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4篇
  免费   1475篇
  国内免费   2396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343篇
地球物理   1225篇
地质学   7765篇
海洋学   478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04篇
自然地理   677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277篇
  2020年   314篇
  2019年   313篇
  2018年   293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371篇
  2015年   335篇
  2014年   423篇
  2013年   532篇
  2012年   496篇
  2011年   549篇
  2010年   415篇
  2009年   516篇
  2008年   503篇
  2007年   514篇
  2006年   565篇
  2005年   429篇
  2004年   431篇
  2003年   375篇
  2002年   371篇
  2001年   324篇
  2000年   359篇
  1999年   275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223篇
  1996年   182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汾河流域水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结合汾河流域水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具体实践,论述了系统所采用的三层结构体系、设计的技术策略,重点对系统的功能特别是数据库设计和应用系统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是地理信息系统在水环境管理领域应用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2.
钾矿是我国目前紧缺的矿种之一 ,钾矿的寻找对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塔里木盆地是我国第三系地层的广泛发育区域 ,有一定的找钾远景 ,尤其是库车、莎车等地区。通过对塔里木盆地 (坳陷 )西部的区域地质概况、成矿条件等的介绍 ,运用地球化学的分析测试手段 ,对塔里木盆地西部采集到的样品作了地球化学分析。论述了该区成盐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 ,并讨论了该区形成钾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3.
华南地区小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华南地区小流域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此以规划的方法控制该区小流域水污染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途径。从水环境污染控制规划的基本定义出发,重点分析了小流域水环境污染控制规划的一般规范及其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小流域进行水环境污染控制时必须加强环境意识,提高环境工作者素质,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更符合华南地区小流域的水污染控制规划道路,为华南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4.
松潘-甘孜带:是弧前增生还是弧后消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多年在该区工作实践,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前身的巴颜喀拉盆地是羌塘—他念他翁晚古生代前缘弧之后的一系列多岛弧—盆系的一个大型弧后盆地。三叠纪时,围限此“三角形”盆地三条边缘的构造动力学作用方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东侧为扬子西缘被动大陆边缘(D—T2),中三叠晚期(拉丁期)转化为与华北和羌塘陆块有关的前陆盆地(T2—T3),由于扬子陆块向西双向斜向俯冲作用,在其北侧和南侧边缘形成南昆仑和可可西里—甘孜—理塘俯冲消减杂岩。重建的地层层序和沉积地质特征显示巴颜喀拉盆地主体三叠系复理石沉积是周缘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55.
根据野外实地考察,综合前人的工作资料,从地层结构、层位、沉积体系、岩性及形成砂岩型铀矿的条件出发,概括了公婆泉盆地中生代地层的主要特征;确定了目的层并浅要分析了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对下一步铀矿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6.
50a来洮河流域降水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洮河流域 40多年水文实测资料分析表明 ,由于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 ,流域降水和径流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 ,降水与径流总体呈下降趋势 ,其下降的线性斜率分别为 - 0 .86~ - 1.34mm·a-1和 - 1.5 7~ - 3.36m3·s-1·a-1;而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 ,其上升的线性斜率为 0 0 2℃·a-1.降水的减少和温度的升高已经导致甘南草原荒漠化 ,使许多湿地和湖泊干涸 ;径流的减少和温度增加在近2 0a来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  相似文献   
57.
采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识别巴彦浩特盆地火成岩,首先利用高精度重磁资料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初步确定火成岩的平面位置和深度,然后利用钻遇火成岩的已知测井资料,建立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在地震剖面上标定出火成岩并分析其波组特征,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火成岩的精细识别.研究表明,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是提高反演解释精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8.
This study provides a detailed magnetostratigraphic record of subsidence in the Linxia Basin, documenting a 27 Myr long sedimentary record from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eposition in the Linxia Basin began at 29 Ma and continued nearly uninterruptedly until 1.7 Ma. Increasing rates of subsidence between 29 and 6 Ma in the Linxia Basin suggest deposition in the foredeep portion of a flexural basin and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shortening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plateau to Late Oligocene–Late Miocene time. By Late Miocene–Early Pliocene time, a decrease in subsidence rates in the Linxia Basin associated with thrust faulting and a 10° clockwise rotation in the basin indicates that the deformation fron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had propagated into the currently deforming region northeast of the plateau.  相似文献   
59.
中国油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论述了我国采取“稳定东部 ,发展西部”的油气战略后 ,油气地质所面临的形势 ,以及油气工业的发展对储层地质提出四个领域的挑战 :深部储层、挤压盆地储层、低渗透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 ;这些都是石油勘探开发中久攻不克的难题。根据我国陆上东西部油气区的勘探开发实际和近年的储层研究实践 ,文章系统多视角地分析了这四个难题 ,并提出了相应客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0.
Comprehensive studies, based on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C, H, O, S and Sr, chronology, common element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fluid inclusions for the epithermal Au, As, Sb and Hg deposits in the Youjiang Basin and its peripheral areas, suggested that the ore fluid was the basin fluid with abundant metallic elements and the large-scale fluid flow of the same source in the late Yenshan stage was responsible for huge epithermal mineralization and silicification. The ore fluid flowed from the basin to the platform between the basin and the platform and migrated from the inter-platform basin to the isolated platform in the Youjiang Basin. The synsedimentary faults and paleokast surface acted respectively as main conduits for vertical and lateral fluid fl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