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12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对杭州湾软相潮间带周年调查,共获底栖动物95种,以甲壳动物(34种)、鱼类(28种)、软体动物(21种)占绝对优势。生态类群以我国沿岸广温广盐性种和半成水特有种为主,生活方式多为活动性和埋栖类型。这与杭州湾水域盐度低且变化幅度大及动力作用强,底质不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从湾底到湾口,底栖动物种类增多,组成类群逐渐从低盐的河口种向广盐的海洋种演替,表现出明显的湾性分布。种类的垂直分布是中潮区大于低潮区大于高潮区,各类群生物在潮间带呈现随机镶嵌分布,无明显的分带现象。种数的季节分布呈现更、秋两季较多、冬季最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92.
以杭州湾北岸金山咀—龙泉港岸段边滩及海床为研究区域,利用1989—2014年实测及海图资料分析岸滩断面地形变化和岸段冲淤变化。结果表明:在该研究时段,岸段存在长期稳定的冲刷深槽;近岸海床的冲淤表现出“波动性”,5 m等深线(2014年)以浅区以淤积为主,5 m等深线以深冲淤更迭,1989年以来总体呈现冲刷态势。长江入海泥沙量变化为该岸段发生侵蚀/淤积的影响因子之一,台风大浪及海床侵蚀/淤积波的移动导致海床冲淤复杂化。  相似文献   
93.
刘志强 《地质论评》2022,68(5):1838-1838
杨丽娟. 2022. 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地质学教科书为中心(1853~1937).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312.  相似文献   
94.
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的杭州市通风廊道气象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通风廊道能增加城市空气流通能力,缓解城市热岛,为了定量评估城市通风廊道的气象效应,本文采用区域边界层化学模式(RBLM-Chem),利用杭州市高分辨率地表类型、城市建筑等资料,开展了杭州市通风廊道影响的模拟研究,模式水平分辨率为250 m。本文针对冬季和夏季两个典型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夏季个例时间为2013年8月12日,盛行南风,风向顺着通风廊道;冬季个例时间为2014年1月28日,盛行东风,风向垂直于通风廊道。主要结论如下:城市绿色通风廊道有增加风速、降低气温、提高湿度的作用,与没有通风廊道的情况相比,夏季风顺着廊道方向时,廊道区域风速平均增加可达1.4 m/s,廊道区域内60 m高度风速平均增加可达1 m/s。而冬季风垂直于廊道时,廊道区域风速增加较小,仅有0.5 m/s左右。通风廊道夏季降温幅度平均可达2.7°C,冬季降温幅度较小,仅有0.6°C左右。通风廊道对气象场的影响随风向向下游延伸,夏季在通风廊道下游250 m处,风速增加、气温下降、相对湿度增加最大值分别为1.5 m/s、2.9°C、3.1%,即使在通风廊道下游1500 m处,最大降温仍有1.2°C。  相似文献   
95.
用小波分析方法诊断杭州近50 a夏季气温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樊高峰  苗长明 《气象科学》2008,28(4):431-434
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杭州市1951年以来的夏季气温进行分析,发现杭州夏季平均气温发生过4次转折,每次年代际转换中都伴随着年际剧烈振荡.1978-1981年是一次大幅度转折点,随后气温剧烈振荡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多,强度增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杭州夏季平均气温周期多变,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96.
旨在对杭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析,以杭州华星科技大楼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分析为例。首先.在研究杭州市市区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杭州市地质构造特征、区域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工程地质特征及历史地质灾害的分析,结合该工程建设的规模和特点,对该建设用地范围内潜在地质灾害(不均匀沉降)危险性,采用等代墩基法来定量计算其沉降,计算结果为SW角点处沉降量最小(0.2605m),SE角点处沉降量最大(0.4130m),根据建筑桩基规范知两相邻柱桩允许沉降量为:0.003 l0,(l0取65m),经计算得出,该辅楼的最大不均匀沉降差值仍在允许的范围内;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地面塌陷等其它地质灾害采用定性方法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杭州华星科技大楼建设用地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作为高层建筑用地适宜。  相似文献   
97.
在进行庵东潮坪水文要素定点测量的基础上,对地貌特征,沉积粒度,沉积构造及重向剖面作了全面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滩地位于杭州湾进、退潮流的交会点,控制其发育的主动力为潮汐作用,具明显的不规则半日潮特性,涨潮流强度远大于落潮流,造就了宽达十余公里的潮滩地貌。滩地水动力深受湾内水流影响,高潮期服从其总体潮流流向,导致潮坪上发育众多与杭州湾深槽系统相连的潮沟,破坏了沉积物正常分布规律,高潮坪存在一定向平行岸线的大型潮沟,受强劲水流影响,沉积粒度粗化,并因快冲快淤而产生变形构造;中潮坪接受退潮期潮沟漫岸物质,粒度相对较小,分选性变差,沉积构造以直脊流水波痕及板状交错层理为主;低潮坪潮流作用大、沉积粒度粗,分选性最佳,发育小型流水波痕,内部构造以槽状交错层理,“青鱼刺”层理及再作用构造为特征。潮坪近岸处潮沟迁移层序及浪成波痕层理的发现反映水动力异常强大,威胁人工海塘的安全,建议停止进一步围垦滩涂,采取促淤方法,抑制潮沟的发育,以维持滩地稳定。  相似文献   
98.
城市地质工作的需求与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孔忠 《地质通报》2003,22(8):597-600
根据与政府部门大量接触和沟通的亲身体验,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将城市地质的工作目标作远、近之分,城市地质工作首先要满足近期目标。提出城市地质调查体现了地矿与土地的结合,是地矿行政部门溶入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的观点。还进一步从基础地质调查、专项或重点调查、城市地质环境监测3方面分析了开展城市地质工作的最有利时机。最后就当前城市地质工作的战略部署提出3点建议。  相似文献   
99.
以杭州市西湖区为实证,采用高德地图POI数据,通过DBSCAN聚类识别459个社区中心,从空间布局、组织形式、空间关联3方面入手刻画其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Logistic回归判断中心数量、能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社区中心分布呈现空间集聚性和“一区多片”的整体结构,具有圈层分布和道路亲缘性特征。② 社区中心存在“强-弱”的中心网络结构,在小尺度上则由强弱中心互补形成团簇,并在社区层面形成功能较为完整的网络结构。③ 社区中心内公共服务有引领性作用,能促进社区中心形成,且中心内设施具有同类集聚的特征。④ 常住人口总量是最主要的影响要素,道路分割、户籍比、平均高程、社区组织类型对中心的形成有显著意义,人口密度、公司企业数等对中心数量与能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0.
文化创意产业区位模型与浙江实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区位熵方法借助从业人员数据刻画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OLS模型,甄别驱动因素佐证文化创意产业区位模型。结果表明:① 市域尺度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区位规律不仅具有“资本空间”(杭州)集聚性,还具有“地方空间”(舟山、金华和台州)分异性;② 经济科教、政府支持、市场需求、环境、交通和地方性是重要区位因素,且不同重点行业、不同地理层级所受区位因素不尽相同;③ 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全行业区位特征主要是基础设施和管治双要素驱动型,8重点行业区位特征主要是“软因子”驱动型;④ 研究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着力点与规划调控协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