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59篇 |
免费 | 1531篇 |
国内免费 | 14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6篇 |
大气科学 | 1170篇 |
地球物理 | 1596篇 |
地质学 | 2684篇 |
海洋学 | 689篇 |
天文学 | 115篇 |
综合类 | 375篇 |
自然地理 | 96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66篇 |
2023年 | 152篇 |
2022年 | 267篇 |
2021年 | 248篇 |
2020年 | 293篇 |
2019年 | 282篇 |
2018年 | 234篇 |
2017年 | 272篇 |
2016年 | 249篇 |
2015年 | 292篇 |
2014年 | 334篇 |
2013年 | 322篇 |
2012年 | 338篇 |
2011年 | 384篇 |
2010年 | 280篇 |
2009年 | 358篇 |
2008年 | 315篇 |
2007年 | 354篇 |
2006年 | 364篇 |
2005年 | 311篇 |
2004年 | 269篇 |
2003年 | 238篇 |
2002年 | 223篇 |
2001年 | 167篇 |
2000年 | 172篇 |
1999年 | 134篇 |
1998年 | 141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100篇 |
1995年 | 88篇 |
1994年 | 85篇 |
1993年 | 95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塌陷区混合回填膏体是由全尾砂、废石人工制备得到的复合宽粒级散体,其渗透性能直接影响到塌陷区回填体稳定性及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采用自制的渗透性试验装置,研究了废石含量、废石粒径对混合回填体渗透系数的影响,并对回填体固有特征参数(粒径小于0.075、0.02 mm颗粒含量、不均匀系数 、平均粒径)与渗透系数之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回填膏体渗透系数随废石掺量及粒径增大而增加,细粒效应显著。回填体中粒径小于0.075、0.02 mm颗粒含量对其渗透性影响至关重要,与渗透系数呈负指数关系。渗透系数随 值增大而增大。当 20时,渗透系数增加趋于稳定。给出了混合回填体渗透系数定量方程,其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52.
53.
为了探讨日本MW 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性效应调整周期分别约为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1年9月)、15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2年6月)和2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3年5月),张性效应调整周期与同震位移大小成正比。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并可能伴随重大地质事件(如地震等)的发生。2012年5月28日和29日、6月18日、8月26日及2013年1月11日在唐山及其周围地区分别发生的4.8级、3.2级、4.0级、3.3级和3.0级地震与华北北部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2013年10月31日以来在吉林省松原市发生的地震群应与东北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非一个大地震前的小震群。 相似文献
54.
55.
近百余年上海气温变化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1873—1990年上海的年、冬、夏平均气温资料,并利用1956—1990年其郊区气温资料,对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的影响作了处理,重建了近118a的上海气温序列。在此基础上对上海的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同期的北半球气温变化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上海的气温变化有其明显的阶段性、跃变性和周期性。近百余年上海气温变化的总体特征与北半球相似,呈缓慢变暖趋势,但具体的变化过程和幅度有差别,尤其近20多年来的变化与北半球不一致,没有明显的增温现象。 相似文献
56.
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负效应——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玛纳斯河流域环境负效应研究,确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环境负效应的制约因子,引入地下水动态均衡方法进行半定量分析,明确地下水量的变化为引起环境负效应的直接因素,为定量进行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防止环境负效应的产生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57.
大都市空间扩展的廊道效应与景观结构优化*──以北京市区为例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由于存在城市中心梯度场和廊道效应梯度场,在单纯经济利益趋动下,城市本质上存在摊大饼倾向,这将严重破坏城市合理景观结构与生态平衡.文中运用廊道效应原理,研究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互作用过程,结合北京中心市区不同时期空间扩展格局,分析城市景观8个方位廊道的扩展量、扩展速度及变化趋势,提出将自然廊道体系纳入北京大都市区规划,形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的星状分散集团式景观格局,以有效阻止建成区摊大饼过程. 相似文献
58.
In the context of a model of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based on an improved meso-scaleatmospheric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performed of the track and intensity variation oftropical cyclones (TC) arising from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variation over a specified searegion.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modeling quite welt the track and intensityof TC: SST variation leads to an abrupt change in the cyclone intensity: the response of thecyclone to the abrupt SST change lasts 8—12 h. 相似文献
59.
通过对蓄水前后三峡库首区构造应力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发现,相对于蓄水前,蓄水至135 m水位时,官渡口断裂-马鹿池断裂-牛口断裂围限区、秭归地理中心和九湾溪断裂带,出现了4个主应力下降区和共轭的主应力增长区,形成了差应力场;175 m水位与135 m水位相比,局部差应力场呈现逆向变化,即形成了加载效应与卸载效应的交替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水库诱发地震的诱震(或触震)因素。 相似文献
60.
气候变化对黄河上游天然径流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根据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1959-2002年历年逐月气温、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4年区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兰州站年天然径流量相关系数的计算,选取代表站及典型时段,建立天然径流量计算公式,并计算分析了天然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及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年径流量随降水的递增而加大,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小;(2)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显著;(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对天然年径流量的影响较显著,其影响幅度达13.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