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68篇
地球物理   202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收集整理了国内学者给出的我国东南海岸带不同地区(上海、连云港、广州、深圳、浙江沿海、渤海湾)海相沉积软土的8个Cc与n统计关系式,并根据公开发表的资料增加了这些地区以及沿海其他地区(天津、温州)260个的Cc~n数据,进行了东南海岸带软土的统一分析。发现Cc~n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具体关系大致可以分为陡变型和缓变型2类,缓变型与国外一些学者给出的统计结果较为接近。本文还对比了两种质量的上海软黏土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土样扰动对Cc~n统计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2.
黄艳艳  王会军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07):2227-2238
本文利用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欧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的相关性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关联信号,以期为欧亚地区的气候变异及可预测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欧亚区域同期(JJA)500 hPa高度场年际变化的关键区包括热带区、中纬度的贝加尔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以及欧洲地中海附近地区;表面气温的关键区主要位于热带海洋;海平面气压的关键区包括热带的海洋性大陆区域、印度洋和非洲大陆赤道附近部分区域、中高纬的贝加尔湖与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地区.另外,夏季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春季关键区明显西移/南退,特别是表面气温(其西太平洋区不再是关键区).公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4.0的大气模式在给定海温年际变化的情况下对于上述大气环流相关场及其关键区的模拟基本合理,其中500 hPa高度场的模拟结果较好,海平面气压场的结果逊之;对于同期和前期的结果,模式都有夸大西太平洋海温影响的倾向.对于东亚夏季风指数与大气环流的同期年际变化信号而言,其空间分布基本表现为以30°N为界呈西南东北向的波列状分布;其春季前期信号中,30°N以南的显著区几乎都位于海洋,30°N以北主要位于欧洲、巴尔喀什湖与贝加尔湖之间的地区.南亚夏季风指数的前期显著相关区比同期明显西移/南退.总之,模式的模拟结果和观测结果相当吻合,但其同期模拟结果比前期的更好一些.这些结果说明:模式对于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耦合变化信息的刻画是基本合理的,这为利用气候模式进行有关可预测性研究和降尺度预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3.
本文介绍一种利用相邻多站卫星闪烁信号之间相关性测量电离层不均匀结构漂移速度的方法.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秋分前后我国低纬(海口)地区电离层不均匀结构的漂移速度在50~110 m/s之间,方向为东向.地方时22:00之前漂移速度的值变化较大,之后相对比较稳定.对同一次电离层闪烁事件,取不同采样长度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的漂移速度整体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时间分辨率可以达到1 min.  相似文献   
114.
预测盆地基岩岩性不仅对于研究盆地的深部地质结构及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对基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盆地重、磁异常成因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盆地基底岩性综合预测研究的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方法技术.指出在地震构造界面的约束下采用重力剥皮技术可以较为可靠地获取基底岩性重力异常并分析了界面密度差对剥皮后基底岩性重力异常的影响,给出了等效密度差的求取方法.分析了基底起伏对基岩岩性磁异常的影响,指出采用"平化曲"将磁异常归化到与基底同一高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基底岩性体的刻画能力.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应用基底的相对视密度、相对视磁化率及两者的相关系数可以有效地刻画基底岩性的特征.神经网络是基底岩性判别与分类的有效方法技术.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滨北地区的基底岩性的综合预测显示了本文系列预测基底岩性方法的有效性,预测结果反映了松辽盆地基底岩性的分布特征.该系列方法技术可为其他盆地的基底地质填图提供了可借鉴的综合预测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115.
基于相关辨识的逆重复m序列伪随机电磁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变频法和2n系列伪随机电磁法的场源信号特点,提出了基于相关辨识的逆重复m序列伪随机电磁法.逆重复m序列伪随机信号具有与白噪声类似的自相关函数,在频带内,频谱等间距均匀分布.由Wiener-Hopf方程,分析了逆重复m序列伪随机相关辨识大地系统冲激响应的原理.理论证明,合理地选择产生逆重复m序列的几个参数可以很好地压制各种干扰,高精度地辨识大地系统.讨论了影响测量精度与勘探分辨率的信号参数设计原则,为进一步研制具有自主产权的高分辨精细电磁勘探仪器和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6.
