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284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Khanaser Valley was geoelectrically thoroughly surveyed through a grid which consisted of twelve VES profiles. The tectonically-oriented Pichgin and Habibullaev method was enhanced to be applicable in areas of rugged relief and topography. The enhanced profiles were tectonically interpreted and subsurface structures within the Khanaser Valley were delineated. Accordingly, a tectonic evolutional scenario of the valley was established and its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derived. An approach for groundwater exploration in areas of prominent relief and topography in dry areas such as the Khanaser Valley was established and its validity was estimated.  相似文献   
62.
The nature and strength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ream gradient and valley side slope angle are seen to vary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he stream segment. In addi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will depend on the efficiency of slope processes, and that this may contribute to tye different from of relationship obtained in different regions.  相似文献   
63.
We have recently set up a new procedure for characterising the water 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 (WSOC) in fog water, for which information is still rather limited. Fog samples collected during the 1998–1999 fall–winter season in the Po Valley (Italy) were analysed following this procedure, which allows a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hree main classes of organic compounds (neutral species, mono- and di-carboxylic acids, polycarboxylic acids), together accounting for ca. 85% of the total WSOC. This procedure also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main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hree classes of compounds (functional groups, aliphatic vs. aromatic character, etc.). The enhanced chemical knowledge on fog/cloud chemical composition opens new scenarios as far as chemical an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in clouds and fogs are concerned.  相似文献   
64.
邢峰  韩荣青  李维京 《气象》2018,44(10):1295-1305
本文基于1958—2015年夏季黄河流域55个观测站降水量和NCEP/NCAR再分析1高度场等资料,使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合成分析和Monte Carlo检验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58年夏季降水量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导致其变化的大气环流成因。58年期间,黄河流域夏季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尤其在河套北部有显著性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欧亚中高纬度等压面升高、西风带减弱所致;1975年和1996年是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两个明显年代际气候变化转折点,在1958—1975年期间,黄河流域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异常偏多和偏少年出现频次较高,期间欧亚中高纬度及其以南包括黄河流域地区高度场偏低,主要受高空低压系统和较强冷空气影响;在1976—1995年期间,黄河流域大部降水偏多,其主要环流成因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发展、贝加尔湖到东北亚一带受负高度距平控制高空槽加深,同时,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输送增强;到1996—2015年最近20年间,乌拉尔山北部环流高度场偏低、里海至贝加尔湖再到东北亚一带高度场一致偏高,黄河流域一带西风带强度和冷空气势力均较弱,流域受高压影响导致大部区域降水偏少。不同时期黄河各流域段降水量与中高纬度阻塞高压以及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关关系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65.
Abstract

An intercomparison of the Väisälä MicroCora system used in the Automated Shipboard Aerological Program (ASAP) and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Service upper‐air system (GMD/ADRES) was conducted in May‐June 1983. Thirty‐three paired ascents were made. The ASAP system dry‐bulb temperatures averaged 0.3°C warmer. For the lowest 100 mb, the dew‐poin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SAP ‐ GMD/ADRES) was near ‐1°C whereas for the 780–500 mb layer, the difference was 1°C. The wind component mean differences averaged were small but with a 4 m s?1 standard deviation.  相似文献   
66.
周兵  王晓敏  刘秋峰  王东阡 《气象》2012,38(5):608-614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723站降水和气温资料、JRA-25和NCEP/NCAR I再分析资料数据集、NOAA气候预测中心海温资料等,采用线性趋势、动力诊断、相关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开展2011年7月我国七大江河流域气候特点及其变化特征研究,揭示长江流域主汛期降水异常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2011年7月七大江河流域降水量总体偏少,长江流域降水属异常偏少;流域气温持续气候变暖特征,以松嫩流域异常偏暖最为显著。降水变化线性趋势显示: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为线性增加型;淮河流域为基本不变型;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和松嫩流域为线性减少型。但降水具有显著年际变化外,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具有显著年代际变化周期。2011年7月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少的主要原因:大气对赤道中东太平洋外强迫的响应持续着La Nina的形态;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与东亚南风环流强度指数偏弱;长江流域整层水汽收支显著亏损,降水效率低。  相似文献   
67.
2003年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30—70d天低频振荡的联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3年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显示,主周期为30~70d的低频振荡对2003年江淮流域暴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低频涡旋在江淮地区降水期的对流层高、低层呈负、正配置,具有斜压结构,利于降水发生;850hPa上正涡度系统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北传和西传特征;存在于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其以东地区的低频波列(P—J)的活动过程影响了我国2003年江淮低频强降水的形成;整层低频水汽通量显示来自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季风对水汽输送的贡献较显著,且2003年江淮地区30-70d时间尺度上降水的水汽来源为南海而非孟加拉湾或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68.
大理近地层山谷盆地湖陆风及湍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湖陆风特征不仅能够为提高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奠定基础,而且对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利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近地面通量观测系统的2007年3月-2008年5月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等分析了大理近地层中湖陆风、峡谷风特征及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理地区白天以东风和东南风为主,夜间以西风和西南风为主。进一步对湍流和湍流通量特征分析发现,大理地区白天不稳定层结多于夜间;湍流强度白天强于夜间,并且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湍流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热量交换形式以潜热为主。  相似文献   
69.
魏瀛珠  赵巧华  欧阳潇然 《气象》2014,40(3):349-354
利用RegCM3模式对开都河流域2000-2006年夏季气候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式对于流域夏季月降水总量和月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模拟能力。结合站点海拔高度值、实测值以及模拟量分别对降水、气温进行修正,并由此计算流域的面雨量和平均温度;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夏季面雨量与开都河同期实测径流量有较好的一致性,R~2达到0.97。对开都河流域夏季平均气温、面雨量以及径流量的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流域夏季径流量的主要影响因子;而气温对于径流呈现负贡献的原因可能由于对温度敏感的小冰川大大减少,致使径流量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的关系减弱。此外,气温升高导致流域蒸散量的提高,可能是气温呈现负贡献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70.
借鉴梅雨指数的定义,选取贵溪、德兴、玉山、衢州、龙泉为5个代表站,建立了江南南部初夏雨季指数。近50a来,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平均开始日和结束日分别是6月10日和7月1日,比江淮梅雨早约8d左右;雨季平均长度为20.5d,雨季内雨日数平均为15.5d;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开始日经历了一个显著的“V型”变化过程,结束日呈“纺锤型”振荡变化;雨季的长度和雨日数没有明显的线性趋势变化,但20世纪80年代期间的雨季长度和雨日数年际变化大,旱涝频率高、强度强;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以后雨季偏弱年较多。影响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开始早晚的大气环流关键区主要在乌拉尔山附近,若乌拉尔山附近为阻高型(低槽型),则雨季开始早(晚);中高纬系统、太平洋副高和南亚高压也都有影响。影响雨季强度的大气环流关键区分别在东半球的北极区、中低纬度西北太平洋和鄂霍次克海附近上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