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9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580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372篇
地球物理   384篇
地质学   866篇
海洋学   48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31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分析2001—2012年上海市PM_(10)浓度(由API(Air Pollution Index)转化得到)的变化规律,构建了上海市PM_(10)浓度的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1)上海市PM_(10)浓度存在季节性变化,应分别建立遥感反演模型。2)分析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产品与PM_(10)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发现,AOD须经过垂直和湿度订正才可与PM_(10)建立较好的关系。3)结合垂直和湿度订正分别建立的上海市PM_(10)浓度春夏秋冬四季的遥感反演模型均通过了拟合度检验,其中春季模型采用指数函数、夏季和秋季模型采用二次多项式函数、冬季采用幂函数、全年采用二次多项式函数,利用此四季模型反演上海市PM_(10)浓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52.
The Lanping Basin in the Nujiang‐Lancangjiang‐Jinshajiang (the Sanjiang) area of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astern Tethyan metallogenic domain. This basin hosts a number of large unique sediment‐hosted 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s or ore districts, such as the Baiyangpi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which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ore district. The Baiyangpi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east and west ore belts, which were formed in a folded tectogene of the India‐Asia continental collisional setting and was controlled by a large reverse fault. Field observations reveal that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sedimentary strata were outcropped in the mining area, and that the orebodies are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faults and hosted in sandstone and carbonate rocks. However, the ore‐forming elements in the east ore belt are mainly Pb‐Zn‐Sr‐Ag, while Pb‐Zn‐Ag‐Cu‐Co elements are dominant in the west ore bel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Sr‐S‐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suggest that both ore belts had a homogeneous carbon source, and the carbon in hydrothermal calcite is derived from the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rock strata; the ore‐forming fluids were originated from formation water and precipitate water, which belonged to basin brine fluid system; sulfur was from organic thermal 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and biological sulfate reduction; the metal mineralization material was from sedimentary strata and basement, but the difference of the material source of the basement and the strata and the superimposed mineralization of the west ore belt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ce of metallogenic element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metallogenic belts. The Pb‐Zn mineralization age of both ore belts was contemporary and formed in the same metallogenetic event. Both thrust formed at the same time and occurred at the Early Oligocen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ge constrained by field geological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53.
2017年9月14—27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了6个架次飞机观测试验。利用飞行获取的气溶胶、云凝结核、云滴及常规气象探头观测资料,结合天气形势、气象条件及气团后向轨迹分析,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深圳气溶胶数浓度及其谱的垂直分布特征,配合不同过饱和度条件下云凝结核浓度观测,分析了气溶胶活化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深圳低层气溶胶数浓度变化范围为500~9000 cm-3;边界层内气溶胶分布相对均匀,谱型随高度变化与气象条件相关。将6个架次气溶胶观测资料根据数浓度及谱型分为3种类型:类型Ⅰ为海洋型气溶胶,数浓度小,粒子尺度大,谱型呈双峰分布;类型Ⅲ为大陆型气溶胶,数浓度高,粒子尺度小,谱宽较宽且呈三峰分布;类型Ⅱ为海洋大陆影响型气溶胶,即受海洋和大陆共同影响,数浓度低于类型Ⅲ高于类型Ⅰ,谱型为双峰分布。拟合了包含海洋型及大陆型气溶胶的3个架次近地面云凝结核活化谱,计算了气溶胶在不同过饱和度条件下的活化效率。  相似文献   
54.
???δ???????????????????????????????????????????2000~2005??ML??2.0????????????跢????????????????????仯??δ???????????????????????????????????????????,??????????????????????????????  相似文献   
55.
本文基于Aqua/MODIS、Terra/MODIS和Envisat/MERIS多源卫星叶绿素a浓度产品,研究了客观分析融合方法,制作了西北太平洋海域(0°~50°N,100°~150°E)叶绿素a浓度融合产品,并从有效数据空间覆盖率和产品精度两个方面对融合方法进行了评价。与单传感器以及欧洲太空局发布的GSM模型业务化融合产品相比,客观分析融合产品空间覆盖率明显提高;与收集的2002-2012年间叶绿素a浓度实测数据比较,GSM模型业务化融合产品的匹配数据点为578个,偏差为-0.20 mg/m3,均方根误差为0.37 mg/m3,客观分析法融合产品的匹配数据点为1432个,偏差为-0.21 mg/m3,均方根误差为0.36 mg/m3。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客观分析融合方法在保证融合产品精度的同时可显著提高产品的空间覆盖率,在海洋水色融合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6.
