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针对室内外复杂场景一体化建模的精度高、难度大、效率低下等特点,本文以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TSL)和建筑信息模型(BIM)重构技术为核心支撑,提出了融合BIM特征约束的点自增长模型重构方法.利用该方法以西安市五路口地铁站室内外真实场景构建为案例分析,验证了基于TSL和BIM技术融合构建高精度室内外一体化真三维场景的可行...  相似文献   
52.
牛鹏涛  曹毅  乔文彬 《测绘通报》2022,(9):93-97+157
建筑信息模型(BIM)已经被广泛用于提高复杂管线系统的管理效率,但已有石油管线的BIM建模,往往依靠设计图纸或现场测绘手工完成,耗时费力。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RGB-D深度图像和LiDAR点云数据的石油管线BIM重建方法。首先利用RGB-D图像提供的丰富语义信息和LiDAR点云精确几何信息,对深度相机采集的RGB图像进行分割,生成三维语义地图;然后通过点云粗匹配和精确匹配实现数据融合;最后给出了不同结构管线构件的BIM模型制作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与以往的管线BIM重建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准确、高效,有助于石油企业对含有复杂管线的计转站等实施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53.
基于系统动力学控制重建房屋造价结果时,缺乏对地震后建筑成本数据的归集和处理过程,无法深入控制各个成本环节,控制效果差。深入研究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房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方法,采用引入BIM技术的重建房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模型,通过该模型对建筑工程的造价成本进行预算,依据预算结果使用BIM技术归集成本数据后使用BIM数据平台存储和控制归集后的成本数据。通过造价控制体系实现地震灾后重建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并采用财务ERP系统把控每个成本环节,实现工程造价优化控制。实验结果显示,该研究方法预算造价值与实际造价值差距小,约为1 000元,并在控制所有费用后节省了原始预算造价费用的11.91%,说明该方法造价控制效果好,能够有效节约震后灾区重建房屋工程造价成本。  相似文献   
5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质量的好坏与施工放样大有关联,测量工程与测量仪器也在不断更新,促使施工放样工作越来越简化,精度越来越高。结合某高铁枢纽火车站施工放样项目,详细探讨基于BIM技术的测量机器人智能施工放样的方法。针对异形钢结构钢梁狭窄设站空间受限及钢结构工程施工速度快等问题,阐述了基于测量机器人设站方式及详细的放样方法与步骤,利用移动终端直接在BIM模型上选取放样点,并利用仪器自动追踪功能简化了放样流程。BIM模型与测量机器人的相结合,实现了点位的快速放样,极大的提高了放样效率。  相似文献   
55.
高速铁路变形监测项目有着数据量大、数据类型丰富、工程庞大复杂等特点,BIM技术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表达铁路工程沿线监测点、线路构筑物、基本设施设备等实体信息。本文在对高速铁路轨道检测数据和沉降监测数据可视化研究中,验证了BIM技术可用于高速铁路监测数据可视化分析、管理,并在Microstation平台下初步建立了高速铁路沉降监测BIM建模流程,可用于高铁沉降监测点成果录入、表达和管理,并在工程实例中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6.
在数据层面将BIM与GIS两种技术进行融合和交互利用可达到集成应用的目的,能有效提高数据精确度和使用效率,但目前没有一种数据结构能整合BIM和GIS数据.在对BIM和GIS技术融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BIM+GIS融合技术的实践、应用价值、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7.
针对目前Revit软件对基坑工程造价计算功能的缺失,提出将基坑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全过程构件族类化,并利用Revit API二次开发技术实现基坑工程造价自动化计算。首先,利用Revit平台建立基坑工程BIM模型构建族类库,实现基坑工程支护结构族类参数化;然后,对基坑工程造价计算流程进行分析,利用Revit API二次开发技术自动获取基坑工程项目BIM模型中各类构件参数,并结合基坑工程造价计算公式,实现实际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数据的显示与输出等功能;最后,以长沙市某基坑工程为例,开展实际工程项目的自动化造价计算,验证上述基于Revit的基坑工程造价计算插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Revit造价计算插件可以基于导入的基坑工程BIM模型实现自动化造价计算,且与人工计算结果吻合良好。这一技术的实现,弥补了Revit软件在基坑工程造价计算以及基坑工程造价方面功能的不足,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进一步扩展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8.
BIM精细化三维模型中的数据是三维GIS重要的数据来源,然而两者数据模型在几何和语义上差异是阻碍BIM与GIS集成应用的重要问题。IFC与City GML分别为BIM和三维GIS领域最通用的标准数据模型,当前的数据转换工具虽然可有效地将IFC数据转为City GML数据,但还是难以顾及到City GML所有的LOD层级,存在信息丢失和几何不准确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IFC数据模型与City GML模型中所有的建筑构件类型以及其关联的语义信息,分别建立IFC数据模型到City GML各层级的映射模型,描述了一种从BIM模型到多层次细节GIS模型的完整转换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保证数据转换方法的正确性以及稳健性。  相似文献   
59.
Flood damage assessment (FDA) is a key component of risk-based method for flood management. In the current FDA approaches, generally the uniqueness of the building is disregarded in the analysis. Therefore, they are unfit for detailed applications in which case-by-case analysis of building damage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This limitation is compounded by the use of incomplete and often low-quality data inputs about the building and the assumptions and approximations made regarding the geometry and materials of its components. Such shortcomings may result in incomplete and uncertain outcomes. Considering the benefits and increasing use of three-dimensional (3D) urban modeling and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in various urban management processes, in this paper,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utilization of detailed 3D building models for the assessment and 3D visualization of flood damage to building according to its distinct behavior against flood is presented. A proof-of-concept demonstration of the framework in a case study underlined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framework, which can potentially benefit a variety of users and be used as a complementary approach to the current FDA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resilience of the community toward floods and their adverse impacts.  相似文献   
60.
为满足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提出了利用无人机单镜头大重叠摄影与多角度倾斜摄影联合作业模式,对河南汝阳前坪水库水利工程进行实景三维建模,建立了一套水库粗模和精模快速三维生成的技术流程,研究成果可为水利工程投资分析、工程设计、施工与安全质量管理、库区移民等基于BIM技术的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