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781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928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607篇
海洋学   109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利用NCEP/NCAR 850 hPa月平均风场再分析资料,在客观地选定定义地区范围的基础上;定义了一组新的东亚季风指数:西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东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偏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研究了各季风指数的相互关系、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异.这6个东亚季风指数突出反映了东亚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及偏北季风3支季风气流强度和范围变化的特征.分析表明,它们相互之间既有一定联系,又有独立性.各季风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另外,分析了各季风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和冬季气温的联系,以考察其解释我国气候异常分布的能力.结果表明,这些指数与我国夏季降水和冬季气温有很好的关系,并各自对应有一定的降水和气温分布.特别是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地区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指出,研究东亚夏季风时,区别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是很有必要的,用单一指数不足以表征它们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52.
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利用垂直方向具有9层σ面、水平方向菱形截断波数为15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和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两种情况下10年积分的模拟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亚洲冬、夏季季风平均环流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去除地形,使夏季高层的南亚高压、低层的大陆热低压、副热带高压及冬季的大陆冷高压在位置或强度上发生了改变;地形的有、无决定着冬季东亚大槽的强度;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有地形时明显较无地形时强;地形的有无还影响着降水强度和雨带的分布。另外,副热带高压中心及雨带的季节性移动与高原大地形的存在与否亦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3.
两种反映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指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李峰  孙秀荣等 《气象科学》2001,21(2):178-185
本文利用文献^ [4]提出的一种新的反映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海陆温差指数分析了夏季风异常时我国气温、降水异常以及东亚环流状况,通过分析指出,东亚夏季风偏强,则中国东部夏季气温偏高,江淮干旱,华北多雨;夏季风偏弱则夏季气温偏低,江淮多雨,易涝,华北少雨。通过两种夏季风指数的对比,海陆温差指数能更好地反映东亚夏季环流及天气气候异常。文中还指出,海陆温差指数能更好的反映夏季风异常的原因是它的定义方法更科学,更全面的反映东亚海陆热力差异,既包含了东亚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又考虑了东亚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因素,并用地表气温和海表温度差来表示海陆热力差,好于以往用海平面气压差来反映海陆热力差。  相似文献   
54.
ENSO对亚洲夏季风环流和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刘颖  倪允琪 《气象学报》1998,56(6):681-691
文中以SVD分析技术为基础,发展了一种用以提取一个矢量场和一个标量场耦合信号的统计诊断方法——联合SVD方法(简记为CSVD),并运用CSVD分析了ENSO对亚洲季风环流系统及中国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lNino年,印度夏季风减弱,东亚夏季风增强;而在LaNina年,印度夏季风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且ENSO对亚洲夏季风环流影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长江流域南北气流交汇区和索马里急流区,而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最显著的区域则在江淮流域。  相似文献   
55.
德国马普研究所海气耦合摸式ECHAM4/OPYC3对东亚地区2 m温度年循环的模拟尽管有一些偏差,但还是相当成功的.其模拟的东亚夏季风偏弱,而冬季风偏强,此偏差可能与2 m温度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模拟偏差有关.该模式模拟的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量偏弱,这与上述夏季风环流的模拟结果是一致的.该模式较好地抓住了华北地区经向环流和降水量的年循环特征.利用最新的温室气体和SO2排放方案,即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排放方案特别报告(SRES)的A2和B2方案,通过该模式111年的积分结果讨论了东亚季风气候在21世纪后30年中的变化,其主要结果为:全球变暖导致夏季海陆温差增大和冬季海陆温差减弱,进而使东亚季风环流在夏季加强,冬季减弱.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的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强,而后者的增强更为显著,使得东亚季风区的夏季多雨区向北延伸;东亚季风区9月份的降水量在两个方案中都显著增加,说明在全球变暖条件下东亚季风区的多雨季节将延迟一个月.  相似文献   
56.
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 ERSST海温资料,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由弱到强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1970年代末,或者说南亚高压强度在1978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突变。对南亚高压偏弱和偏强两个阶段的对比分析表明,大气环流(包括风场、温度场和垂直运动场等)的异常形势和特征显著不同,几乎是相反的。夏季地表潜热通量异常的分析说明,夏季高原(特别是高原西北部)的地表热通量异常对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影响;相对而言,地表感热通量异常可能对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变化起更重要作用。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全区一致型模态在1970年代末也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与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异常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一致型模态异常对南亚高压年代际变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57.
介绍了亚洲沙尘暴遥感监测的一些新方法,并对监测结果与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这些结果能够为GCM全球尺度沙尘模型提供参数和验证数据。本次研究结果为亚洲沙尘暴的中长期预测/预警系统提供了新的遥感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8.
59.
Synthesis analysis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over Asian-Pacific region on the summertime northeastern Asian blocking high (NABH) with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SAT fields over Asian-Pacific region shared the similar pattern of East Asian Pacific (EAP) wave train;there was steady remote 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P wave train in summer and the "+-+" pattern of tropical SAT in zonal direction from former winter to summer;there were two relative negative(positive) Walker circulations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nd Pacific when being more(less) summertime NABH. The influence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on the summertime NABH was possibly as follows.The special distribution of SSTA in tropical zonal direction continuously forced the tropical convection and zonal circulation from former winter to summer,and led them to act anomaly.Finally the abnormal conditions were transported to middle-high latitudes through EAP wave train and yielded the advantageous or disadvantageou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background for the summertime NABH.  相似文献   
60.
朱信国  严蜜  宁亮  刘健 《第四纪研究》2021,41(2):536-549

使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开展的过去千年集合模拟试验(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Last Millennium Ensemble,简称CESM-LME)数据,对过去千年(公元850~2005年)3个重要的特征时期——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小冰期和现代暖期的东亚冬、夏季风关系,尤其是年代-多年代尺度上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年代和多年代尺度上,由自然外强迫主导的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和小冰期及人类活动主导的现代暖期,东亚冬、夏季风均呈负位相变化形势,但影响二者关系的机制在3个时期并不相同。研究发现,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简称PDO)可能是造成前两个特征时期东亚冬、夏季风反位相变化的主要原因,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简称AMO)的作用相对较小。现代暖期AMO的作用有所加强,与PDO的作用相当,同时夏季风环流对PDO和AMO的响应较前两个时期强,且响应特征有所不同,这可能与人类活动有较大关系。另外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季风指数的定义方法可能会对季风关系的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这是未来预估研究中需要留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