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途径,同时也是衡量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城镇化进程不仅关系到区域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区域平衡与区域生产效率,以致关系到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利用2001—2011年吐鲁番地区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相关数据,剖析吐鲁番地区城镇化系统,选出并构建吐鲁番地区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4个城镇化系统的6个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城镇化4个系统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各系统的协调度,根据各子系统评价指数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吐鲁番地区城镇化驱动因子以及制约该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并推算出吐鲁番地区城镇化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2.
根据我国个人消费者的不同消费水平 ,可将其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个人消费群体 ,即百元级消费群体主要是农民消费群体 (Ⅰ类 ) ,千元级消费群体主要是工人消费群体 (Ⅱ类 ) ,万元级消费群体主要是公职人员消费群体 (Ⅲ类 ) ,十万元级消费群体主要是个体经营者和私人企业主消费群体 (Ⅳ类 )。在四种消费群体中 ,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Ⅱ类和Ⅲ类消费群体 ,他们数量较大而且消费水平适中 ;Ⅰ类消费群体虽然数量很大 ,但是消费水平较低 ,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果不明显 ;Ⅳ类消费群体消费水平较高 ,但人数较少 ,对经济增长可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 ,对四类不同消费群体的个人收分配政策是 :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收入 ;扩大工人就业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有限度地提高公职人员收入 ,促进其消费水平提高 ;调节个体经营者和私人企业主的个人收入 ,引导其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23.
本文回顾了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评述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认为厦门已经形成了沿海城市经济、已经具有相当完备的海洋经济体系,但传统产业依然占据较大的比重,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产业基本空白,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海洋资源的利用结合不够紧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尚为粗放式,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海洋增长中不够大。海洋经济未走上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重点海洋产业中,必须树立“科技兴  相似文献   
24.
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俞遵典 《云南地质》2003,22(1):1-15
本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演化进行较全面而简明的综合分析 ,对喀斯特的经济意义、战略意义、美学价值及其历史沿革作简明介绍。全文共七部分。开篇介绍“喀斯特”一词何时、何地、何因而成为地质学和地理学中专有名词。虽起源于上世纪初欧洲著名地质学家H .Stelle的研究 ,观测对象不过是亚德里亚海东北Dalmatian沿岸KarstVillage ,“喀斯特”在地质学中作为岩溶地貌的代名词 ,也不过百年的历史 ;但中国人对它的研究描述 ,已源远流长 :早在宋代和明代 ,大学问家王守仁 (即王阳明 )和大博物学家宋云星 ,就对石灰岩岩溶地貌做过比较确切的描述 (王守仁《平蛮奏折》 ,宋云星《天工开物》)。特别是宋云星 ,还对岩溶及石灰华的再沉积机理 ,做过开创性的研究和记述(《天工开物》)。本文重点在第二节和第三节。前者从多方面对原生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成因机制作了研究和比较详细的分析 ,主要是 :岩石地层因素 ,地质构造环境 ,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 ,生物化学制导等四方面 ,四者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后者则从低温低压条件下地球化学平衡的角度 ,阐述次生喀斯特的成因和演化机制。喀斯特景观之所以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乃在于其表面淀积着厚薄不等的沉积物 ,在微生物作用下所凝析的方解石和雯石微晶 ,常见者有 :石  相似文献   
25.
杨勇 《云南地质》2003,22(1):121-128
资源学、环境学与经济学是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它们之间又具有密切的内部联系。资源(自然资源)、经济和环境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三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用综合发展的观点,分析资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相互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论述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这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6.
利用MERRA-2(The 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version 2)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2017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30°-50°N、10°-110°E)硫酸盐、黑碳、有机碳、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将沙尘分为自然沙尘和人为沙尘,进而计算出自然气溶胶和人为气溶胶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定量给出了人为气溶胶的贡献。结果表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东欧地区,经济发达、工业活跃,硫酸盐是最主要的气溶胶类型,占总气溶胶光学厚度的64%,总气溶胶光学厚度每年下降0.0035;在地表裸露、沙尘活跃的5个欠发达地区,沙尘是最主要的气溶胶类型,占总气溶胶光学厚度的46%~65%,其中巴基斯坦-印度地区总气溶胶光学厚度每年增加0.0059;人为气溶胶对总气溶胶的平均贡献为62%~65%;6个区域中北非地区人为气溶胶所占比例最小,为32.8%,东欧地区最大,为73.5%;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人为气溶胶的光学厚度也在增加。人为气溶胶占总气溶胶的比例很高,而且与人口密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27.
Environmental economic geography: A sympathetic critiqu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avin Bridge 《Geoforum》2008,39(1):76-81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the objectives and substantive claims of a body of work that has come to be known as ‘environmental economic geography’ (EEG). I characterize this loose grouping of research activities as a topical contrivance: often what unites EEG researchers is simply a desire to apply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economic geography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 article explores an alternative rationale for doing EEG: the development of a distinctive intellectual project out of the encounter betwee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uch a project extends beyond an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economic activity, to examine the ways in which many ‘economic’ processes are environmentally constituted.  相似文献   
28.
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构建中的鄂西与渝东区域整合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该文论述构建“大三峡旅游经济团”的关键是实现鄂西与渝东的区域整合。鄂西与渝东在地缘和旅游开发上关系密切,但隶属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在新的形势下很有必要进行一体化开发。同时阐述区域整合和旅游一体化开发的意义,提出构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9.
Daniel Miller   《Geoforum》2008,39(3):1122-1132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theory of valu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how people use this term. In everyday life the word value is commonly used to refer equally to what might be regarded as the incommensurable polarity between value as price, and value as priceless, sometimes portrayed as the contrast between value and values. My theory starts from trying to learn how people manage to use value as a means of bridging this divide. As such it opposes itself to ‘bottom-line’ theories of value. These range from vulgarised forms of Marx’s labour theory of value, to the way management consultants tried to impose a universal belief in shareholder value. An example is provided of how such bottom-line thinking undermined a UK government audit called best-value, and is also found in highly reductionist attempts to impose new-age values in management. By contrast, examples are given of how value is created in the process of bridging the divide between value and values, starting from the work of Zelizer and the case of concubines in 5th century BC Athens. Further examples range from the department store John Lewis to the Swedish social democratic state.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s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a recent attempt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the mobile phone on low-income Jamaicans.  相似文献   
30.
Design equations for minimum area or maximum velocity canal-sections for transport of bulk sediment carried by water have been obtained. Such canals are economically feasible in the terrain where large slopes are available. The design procedure is illustrated by a practical examp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