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5篇
  免费   1460篇
  国内免费   816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228篇
地球物理   280篇
地质学   2737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28篇
自然地理   5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305篇
  2010年   279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31.
苏北榴辉岩中金红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分析了苏北地区三类榴辉岩中金红石的Nb、Cr和Zr含量,在Zaek et al.(2002)的金红石Nb-Cr图解中,三类榴辉岩的原岩均为镁铁质岩,但它们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即(1)小焦G类金红石榴辉岩中金红石的Nb含量最低,平均值为68ppm,而其它两类榴辉岩中金红石的Nb含量较高,平均值介于192~255ppm;(2)蓝晶石榴辉岩具有极高Cr含量,均值6106ppm,而许沟P类榴辉岩中金红石的Cr含量也较高,均值1233ppm,金红石榴辉岩中金红石Cr含量最低,均值为183ppm。利用Zaek et al.(2004)提出的金红石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出许沟P类榴辉岩的金红石形成温度介于600~751℃,平均温度689℃;演马厂M类榴辉岩的金红石温度介于507~641℃,平均温度557℃;小焦G类金红石榴辉岩金红石的形成温度介于541~673℃,平均温度613℃;新扬昌G类蓝晶石榴辉岩的金红石形成温度介于541~655℃,平均温度603℃。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榴辉岩在拆返过程中退变质作用明显,流体活动强烈,导致金红石中Zr扩散丢失,金红石中Zr含量不同程度地受到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中再平衡作用的影响,致使计算的温度偏低。  相似文献   
932.
鄂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已成为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的热点领域。为深化该区页岩储层及含气性特征认识,本文以鄂宜页2井钻井及测试分析资料为基础,以笔石带为标尺,对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岩石学特征、有机地化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总结了页岩储层含气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对页岩储层开展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鄂宜页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黑色岩系缺失LM5-LM6笔石带,富有机质页岩上延至LM7笔石带,总厚度约16 m;岩性以硅质页岩夹少量硅质岩、混合质页岩和黏土质页岩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Ro为1.88%~2.03%,显示黑色页岩已过大量生气阶段;页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小于100 nm的有机质纳米孔、直径大于5 μm的微米孔和构造微裂缝,其中纳米孔占比超过50%,孔隙容积、比表面积与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现场解析总含气量为0.068~3.33 m3/t,平均1.13 m3/t,高含气量段集中于凯迪阶WF2-WF3与鲁丹阶LM2-LM4,含气量与TOC、脆性矿物含量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根据TOC、含气性、脆性矿物含量以及页岩沉积环境等参数进行综合评价,Ⅰ类储层主要对应于凯迪阶WF2-WF3笔石带以及鲁丹阶LM2-LM4笔石带以深水环境下形成的硅质页岩和硅质岩层段,总厚度约9 m,是该区五峰-龙马溪组水平钻井的最佳甜点段。  相似文献   
933.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的江西省森林贮碳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江西省1999--2003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结合大岗山森林生态站的实测数据以及已公布的调查资料,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江西省森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和评价。结果表明,江西省不同类型森林乔木层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硬阔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国外松林、杉木林、软阔林、灌木林、马尾松林和经济林,且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大,随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森林碳密度土壤层最大,植被层次之,枯落物层最小。不同森林类型乔木层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杉木林、硬阔林、马尾松林、毛竹林、灌木林、国外松林、经济林、针阔混交林、软阔林。从森林类型分布看,除杉木和国外松林外,其他森林类型天然林乔木层碳储量远大于人工林;从地理分布看,除南昌、萍乡、新余三市外,其余各市均是天然林乔木层碳储量远大于人工林。不同年龄森林乔木层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不同森林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杉木林、马尾松林、硬阔林、灌木林、经济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国外松林和软阔林,南部和中西部要高于中东部和北部。江西省森林总碳储量为1.5Gt,占全国森林总碳储量的5.33%。  相似文献   
934.
甘肃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甘肃省近40a地质灾害相关资料,介绍了甘肃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地理分布特征和发生地质灾害的特点,阐明暴雨等气象因素是诱导甘肃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研究了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方法,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初步模式,并利用甘肃省2003年地质灾害实况进行效果检验,发现准确率达到73.3%以上,证明其预报模式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35.
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特征及污染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了大气污染防治原则、对策及政策措施。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大气污染属煤烟-机动车尾气-扬尘复合型,对其深化整治要在容量测算基础上以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和环境空气质量达标为基本目标,以发展清洁能源、合理城市布局、调整工业布局和“控源”为主要途径,以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重点,利用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进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手段,制定科学的城市群空气环境质量防治规划。  相似文献   
936.
黑龙江省未来41年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由英国Hadley中心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构建的基准时段(1961—1990年)和未来时段(2010--2050年)A2、B2情景气候数据,应用线性倾向估算法、累积距平及Mann—Kendall法对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A2和B2情景下黑龙江省2010--2050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基准气候(1961--1990年),未来41a平均气温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A2、B2情景下年均气温分别升高1.63℃和1.94℃,突变分别发生在2031年和2033年;相对于基准气候,A2、B2情景下未来41a降水量分别增加5.3%和1.1%,降水量变化趋势不同,A2情景下为4.03mm/10a,B2情景下为5.94mm/10a,但趋势均不显著,且没有突变发生。总体上,黑龙江省未来41a的气候为向暖湿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37.
通过对甘肃中东部大量地震滑坡的成灾机制分析,按形成时代将滑坡分为新滑坡、老滑坡和古滑坡;按物质组成、滑体厚度及滑床位置又可分为浅层黄土滑坡和深层切层滑坡。该地区地震滑坡的主要危险来自新滑坡和浅层黄土滑坡,滑坡成灾机制复杂,与许多因素有关。地震滑坡主要特征是成灾时间短,规模大;灾害持续时间长、反复性大;易引发次生灾害。预防地震滑坡是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38.
在汶川MS8.0地震后甘肃陇东地区的详细灾害调查基础上,对该区地震破坏进行了分类研究,给出了各种建筑物及工程结构的破坏程度及破坏特征.结合该区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对产生地震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地震破坏相对严重的原因除与建筑物本身质量及结构有关外,还与远震和地形影响的长周期效应及持时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939.
收集观测连续、动态稳定的井(泉)的水位、水氡观测资料,选择适合中期和中短期的异常提取方法,对大同6.1和张北6.2级地震前的水位、水氡异常进行分析,依据统计资料给出了山西及其邻区强震地下流体中期和中短期发震时间预测的指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940.
1996年以来,黑龙江省草地螟第三暴发周期持续至今,危害日益加重。以1959—2008年黑龙江省28个国家基本站气象资料以及草地螟暴发期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黑龙江省草地第三暴发周期的气候特征及风险概率。结果表明:近50 a来,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通过0.001显著性检验,气温在1988年前后出现突变。其他要素如降水量、降水日数、风速和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但只有年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风速的减少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哈尔滨草地螟始发日期与同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最小相对湿度关系密切,本地越冬虫源春季羽化对气温、相对湿度敏感性较高;同时,始见日期与最大风速的风向相关较为密切,可能是由于外地虫源对风向敏感性较高。通过对黑龙江省草地螟高峰期首日的风险概率分析,得出草地螟高峰期出现在5月最后一个候的风险概率为23.6%;出现在6月上旬的风险概率为36.6%;出现在6月中旬的风险概率为24.0%;出现在6月下旬的风险概率为1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