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84篇 |
免费 | 179篇 |
国内免费 | 14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3篇 |
大气科学 | 87篇 |
地球物理 | 130篇 |
地质学 | 931篇 |
海洋学 | 42篇 |
综合类 | 186篇 |
自然地理 | 12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124篇 |
2020年 | 96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123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86篇 |
2014年 | 128篇 |
2013年 | 114篇 |
2012年 | 131篇 |
2011年 | 172篇 |
2010年 | 130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152篇 |
2007年 | 160篇 |
2006年 | 139篇 |
2005年 | 125篇 |
2004年 | 88篇 |
2003年 | 85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多点入流汇流计算法在北京城市洪水计算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北京城市化水平,城市汇流特点,通过用多点入流汇流计算法模拟实测洪水过程线,分析了北京城市河道的汇流特点与规律,初步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北京城市洪水计算的方法,为城市防洪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2.
113.
源于时代之变而构筑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尺度空间输出理论与劳动地域大分工的“叠加”,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源泉。为了揭示这种影响,首先将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这2个城镇化发展动力外生变量内生化,构建基于“四维驱动力模型+创新力+制度力”的城镇化动力因子分析框架,结合主成分回归模型对2000年以来重庆市城镇化发展动力进行分析,并据此引入波特的“钻石模型”对其城镇化发展路径进行系统思考。结果表明:1)纳入动力因子体系的创新力和制度力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驱动效应,其中创新力表现最为明显。2)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是“六维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市场力和行政力依然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其次是创新力、内源力和外向力,其中创新力对城镇化发展的驱动效应已在阶段2(2010—2018年)超越行政力的作用效应;最后是制度力;间接反映重庆市城镇化本身是一个内生作用的过程,构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前瞻性。3)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指出:重庆市存在增长极体量小、市场购买力不足、产品低端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并据此从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创造... 相似文献
114.
公共空间并非“存在即合理”。公共空间网络结构效率折射出社会网络的重构能力、社会资本的建构强度、社会秩序的重塑能力。新型集中社区作为近年大量涌现的新型居住形态,正面临社会关系重构的巨大压力。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网络分析法研究公共空间网络,并对苏州新型集中社区D的公共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其结论为:公共空间网络的关联度为0.216、中心势0.358、小世界值1.978,表明空间网络整体关联度不足,呈现出破碎化的特征;商业空间整合效应的发挥受到业态配置的影响;居民社会属性对空间网络结构特征造成一定影响。最后,基于“社会—空间”互动逻辑,以社会网络重构为导向,从集中安置模式、公共空间网络优化2个层面,提出新型集中社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当前及未来的集中社区规划建设和公共空间整体优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5.
武夷山龙井坑铅锌矿(化)体贮存于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受其控制,矿(化)体产出特征取决于推覆构造带的规模和形状。通过对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地球物化异常特征等的分析,初步认为属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16.
为探讨广安市铜锣山背斜三叠纪岩溶热储特征、地热水水化学与同位素组成、热储温度及地热水循环机理,采用地热钻探、水化学与同位素取样测试、热水溶质组分图解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开展了地热水成因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研究区三叠纪碳酸盐岩热储结构相对完整,热储盖层、热储层和热储下部隔水层形成独立的地热水文地质单元。岩溶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Ca·Mg和SO4-Ca型,富含F、Sr、Li、B和SiO2物质,其水源补给为大气降水,补给区位于铜锣山以北的大巴山一带,深部地热水补给高程大于1 100 m,补给区年均温度为9 ℃。热储温度为56~76 ℃,热水循环深度为2 013~3 030 m。地热水在循环过程中,主要发生碳酸盐岩和蒸发岩溶解、冷热水混合过程,且冷水混入比例大于80%。结合区域地热地质条件,构建了研究区地热水成因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17.
沈阳中心城区水源地漏斗恢复调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沈阳市由于长期地下水超采严重,已经形成大面积地下漏斗空间,形成引发严重地质灾害的隐患。分析了沈阳市地下水漏斗可恢复性建设的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沈阳市地下水漏斗区域水量恢复时间和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恢复程度。结果表明:在同时增加河流补给量和压缩地下水开采量条件下,2年以后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可达到31.67m;压缩地下水开采量或增加河流补给量,均可在4年恢复漏斗区地下水位,且沈阳城区可有效增加地下水资源量0.88×108m3。 相似文献
118.
城市景观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是城市物质表现,而城市文化同时又建设和改变着城市景观。佛山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景观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显著,文中试以佛山市为例,追溯城市的文化背景、景观的空间演变,从历史文化景观、工商业专业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民俗文化景观、园林绿化景观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文化特征分析,指出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生态城市相结合的综合性城市是佛山市今后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景观建设的取向。 相似文献
119.
Present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 changes from the record of lake sediments, Dhaka City, Banglades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ange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of Dhaka City have been evaluated from the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bottom sediments from two lakes, Gulshan-1 and –2. Abundances of Pb, Zn, Fe2O3 and total sulfur in a Gulshan-1 core gradually increase toward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Three stages of condition change can be recognized in Gulshan-1, based on trace metal concentration patterns. The basal Stage I corresponds to background Dhaka sedimentation, whereas gradual increase in Stage II represents the beginning of pollution. Marked increases in Pb and Zn in Stage III reflect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d emissions to the atmosphere. The condition of the Dhaka environment is compared to that of Japan based on Zn–Fe2O3 and Pb–Fe2O3 relations. Zn–Fe2O3 ratios in Stage I Dhaka sediments are similar to normal Japanese sediments, whereas Stage II data lie on the same trend as Japan urban sediments. Dhaka Stage III samples have greater Zn:Fe2O3 ratios than Japanese urban sediments, suggesting Zn pollution from poorly-controlled industrial sources. In contrast, the Dhaka Pb–Fe2O3 trend lies between normal and urban Japanese sediments. Although vehicle emissions in Dhaka are now significant, the data suggest that Pb pollution from this source remains in its early stages. 相似文献
120.
青岛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协调性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协调性视角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两大子系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然后借助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计算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而评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状况。结果显示:青岛市自2000年以来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生态环境;青岛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这一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基本处于失调状态,初步确定生态环境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化是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青岛市经济结构重型化、工业三废排放量大、资源和能源相对短缺以及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差异性的存在制约着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