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539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32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分析ArcGIS Server 9.2的运行机制和服务器对象配置方式,提出多地图服务动态管理方案,阐述该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基于该方案的城镇地价发布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及主要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32.
刘新党 《四川测绘》2009,32(4):168-170
结合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阐述了系统总体结构、系统功能和管线数据组织,介绍了基于AE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3.
基于ArcGIS的二次调查地籍图形拓扑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二次调查地籍数据库的质量,提高地籍空间数据检查效率,在分析二次调查地籍建库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ArcGIS对地籍图形进行拓扑检测,并通过实例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4.
本文提出了对城市小区各种地理信息进行集成与综合管理的结构框架,通过对小区地理信息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系统组织结构以及系统功能设计。最后,以中石化储运公司某管理处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实现了小区二维、三维以及非空间地理信息的统一集成管理。  相似文献   
35.
运用ArcGIS软件和内置VBA二次开发技术,提出一种土地利用数据中图斑的合并方法。首先按地类等级合并属于同一行政区且相邻的图斑,然后根据本文提出的合并规则合并小图斑到相邻图斑中。实验表明:利用此方法合并图斑,符合数据制作规范、不易出错、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6.
ArcGIS Server在构建企业级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中主要讨论了ArcGIS Server的体系构架与部署、内部利用ArcGIS Server核心ArcObjects实现软件功能的运行机制,以及利用ArcGIS Server提供ADF(应用程序开发框架)开发Web应用的方法,从而通过Internet/In-tranet实现GIS的各种高级功能如制图、空间分析和地理编码、多用户编辑等。最后通过简单的程序示例,演示了如何在VisualStudio2005.NET下利用ADF实现GIS应用开发。  相似文献   
37.
本文在论证几种主要软件的功能特点基础上选择ArcGIS作为软件平台,修正了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流程,探讨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属性输入技术、特色点状符号库设计、地理相关法质量检查机制等。最后,对基于ArcGIS的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的优点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8.
数字油田是解决当前油田建设中数据冗余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大庆油田勘探、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数据量大、共享困难等问题,对大庆油田的基于统一共享平台的各种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共享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基于ArcGIS产品的油田数据管理与共享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9.
The macro and micro cloud physics structures and their evolution with time are the core of describing cloud fields in essence.They are necessary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not only in aviation and spaceflight activities but also for atmospheric radiation transfer and acid rain formation research.Unfortunately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an entire environmental cloud field by using observation methods directly.Thus,by use of computation physics method to build a cloud-systemmodel may be an indispensable way for this topic.This paper presented a cloud-system model for this goal,and simulated a real case.The results of computation showed that the macro structure of the cloud field was better consistent with real observation,and the micro structure was fairly reasonable.The output of model could provide all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loud field:(1)size-distribution spectrum of hydrometeor particles(point),(2)vertical profile(line),(3)horizontal or vertical section of macro and micro parameters(surface),and(4)cloud cover,pattern of cloud and configuration of cloud,etc.(body).  相似文献   
40.
The concept of distributed strain‐sensing techniques has been proposed in our recent research, which was dedicated to utilizing the strain distributions throughout the full or partial areas of structures to detect arbitrary and unforeseen damage. An algorithm not requiring a detailed analytical model is presented for damage locating in flexural structures through the direct use of dynamic responses recorded by distributed long‐gauge strain sensors. The modal macro‐strain vector (MMSV), which has been proven to have a mapping relation with displacement mode shape, can be extracted directly from macro‐strain time‐series data, from which a damage evaluating index can be derived and used as an indicator for locating damage. Numerical examples are simulated to verify the sensi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ndex in different cases. Furthermor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a cantilevered beam with various long‐gauge fibre optic sensors place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