对苏、鲁、皖、豫交界地区地震活动进行研究,指出该区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出现一个长轴约230km的3级地震空区。该空区及附近地区存在多项中期异常,即ML≥3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能量强,中等地震震中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及低b值等。讨论认为,苏、鲁、皖、豫交界地区存在多项中期异常,与2004年10月24日太康4.7级地震的强度不匹配,未来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57.
海洋叶绿素a浓度是衡量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富营养化程度的最基本指标之一。黄、东海叶绿素a浓度年际变化显著,其影响因素需深入分析。本文依据黄、东海的地理位置、水深和生态特征将其分为5个区域进行研究。由5个区域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可以看出,水华发生早晚依次是黄海西岸—北黄海中部—南黄海中部—东海陆架区—东海近岸海区。从年际变化可以看出,除东海陆架外,其它4个区域的变化幅度均较大。在冬季和夏季,5个区域的基础生物量在2008年均达到最低;在春季和秋季,黄、东海近岸和北黄海中部的年际变化较大,5个区域在2006年春季均达到最高;2009年秋季较其它年份均低。5个区域基础生物量由高到低为:黄、东海近岸较高,然后是北黄海中部和南黄海中部,东海陆架最低。从与水温、风速和有效光合辐射的相关分析来看,浮游植物生长的年际变化受海面风速的影响较大。近岸区域水体混合均匀,营养盐丰富,风速较小时水体稳定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而水深较深区域,风速较大时,营养盐易补充到表层,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58.
台风对海洋叶绿素a浓度影响的定量遥感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台风对海洋水色环境的影响,是目前海洋遥感技术又一应用领域。由于台风期间天气恶劣,遥感资料较少,国际上主要针对个别典型台风,研究其对海表温度、海洋叶绿素a浓度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很少通过遥感资料系统地对这一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和建模。自2000到2007年,过境中国近海以及西北太平洋海域台风近百次,作者通过系统地分析这期间MODIS,SeaWiFS的3A级叶绿素a浓度数据,结果发现:(1)台风促进了相应海域叶绿素a浓度的大幅增长,总体上平均增长约1.426倍,个别区域在5倍以上,同时,该增长一般延后3~6d,在7~10d后恢复到原来的水平;(2)进一步对这些数据进行一元统计线性回归,发现叶绿素a浓度增长比(Rchl-a)与台风影响因子(Tsub>w)满足如下关系:Rchl-a=0.0012Tsub>w+1.017,其相关系数达0.8;(3)台风期间叶绿素a浓度与无台风时叶绿素a浓度之间有很强的线性关系,其关系满足:Cchl-a=1.2367C0chl-a+0.0636,且相关系数高达0.98。这一初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通过遥感手段深入研究台风对海洋水色环境的影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9.
60.
为了更有效地将卫星数据应用于北极航行导航,被动微波(PM)产品的海冰密集度(SIC)与从中国北极科学考察中收集到的船基目视观测(OBS)资料进行了比较。在2010、2012、2014、2016和2018年的北极夏季总共收集了3667组目测数据。PM SIC取自基于SSMIS传感器的NASA-Team(NT)、Bootstrap(BT)以及Climate Data Record(CDR)算法和基于AMSR-E/AMSR-2传感器的BT、enhanced NT(NT2)以及ARTIST Sea Ice(ASI)算法。使用PM SIC的日算术平均值和OBS SIC的日加权平均值进行比较。比较了PM SIC和OBS SIC之间的相关系数,偏差和均方根偏差,包括总体趋势以及在轻度/普通/严重冰况下的情况。使用OBS数据,浮冰尺寸和冰厚对不同PM产品SIC反演的影响可以通过计算浮冰尺寸编码和冰厚的日加权平均值来评估。我们的结果显示相关系数的范围为0.89(AMSR-E/AMSR-2 NT2)到0.95(SSMIS NT),偏差的范围为-3.96%(SSMIS NT)到12.05%(AMSR-E/AMSR-2),均方根偏差的范围为10.81%(SSMIS NT)到20.15%(AMSR-E/AMSR-2 NT2)。浮冰尺寸对PM产品的SIC反演有显著的影响,大多数PM产品倾向于在小浮冰尺寸情况下低估SIC,而在大浮冰尺寸情况下高估SIC。超过30 cm的冰厚对于PM产品的SIC反演没有明显影响。总体来看,在北极夏季,SSMIS NT SIC与OBS SIC之间有着最好的一致性,而AMSR-E/AMSR-2 NT2 SIC与OBS SIC的一致性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