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25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以重庆南川区为例,利用TM遥感影像、Arcgis和Erdas软件,运用地图代数原理,采用图像数据转移矩阵计算,结果表明从1988年到2000年水土流失增强面积为9 605.89 hm2,减弱面积为79 947.85 hm2;石漠化强度增强面积为15 078.92 hm2,减弱面积为12 492.53 hm2。石漠化是水土流失长期作用的结果,水土流失是石漠化形成过程的阶段性表现,二者在成因上存在因果关系,但在生态治理恢复的过程中,水土流失减弱面积与石漠化减弱面积的变化不同步,在时间上存在滞后关系。造成这种滞后的现象,原因是石漠化土地生态的恢复过程较水土流失土地的长。   相似文献   
522.
页岩储层构造应力场模拟与裂缝分布预测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裂缝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页岩储层相对于其他类储层,其塑性相对较强,非构造裂缝比较发育。构造裂缝除了高角度的张性裂缝以外,还发育有较多近水平的层理缝和低角度构造滑脱缝等。针对页岩储集层的特点和裂缝发育特征,从地质成因的角度,明确了页岩储层构造应力场模拟数值模拟与裂缝分布预测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建立模拟地区目的层的精确地质模型、力学模型和计算模型。利用页岩的单轴和三轴压缩变形试验和声发射古、今地应力测试结果进行应力场数值模拟,获得研究区构造应力场分布,将应力场模拟果与实际地质资料对比分析,进一步检验校正已建立地质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张裂缝和剪裂缝的特殊性,分别采用格里菲斯、库伦摩尔破裂准则计算页岩储层张破裂率、剪破裂率,依据张裂缝与剪裂缝所占的比例关系,求取页岩储层的综合破裂率,据此分别定量表征页岩储层中张裂缝、剪裂缝和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并在全面考虑影响页岩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综合破裂率、脆性矿物含量、有机碳含量多种主控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页岩“裂缝发育系数”作为最终判别指标,综合定量表征页岩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和预测裂缝的分布,页岩裂缝发育系数越大,裂缝发育程度则越高。该方法在我国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裂缝分布预测中得到了有效应用。此不仅为页岩气甜点优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而且模拟成果对页岩气水平井和压裂改造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23.
以重庆綦江、南川和涪陵地区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页岩样品为例,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TOC测试、RO测试、高压压汞和低温氮吸附等手段,对研究区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储集层的矿物成分、有机组分、孔隙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实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及矿物转化等,演化阶段介于晚成岩作用与极低级变质作用之间;成岩作用对页岩储集层的孔渗特征、孔隙成因类型、非均质性和形貌特征均有显著影响。对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进行了匹配,认为机械/化学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及过程中的有机生烃、矿物转化对孔隙发育影响最为显著,并将储集层成岩作用划分为溶蚀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与压实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524.
认识渝湘黔地区南华系的沉积构造背景可以为该地区锰矿勘探提供新的依据,基于此,文中对重庆秀山小茶园锰矿ZK0606钻孔的南华系千子门组和大塘坡组开展了系统的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分析。沉积相分析结果表明,该套地层共可划分出冰水浅海、局限边缘盆地和浅水陆棚3种沉积环境。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大塘坡组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富轻稀土元素、具Eu负异常,结合Al2O3/(Al2O3+Fe2O3)、Al/(Al+Fe+Mn)值等,推测其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根据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U、V、Mo、V/Cr)等推测,大塘坡组一段沉积于缺氧—贫氧沉积环境,而大塘坡组二段逐渐过渡到氧化沉积环境;根据Al/Ca值、化学蚀变指数(CIA)等指标分析,该套地层自下而上化学风化强度逐渐增大、陆源碎屑供给增多,这可能与Sturtian冰期结束、气候变暖和海平面迅速升高有关。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认为,重庆秀山小茶园锰矿主要产出于大塘坡组一段下部相对深水厌氧的局限边缘盆地环境中。  相似文献   
525.
The construction of hydropower projects,such as Xiluodu and Xiangjiaba Reservoirs,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will lead to variations of the incoming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and in turn changes in the deposition and erosion processes in the fluctuating backwater reach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TGP).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water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a 2D mathematical model in the boundary-fitting orthogonal curvilinear coordinate system has been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space-time changes of...  相似文献   
526.
b值和ν4是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的两个重要参数,其取值是否合理将影响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本文采取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对重庆地区的b值和ν4进行计算,并对于这两个参数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取 b=1.19和ν4=2.48基本上是合理的,该结果对重庆地区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地震中长期预报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27.
介绍了重庆市地震局三峡水库地震监测中心根据人少、事多、经验不足和人员年轻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制定出分工合作、各有侧重的工作方针;创造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有利于学习、工作和锻炼的良好环境。通过实践锻炼,年轻职工成长为技术上一专多能、管理上能操控各种复杂局面的地震监测全方位人才。  相似文献   
528.
秦建成  高明 《山地学报》2003,21(6):702-706
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中最活跃和最普遍的现象,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对不同层次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进行调控,才能实现土地的持续利用。本文在生态位理论和系统边界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定量分析了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研究表明,重庆市农用地与非农用地经济生态位差较大,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更加剧了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的速度和强度。同时,从经济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了持续土地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29.
近40 a重庆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毅  何金海  王黎娟 《气象科学》2005,25(5):490-498
利用重庆地区34个测站,1960-2000年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重庆地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一致的性质,也存在南部和北部及东部和西部相反变化的差异,并且可以把整个重庆地区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降水分布型:渝西北区、渝东北区、渝东南区及渝西南区。各分布型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40a来,重庆地区夏季降水有增加趋势,并且存在着22a、14a、及2~4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530.
1Introduction Particleswithanaerodynamicdiameterof< 10μmarerecognizedasinhalabaleparticlesandhave beenfoundtobewidelyassociatedwithhealthprob lems(Chapmanetal.,1997).Theywouldalsoinflu enceclimateandvisibilitythroughanumberofimpor tantatmosphericprocesses(Horvath,1993). Rapiddevelopmentofurbanconstructionandrap idgrowthofpopulationhaveexacerbatedChongqing’s pollution.Althoughsulfurdioxidehasbeenreducedby morethan60%incontrasttothevaluein1991,the concentrationsofparticulatematterarest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