:(3)首批发表的“C型榴辉岩”Sm-Nd年龄,测定岩石不是榴辉岩。大别山东部榴辉石年龄反映的是加里东期高压-超高压变质的年代学信息。进一步研究应着重于榴辉锆石成因及Sm-Nd体系适用性。岩相学是研究榴辉岩锆石成因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17.
徐州市的环境地质问题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岩溶地下水是徐州市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多年来,由于对岩溶水的大量不合理开采,导致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概述徐州市水文地持笔岩溶水的开采状况系统地分析徐州市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18.
根据土地利用和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特征分析,提出了表征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因素的指标,分析了二者的联系以探讨人类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指出了人类驱动因素在解释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贡献,为协调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提供依据,为进一步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积累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919.
Simu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karst aquifers: role of the epikars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evolution of a karst aquifer is modell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karst groundwater flow as well as the dissolution kinetics of calcite. In particular, infiltration of water from the epikarst is simulated which control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charge to the phreatic z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of karst conduits is initiated in the spring. The existence of preferential flow paths leads to the evolution of highly conductive so-called dendritic cave systems, i.e., single passages which concentrate the flow and drain the catchment. With time, the amount of undersaturated water flowing directly into the conduit system is increased leading to an acceleration of the conduits enlargement. Three phases are identified for the evolution of karst aquifers: (a) an initiation stage; (b) an enlargement stage; and (c) a stagnation phase. Received: 4 August 1997 / Accepted: 19 January 1998  相似文献   
920.
The mechanism of Au dispersion in sediments of mountainous desert environments has been studied in two different areas of the Chilean Andes. The San Pedro de Cachiyuyo placer (ca. 1800 m a.s.l.) consists of alluvial fans and ephemeral stream sediments deposited in a stable piedmont. The primary Au source is Cu–Au-bearing hydrothermal tourmaline breccia. The relief of this area is low (1850 m) and the average annual rainfall is ca. 20 mm. The La Coipa area (ca. 4000 m a.s.l.) is characterized by a rugged relief. The annual average rainfall is ca. 100 mm. The sedimentary deposits are less sorted than in San Pedro de Cachiyuyo and consist of ephemeral stream alluvium and slope deposits formed in a periglacial environment. The primary Au sources are two volcanic-hosted epithermal precious metal deposits. At San Pedro de Cachiyuyo, the halo is less than 1 km in length and the highest Au concentration are observed at the break in slope between the hillside and the piedmont. In the La Coipa area, Au was only detected by chemical analysis in the 125–63 μm and <63 μm fraction; however, the dispersion halo extends for over 10 km from the source. In both cases the geochemical signal of gold was strongest in the fraction <63 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