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8篇 |
免费 | 353篇 |
国内免费 | 2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5篇 |
大气科学 | 298篇 |
地球物理 | 261篇 |
地质学 | 873篇 |
海洋学 | 172篇 |
天文学 | 43篇 |
综合类 | 103篇 |
自然地理 | 6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87篇 |
2021年 | 119篇 |
2020年 | 88篇 |
2019年 | 104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97篇 |
2015年 | 90篇 |
2014年 | 104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112篇 |
2011年 | 93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81篇 |
2007年 | 104篇 |
2006年 | 105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73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5 Ma以来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岩石磁学记录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系统的岩石磁学分析,建立了1.5Ma以来黄土高原高分辨率岩石磁学指标演化序列。岩石磁学记录表明本区1.5Ma以来以0.93和0.62Ma为界经历了3个不同的气候演化阶段。在1.5~O.93和0.62~0Ma期间各种磁学参数大致呈同步变化趋势,能较好地与深海氧同位素(MIS)曲线相对应,而在0.93~0.62Ma期间(相当于L9底到L6顶,MIS24-MISl6),尽管磁化率、饱和剩磁强度(Mr)、饱和磁化强度(Ms)与剩磁矫顽力(Bcr)、矫顽力(Bc)曲线的峰谷能与MIS的峰谷相对比,但该阶段的磁学参数变化幅度和形式明显不同于1.5~0.93和0.62Ma以来的两个演化阶段。磁化率、Mr和Ms在0.93Ma突然降低,此后变幅很小,反映夏季风较弱且相对稳定,一直维持到0.62Ma前后。在0.9Ma前后Bc、Bcr突然增大,可能反映了冬季风突然增强,然后宽幅波动下降。这种变化可能是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的响应。黄土高原岩石磁学记录的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发生于0.93Ma,结束于0.62Ma。造成这次气候转型事件的原因除了与全球冰量和太阳辐射变化有关之外,还可能与中更新世青藏高原急剧隆升而激发的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从而导致亚洲内陆沙漠的形成与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62.
Shigehiko Tateno Kei Hirose Nagayoshi Sata Yasuo Ohishi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2007,160(3-4):319-325
Phase relations in Mg0.5Fe0.5SiO3 and Mg0.25Fe0.75SiO3 were investigated in a pressure range from 72 to 123 GPa on the basis of synchrotron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in situ at high-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in a laser-heated diamond-anvil cell (LHDAC).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g0.5Fe0.5SiO3 perovskite is formed as a single phase at 85–108 GPa and 1800–2330 K, indicating a high solubility of FeO in (Mg,Fe)SiO3 perovskite at high pressures. Post-perovskite appears coexisting with perovskite in Mg0.5Fe0.5SiO3 above 106 GPa at 1410 K, the condition very close to the post-perovskite phase transition boundary in pure MgSiO3. The coexistence of perovskite and post-perovskite was observed to 123 GPa. In addition, post-perovskite was formed coexisting with perovskite also in Mg0.25Fe0.75SiO3 bulk composition at 106–123 GPa. In contrast to earlier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incorporation of FeO stabilizes perovskite at higher pressures. This could be due to a larger ionic radius of Fe2+ ion, which is incompatible with a small Mg2+ site in the post-perovskite phase. 相似文献
63.
云南城市经济影响区空间组织演变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90-2004 年云南省城镇发展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云南省城市综合实力总体呈差异扩大的趋势,表现出小城市发展缓慢且分化不明显,少数高位城市极化,在空间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倾向等特征。其后,进一步展示云南省城市经济影响区空 间演化的阶段性规律:①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云南省城市经济影响区被特殊的地理环境分割 成破碎且难以整合的小型离散化的格局;②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地区工业化和城市 化加速进行,交通通讯网络的发育和辐射,中小城市得以发育,伴随于城市经济影响区空间 扩张与收缩,云南省城市经济影响区逐渐从单层离散分布演变为三层嵌套结构,并不断朝更高级的结构形态演进,即云南省城市经济影响区空间呈现显著的、由小规模离散分布阶段、过渡转型阶段到嵌套复合阶段的时空演化序列。最后,针对这种时空演化序列,笔者解析出云南省城市经济影响区在不同时空条件组合下的三种空间扩展类型:单向拓展类型、多向拓展类型和邻接扩展类型。 相似文献
64.
65.
采用交通网络维数法、相关系数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法等定量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自1998-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区交通运输投资额、交通网络发育程度、交通运输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区交通运输投资额总体呈增长趋势,交通网络密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网络发育程度不高,但增长发育速度较快,道路密度和网络维数均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公路网的通达性水平及增速明显优于铁路网;交通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对国民生产总值的促进作用时滞长度为两年左右,但各省区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不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体现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尚处薄弱阶段。 相似文献
66.
