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76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231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81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人文地理视角与新命题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34  
从地理学最高层面的科学难点问题-"综合性"出发,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的观点。并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解析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三个重要内容:消费需求拉动、经济效益驱使、以及协调发展理念作用等;提出了规制、对策的经济评价、以及环境伦理等三个人文地理学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922.
典范主分量分析及其在山西植被与气候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金屯 《地理学报》1998,53(3):256-263
排序是植被分析重要手段,大多数排序方法仅使用植数据。本文引入一个能够同时使用植被数据和环境数据的新方法--典范主分量分析,它能够更好地描述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用该方法研究了山西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结果清楚地反映了山西植被与气候的地带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证明其是有效地植被环境关系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23.
基于"人-地-网"关系的网络空间要素层次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空间具有高度复杂性,与地理空间交织融合,共同构成人类的活动空间。构建主题完整、层次清晰的网络空间要素层次体系,是绘制网络空间地理图谱、实现网络空间可视化表达的重要基础。本文以网络空间地理学理论为指导,紧密围绕“人-地-网”纽带关系,结合网络安全工作的实战需求,借鉴地理要素指标体系构建方式,提出了包含地理环境层、网络环境层、行为主体层和业务环境层的四层网络空间层次模型,阐述了各层次要素的表达方法与关联途径,以服务于网络资产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控等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924.
国外地理学对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帆  黄贤金 《地理研究》2021,40(9):2638-2656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和全球事件轮番冲击的背景下,公共卫生研究不断深化,已发展为全球性的跨学科议程及研究热点。回顾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地理学对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在数量上均经历了缓慢上升、加速上升和当前的快速上升阶段,但切入角度和关注议题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梳理国外地理学对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对这一领域概念、理论、方法的发展及热点进行归纳总结和综合评述,探讨健康老龄化、健康不平等、融合健康考量的城市规划等议题下现有研究的主要争议、前景及其对国内研究的启示,尤其指出气候变化和传染病大流行等外部压力下暴露出的地理学研究契机,以期拓展视野、聚焦问题,为国内地理学者参与公共卫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5.
程汉  刘卫东 《地理学报》2022,77(12):3090-3103
国际发展研究指相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知识在发展中国家本地化的研究,是西方地理学的经典议题。本文梳理和总结了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发展研究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出现背景、兴起过程和学科格局,系统评述了国际发展知识演变的4个阶段,即现代化理论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新自由主义阶段(20世纪80—90年代)、新结构主义阶段(21世纪初10年),以及新现代化理论阶段(21世纪10年代至今)。借鉴西方经验,对照当前中国崛起的过程,提出中国已经到了需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国际发展知识的新阶段,应积极推动国际发展地理学。结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立足学科优势,建议了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地理学研究的4个方向,包括基于中国的区域发展经验和空间治理模式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地理研究,“一带一路”建设海外重大项目案例研究和国际发展融资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926.
The fractal theory put forward by American mathematician B B Mandelbrot (1967) supplie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The complex problems in geography have become the main positive study field of fractal theory. Based on the works of China’s geographers and the summarization of contents of fractal theory, the authors comment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applications to almost every branch of geography and discuss the related problems and the prospects of fractal study in geography.  相似文献   
927.
Li contents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were determined for a suite of well-characterized basaltic lavas from the Central American Volcanic Arc (CAVA). Variable Li/Y (0.2–0.5), Li/Sc (0.1–0.4), and δ6Li values (+2.6 to −7.7‰) attest to significant compositional heterogeneity in the subarc mantle. Within specific arc segments, these parameters correlate strongly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a number of other constituents (e.g., K, Rb, Ba, B/La, 10Be/9Be, 87Sr/86Sr, U/Ce, and 230Th/232Th, among others); these correlations are particularly strong for Nicaragua samples. Coupling of this particular set of constituents is best explained in terms of addition of ‘subduction components' to the subarc mantle. Moreover, their selective enrichment with respect to relatively fluid-immobile incompatible elements signifies the dominance of fluid vs. silicate melt transport of slab components to the subarc mantle. Several interesting nuances are revealed by the Li data. First, although Li and B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in both Costa Rica and Nicaragua, there are systematic along-strike variations in Li/B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se elements having different ‘fluid release patterns' from subducted slab segments. For example, Li/B is highest in Costa Rica where auxiliary evidence indicates higher subduction zone temperatures; apparently B is preferentially depleted and Li retained in the slab under warmer conditions. The same relations are reflected in Li/10Be and other subduction tracer systematics, all of which point to larger subduction contributions below Nicaragua. Yet, even Nicaragua lavas vary widely in levels of subduction enrichment. High-Ti basalts from Nejapa are the least enriched and have the highest δ6Li (1.4 to 2.6‰); these values are greater than in fresh MORB (ca. −4‰) and are not easily explained by additions of subducted Li because most oceanic crustal rocks and marine sediments have lower δ6Li than MORB (with typical values between −8 and −20‰). Thus, it appears the Nejapa data may be representative of isotopically light mantle domains. Relatively light δ6Li values in an undepleted spinel lherzolite (+11.3‰) from Zabargad Is. (Red Sea) and in primitive backarc basalts (−1.6 to −0.5‰) from Lau Basin support this conclusion. Considering representative fluid and mantle endmember compositions, the CAVA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limited (up to a few percent) additions of slab-derived fluids to a heterogeneous mantle containing variably depleted and enriched domains to form the respective magma sources. In our view, the subarc mantle is heterogeneous on a small scale, but some arc sectors clearly received greater slab inputs than others.  相似文献   
928.
激进地理学的形成和演变——以《异端的传统》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国内对激进地理学的研究相当有限。从方法论角度,通过选取激进地理学的代表作《异端的传统》为案例,在分析其背景的基础上,从激进地理学的理论、实践以及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方面总结和提炼了激进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要点,评价了该文的方法论涵义,并总结了它对中国地理学方法论研究的启示。该案例剖析表明,激进地理学是资本主义危机和实证主义地理学存在内在缺陷的背景下产生;其理论前提在于地理学家固有的种族-阶级属性使地理学成为科学实证和文化属性相结合的产物;激进地理学家主要通过创办刊物、建立团体、开展运动树立了激进主义学派,使它由"异端"成为传统;马克思主义是多数激进地理学家的理论选择;批判和自我批判基础上的重构可能是当今和未来地理学方法论创新的主要途径。中国应该积极开展激进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29.
本文从中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视角,通过对地理学发展新趋势、社会需求变化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分析,阐述了地理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结合中外地理教育在实现方式与过程、课程评价以及情感态度培养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新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理念与目标、地理基础教育的结构设计以及实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30.
王敏  林铭亮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7):1182-1195
“神经转向”是在后现代语境下提出的,运用神经机制诠释人的心智与空间的关系,超越“社会文化”与“生物神经”的边界,强调情感、身体、“非理性”等的主体特征,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传统”有益于对批判神经科学关于“心智—大脑—环境”的理解产生知识溢出,实现学科交叉的良性循环。论文梳理了国内外涉及神经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基于具身认知和非表征理论分析人文地理学中“神经转向”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围绕空间感知、情感认知、行为实践等主题进行介绍。另外,神经科学技术手段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大脑成像、眼动追踪技术已经在地理学科中得到应用,呈现可期的未来愿景。最后,论文提出“神经转向”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