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6篇
  免费   845篇
  国内免费   679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207篇
地球物理   2951篇
地质学   1187篇
海洋学   609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81篇
自然地理   37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194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51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一种新的可靠度计算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胡强  刘宁  李锦辉 《岩土力学》2004,25(4):632-636
利用神经网络拟合极限状态方程、几何法计算结构可靠度,并推导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几何法计算公式。最后比较了该法与其他可靠度计算方法的精度以及计算效率,并将该法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  相似文献   
42.
FrequencyEffectsofFineThinLayer¥ZhangShuangxi(EepartmentofGeophysic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YuanTao;ZhangWe...  相似文献   
43.
杨宇江  李元辉 《岩土力学》2013,34(Z1):324-330
利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建立连续和并排的两类非均质矿柱模型,对矿柱在动力载荷循环作用下的破坏过程进行全时程动力分析。将加卸载响应比(LURR)理论引入矿柱动力稳定性分析中,以施加的动力载荷对矿柱作用的周期性变化作为加载量,以矿柱特征点的位移变化和破坏单元的弹性应变能的演化规律作为响应参数,建立矿柱的加卸载响应比模型,确定矿柱在动力载荷作用期间的加卸载响应比时间序列。计算结果表明,矿柱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和趋于失稳时,其加卸载响应比Y值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通过对Y值的分析对矿柱的稳定状态进行评价,预测是否临近峰值承载能力,表明在矿柱动力破裂过程数值模拟分析中引入加卸载响应比是矿柱破坏力学行为研究的一种方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4.
单仁亮  王二成  宋立伟  夏宇  陶宇 《岩土力学》2013,34(Z1):437-443
为利于判断巷道围岩在爆破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及巷道内壁混凝土衬砌的安全,采用ANSYS/LS-DYNA分析了巷道钻爆法掘进爆破荷载作用下震动区岩体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近区岩体内部爆破压力、单元有效应力、质点振动速度随爆心距的衰减规律基本符合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单元有效应力与质点振动速度的衰减规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巷道围岩临空面上的质点振动速度以沿巷道方向的振动速度为主,巷道横截面内垂直临空面方向次之,横截面内沿临空面方向为最小。巷道同一横截面处各质点的振动波形基本相同,拱顶的振动速度峰值比帮部的要大10%左右,拱与帮的连接处振动速度峰值较小。巷道围岩沿巷道方向临空面上质点振动速度衰减规律也基本符合萨道夫斯基公式,以上分析结果对采用钻爆法进行岩巷施工时,控制近区震动区爆破荷载对结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5.
鲁智帅  谢庆宾  张津宁  祁利祺  许涛  陈佳  相泓含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20-2023030020
博格达山北缘是准噶尔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之间的关键部位,是研究盆山关系的重点区域。博格达山北缘二叠纪中、晚期的构造演化与沉积时空演变关系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勘测、镜下岩石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实验和地震资料解析等方法,针对博格达山北缘东、西部两条剖面—大龙口剖面和井井子沟剖面开展研究,分析其沉积类型和演变过程,解析盆山构造变形和发育特征,探讨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瓜德鲁普统乌拉泊组为湖成三角洲相,井井子沟组至红雁池组为湖泊相,乐平统泉子街组为冲积扇—河流相沉积,梧桐沟组和锅底坑组为滨浅湖—三角洲相沉积;研究区可分为两个主要构造层,下构造层以伸展断陷为主要结构,上构造层以前陆冲断为主要构造变形;多期构造活动控制瓜德鲁普统、乐平统沉积演化过程,在挤压构造背景下,瓜德鲁普统的湖泊相转变为乐平统冲积扇—河流相沉积,晚期构造活动趋于稳定,区域进入准平原化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46.
李瑞山  袁晓铭  李程程 《岩土力学》2018,39(10):3623-3630
以SHAKE2000为代表的频域等效线性化是目前主流的土层地震动计算方法。由于该方法在软土场地计算结果严重不合理,其改进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采用频率相关法,但一直没有取得实效。对频率相关法中土体动剪应变和震动速度成恒定比例关系的基本假定进行研究,从波动方程推导出了均匀全空间单向行波、单一均匀半无限场地、成层场地等3种典型场地中土体剪应变与震动速度关系的精确解答,通过数值试验研究了这一假定的合理性与偏差程度。结果表明:动剪应变和震动速度成恒定比例关系这一假定只有在无边界均匀介质单向行波情形下才成立,对于实际成层土场地,动剪应变与震动速度关系强烈依赖于波的频率和观察点的位置,如果在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中忽略反射波而采用单向行波恒定比例假定将会使计算结果产生显著偏差;动剪应变与震动速度成恒定比例关系的假定导致的偏差达4个量级,即使对于单一均匀半无限空间模型偏差也十分显著;对实际土层地震动的求解,该假定在理论上定性错误,定量上偏差不可接受,必须放弃而另寻其他途径。  相似文献   
47.
许明  唐亚锋  刘先珊  罗斌  唐道勇 《岩土力学》2018,39(7):2379-2386
强震作用下常规锚索往往会因材料变形能力不足导致应力过载而被拉断,一旦锚索失效将直接危及整个锚固结构的安全。为研究自适应锚索的动力响应规律以及在自适应锚索支护下锚固边坡的动力特性,以新型抗震锚索为原型,设计自适应锚索锚固岩质边坡试验模型,并利用振动台试验系统对试验模型进行加载。试验中采用正弦波、天津波、EI波以及Taft波等4种地震波进行研究,监测锚索的应变和边坡动力响应。结果表明:锚索的轴力和地震波幅值、类型、地震激励频率等因素密切相关;锚固边坡坡面加速度及位移沿边坡高程均有不同程度的放大,相对于无锚索支护边坡,锚固边坡坡面加速度和位移峰值均有减小;自适应锚索随着预设滑移恒阻力的不同,锚索会产生不滑移、瞬间滑移、逐步滑移3种工况,对应的锚索应变时程曲线和锚固边坡动力安全系数时程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自适应锚索滑移工况下,滑体的安全系数虽然有局部减小的阶段,但是锚固结构的安全储备较大,可适应边坡大变形和瞬态冲击荷载的作用。试验结果可为强震区路堑边坡的支护和自适应锚索抗震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8.
刚性动力荷载作用下地基动力反应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四根 《岩土力学》2003,24(2):202-208
研究了地基表面在刚性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给出了柱坐标解。在此基础上获得一个实用的地基动力刚度。定性地讨论了地基刚度和阻尼及其相互关系。并提出一个求取地基动力刚度和粘滞系数的实用化方法。  相似文献   
49.
50.
Capacity based design of pile foundations limits th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mechanism to group bearing capacity estimation, neglecting, in most cas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raft. On the other hand, a straightforward, nonlinear, 3-D analysis, accounting for soil and structural nonlinearities and the effects arising from pile–soil–pile interaction, would be extremely high CPU-time demanding and will necessitate the use of exceptionally powerful numerical tools. With the aim of investigating the most efficient, precise, and economical design for a bridge foundation, a hybrid method, compatible with the notion of sub-structuring is proposed. It is based on both experimental data and nonlinear 3-D analysis. The first step to achieve these targets is a back-analysis of a static pile load test, fitting values for soil shear strength, deformation modulus, and shear strength mobilization at the soil–pile interface. Subsequently, the response of 2 × 2 and 3 × 3 pile group configurations is numerically establish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pplied load to the raf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piles is discussed. Finally, a design strategy for an optimized design of pile raft foundations subjected to non-uniform vertical loading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