对渤海湾西北部潮间带16个样品分别进行了激光法与综合法(筛析沉降法)粒度测量.两种方法所获结果的相关分析表明,激光法测得的>63μm的砂的百分含量平均仅比综合法低5%,相关系数高达0.9,相关性显著.两种方法测得的粉砂和粘土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39和0.48.进一步将<63μm部分分为6个粒级对比两种方法的异同,结果显示<1μm、1~2μm、2~4μm、4~8μm、8~16μm和16~63μm部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7、0.7、0.61、0.61和0.37.据此认为,16个样品粒径<1μm和16~63μm部分两种方法的结果不能对比,其余粒级的激光法结果,通过各自的回归方程,可谨慎地代替传统的综合法.  相似文献   
117.
刘伟  刘安英 《地质科学》2009,44(2):571-584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发育营城组火山岩气藏.钻井统计、地球化学特征及天然气组份分析和碳同位素研究表明徐中和徐东地区天然气源岩有机质偏腐泥型,生气潜力更大.对主力源岩层沙河子组和次要源岩层营城组源岩分布有了新的认识.对营城组天然气的烃类气体和CO2气的来源进行对比和探讨,认为烃类气受气源的控制,CO2气藏受深大断裂的控制,与火山岩分布关系不大.连通地幔的气藏中,也没有发现无机烃类气体聚集.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天然气以烃类气占绝对优势,而且主要为甲烷,二氧化碳成藏并不普遍.天然气甲烷成因类型以煤型气为主,甲烷碳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小.乙烷、丙烷和丁烷碳同位素均有较大的变化范围,而且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母质类型多样,乙烷、丙烷和丁烷具有相同的来源.含量大于50%的二氧化碳来源于地幔,属无机成因.含量小于50%的二氧化碳既有无机成因,也有有机成因.  相似文献   
118.
徐忠峰  钱永甫 《气象学报》2006,64(6):760-769
印度季风区是世界上季风现象最显著的地区,伴随着夏季风爆发和撤退,季风区的大气风场和湿度场都存在明显的季节转换,这种季节转换可以作为区分夏季风与冬季风的一个很好的标准.以往的季风指数大多只考虑了季风区的动力场或热力场的演变特征.在综合考虑了印度季风的热力和动力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湿位涡定义了一个新的印度夏季风指数.湿位涡是一个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综合量,它既反映了风场的涡旋状况又反映了大气的垂直稳定度.研究表明:该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季风区大气热力场和动力场的季节演变特征.用湿位涡定义的印度夏季风指数不仅稳定而且可以较好地反映夏季风爆发时间、季风强度及季风的活跃与中断等多种特征.与以往的环流指数相比,湿位涡季风指数描述季风爆发时间的能力有较明显的改进.此外,该指数还可以很好地反映印度夏季降水的年际演变特征.初步的相关分析表明:印度夏季风爆发时间与中国西北及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呈负相关,与次年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夏季气温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此外,印度夏季风平均强度与前期华南地区春季降水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9.
山东沂水沂沭断裂带西部寒武纪地层发育.中、下寒武统岩石地层单位划分4个组9个正式和非正式段。早期为滨海相陆源碎瞩岩夹碳酸盐岩沉积,晚期为滨—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属于陆表海环境,为发育鲕粒摊和藻礁的缓坡盆地相模式.划分出七个三级沉积旋回.通过对比表明:沂水西部与复州地区中下寒武统岩石地层单位相当、沉积环境相似,为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量估算及沉积古地理恢复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20.
The appearance of shear banding in granular materials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tensively during the last decades and is still of ongoing importance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ur of the material, the localization phenomena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il and structure. Only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occurrence of systems of shear bands although such systems can be identified in geotechnical structures as well as in geological formation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results of experiments on sand specimens under extensional load in natural gravity as well as in increased gravity in the centrifuge where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ess level on the geometry of a shear band pattern, specified by the spacing of the shear bands and the angle between failure surfaces and minor stress direc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X‐ray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to visualize the failure zones inside the specimen, an optical measurement system called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has been applied to identify and observe the appearing deformation mechanism on the sides of the specimens in natural gravity as well as during the flight in the centrifuge. It can be shown that the geometry of the shear band pattern is sparsely influenced by the change of the stress level.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