冀北滦平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地层锆石U-Pb测年及启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冀北—辽西地区, 冀北的滦平地区是中生代地层最为齐全, 也是唯一的晚中生代沉积作用基本连续的地区.许多研究者认为该地区的土城子组与张家口之间存在着J3—K1界线和中生代的构造转换界面.该地区分布的主要中生代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髫髻山组、土城子组、张家口组、大北沟组、大店子组和西瓜园组.通过LAICPMS方法的锆石UPb测年, 获得了该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年代格架, 即髫髻山组的顶界年龄为(162.8±3.2)Ma, 土城子组形成的主体年代范围是(142.6±1.3)~(136.4±1.9)Ma, 张家口组形成的年代范围是(135.7±1.8)~(135.2±2.3)Ma, 大店子组顶部安山岩的年龄是(131.4±3.7)~(130.2±3.0)Ma.锆石的稀土元素分析表明: 土城子组中锆石的稀土元素特征与张家口组中锆石的特征一致, 而与髫髻山组中的锆石有较大的区别.综合以上分析数据及野外地质特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的土城子组与髫髻山组之间不仅时间间隔较长, 而且二者中火山岩的源区也有较大的区别; 土城子组与张家口组之间不仅时间上基本连续, 而且二者中火山岩的源区也有明显的一致性.这就表明了滦平地区的土城子组与张家口组是同一地质背景下的产物, 即该地区二者之间应不存在J3—K1界面和构造转换界面.(2)滦平地区大店子组顶部火山岩在年代上与辽西北票—义县地区的义县组底部、辽西凌源地区的张家口组顶部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67.
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阳坡的地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阳坡这种典型的困难立地进行因地制宜的植被恢复建设。本文选取甘肃西峰、山西吉县、陕西安塞、宁夏固原为研究区,采用25 m分辨率的DEM为数据源,基于GIS提取相关地形信息研究其干旱阳坡的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沟壑区干旱阳坡面积比例占45%~54%,表现为高塬沟壑区>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区。②不同类型沟壑区干旱阳坡面积比例随坡度的变化规律不同,高塬沟壑区呈左偏态分布,其他样区均基本呈近似正态分布,且丘五区和过渡地带呈双峰现象。③不同类型沟壑区梁峁坡面积比例关系为:高塬沟壑区>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区;沟坡面积比例为: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高塬沟壑区;川台地面积比例为:丘五区>过渡地带>丘二区>高塬沟壑。④不同类型沟壑区各立地类型组所占的面积比例各不相同,除高塬沟壑区外基本呈阳向缓坡组>阳向陡险坡组>坡顶或沟底。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抗旱造林与植被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托莫尔日特金矿区韧-脆性剪切带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位于近NW-NWW向展布的断裂带内,并严格受其控制.控矿断裂带为一条韧-脆性剪切带,其形成主要经历了早期韧性变形、晚期脆性变形及后期改造破坏3个阶段,叠加于早期韧性剪切带之上的晚期脆性破裂带,是矿脉的主要产出位置,成矿与断裂带的韧-脆性转换密切相关.矿体形成于韧-脆性剪切带的转换带附近,后期由于抬升剥蚀而出露地表.矿体分布可能具有两层楼式的垂直分带,上部为石英脉型金矿体,品位较高,但规模不大;下部为糜棱岩型金矿体,规模较大,但品位稍低.因此本区以后的找矿工作中应注意挖掘深部糜棱岩型金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69.
Simona Avnaim‐Katav Ahuva Almogi‐Labin Amir Sandler Dorit Sivan Naomi Porat Ari Matmon 《第四纪科学杂志》2012,27(7):675-686
The current detailed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last 1 Ma of an eastern Mediterranean sequence (Haifa Bay, Israel) aims to examine the relative roles of sea‐level changes, climate and tectonics. Seven continuous marine cores, up to ~120 m long, were recovered from shallow water depths. The cores were dated by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14C, magnetostratigraphy, 230Th/234U, 26Al/10Be, occurrence of index fossils and correlated to the global sea‐level curve and Marine Isotope Stages (MIS).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accumulated during the last ca. 1.0 Ma consists of 21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units with hiatuses between them. Five marine/terrestrial cycles, which occur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quence, are attributed to the Jaramillo subchron and the Brunhes–Matuyama boundary, and correspond to MIS 29–21. The top ~50 m includes three sedimentary cycles deposited in the last ca. 400 ka. The regressive phases during this interval correspond to Glacial MIS 8, 6 and 2, while the transgressions correspond to Interglacial MIS 11, 7, 5 and 1. Thus,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study documents the longest Quaternary succession dated so far in a key area of the Levant, sensitive to global history of sea‐level changes and glacial/interglacial fluctuation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0.
韧-脆性剪切带构造控矿演化模式--以青海省乌兰县托莫尔日特金矿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海省乌兰县托莫尔日特金矿区韧-脆性剪切带变形特征、成矿物质与热液来源及运移条件分析,提出了该区构造控矿演化的四阶段模式。该模式认为,早期的韧性剪切变形导致了成矿物质的由深部向浅部、由韧性剪切带外部向韧性剪切带内部的活化迁移,成矿热液在韧性剪切带上部(即韧脆性转换带附近)得以大量聚集。韧性变形后期温压条件降低,韧性变形转化为脆性变形,地表大气降水沿贯通性较强的脆性破裂带大量下渗,到达韧-脆性转换带附近,与该处积聚的成矿热液充分混合,热液性质发生改变,在相对张性或较薄弱的构造有利部位大量沉淀。由于断裂带的周期性活动,成矿物质得到多次沉淀而不断富集,最终形成金矿体。矿体形成后的构造隆升及剥蚀作用,使韧-脆性剪切带出露地表,金矿床也随之出露到近地表处。因此在矿区石英脉型金矿体的下部,可能会存在糜棱岩型金矿体,但品位可能会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