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0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233篇
海洋学   42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81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1.
郭文 《地理研究》2021,40(11):3242-3252
浪漫主义是一个历史深厚、定义多元、内涵丰富,且边界实践比较宽泛的词语,同时浪漫主义内涵也具有鲜明的统一性,通常与之关联的理念是独特性意识、深刻的情感内省,以及事物之间差异性意识。关于浪漫主义的讨论,在很多知识领域中均有体现。但在中国地理学界,人们很少将“浪漫”和“地理学”放在一起讨论,似乎放在一起存在用词矛盾。基于文本解析法,以段义孚先生《浪漫主义地理学》为中心进行学术考察,认为浪漫主义地理学是浪漫主义与地理学的辩证融合与实践,不仅是地理学思想中重要的新话语表征,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地理学精神。地理学作为一门刻画人地关系和空间科学的学科,需要浪漫主义的介入。浪漫主义地理学对能量的敬仰和对道德的热忱,能激发人们上下求索,有利于人类空间实践的价值指引,是对人类精神的赞颂,并可使人们精神得到升华。在中国响应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的空间生产中,当代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不应只局限于看似“家政学”的知识范畴内,而应在两极化的价值转化和超越中,探索人性与大地互动中崇高卓越的景观,努力关注浪漫主义地理学倡导的价值追求,让孜孜不断的“探求”精神和美好的“可能性”成为地理学崇尚的道德理念和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312.
黄逸恒  朱竑  尹铎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2):2153-2162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政治生态学以关注造成环境问题的政治因素为研究内核,成为不同学科共同探索的研究领域。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立足点,深化政治生态学研究的空间性和政治性。论文首先通过对西方政治生态学理论脉络进行梳理,发现政治生态学根源于早期环境批判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后人类主义理论,并与地理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其次,对近30年西方地理学与政治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的研究议题主要聚焦于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生态治理与环境保育、生态身份与微观政治及生态客体与能动性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论文总结了相关研究对中国地理学进行政治生态学研究的借鉴意义,并进一步提出立足中国本土进行政治生态学研究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313.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0—2019年资助的560项旅游类课题为数据来源,对课题立项的时空分布、承担单位、负责人等进行统计分析,构建由6个主类和15个亚类组成的旅游地理问题分类体系,运用词频统计和内容分析法,总结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格局和热点发展态势。研究发现:2000年至2019年间,自然基金委对旅游类课题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总体呈先缓慢、后迅速增长、再大幅提升后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资助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的特点,课题依托单位明显优势集中,课题承担人则呈离散分布;旅游流、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交通等研究主题热度逐渐减弱,旅游者行为和感知、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旅游地空间、典型旅游地保护和开发、旅游生态环境等主题热度明显上升,在此基础上对各热点主题历年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本文更新和拓展了以往同类研究发现,对旅游学者进行研究选题和课题申报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14.
林煦丹  朱竑  尹铎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7):1235-1245
伴随着“文化转向”与“再物质化”思潮的出现,物质地理学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中新兴且活跃的研究分支之一,而追踪物质(following the things)是物质地理学中重要的方法论视角,它强调人文地理学所重视的“流动性”,通过追踪特定物质在流动过程中物质性的变化以及能动性,揭示物质流动中的社会关系与文化意义。论文通过梳理和分析西方学界中物质地理学的相关文献,阐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现阶段在追踪物质视角下该领域的主要议题为:物质的象征研究、物质与认同研究、生产与消费研究以及权力博弈与协商研究等内容。最后,论文归纳总结了当下物质地理学存在的研究局限与空白,展望了未来中国物质地理学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的话题与方向,以期打开未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物质地理学的对话窗口。  相似文献   
315.
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的演进与发展,都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都已进入信息时代,成为分属工科和理科的两门独立的学科。本文论述了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方法;分析了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各自的发展过程,描述了各自的演进轨迹,特别是分析了信息时代的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各自特点;就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在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中的作用,分别从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的两种思维、发展过程、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的"分异"与"聚焦";最后,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空间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和"空间参照与时间参照是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两个基本参照系统"的观点,认为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都是研究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且运动着的物质,但研究的具体对象、内容、范围和方法有很大区别,必将在无限和有限统一的空间和时间中深化各自的研究内容、开拓各自的研究范围,创新各自的研究方法,同时又更加紧密地聚焦于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316.
The city of Vitoria‐Gasteiz in Spain is considered a “healthy city” and has implemented sustainable actions to increase the mobility of its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firstly to account for the use of bicycles at work as a strategy for a healthy city and secondly to propos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is network and its capacity to spread their practices The paradigm proposed is that of social networks, within which sharing between contacts is explained by means of two models: the “threshold model” and “opinion leaders”.  相似文献   
317.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re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he capabili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GIS continue to rapidly expand, requiring practitioners to have new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especially in computer science.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however, about how best to prepar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IScientists with adequate computer science skills.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U.S. geography departments are introducing and develop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programming skills in their geography and GIS degree programs. We review the degree requirements in fifty-five geography departments and discover that forty-four of them offer some kind of GIS programming course. Of the 210 separate degree options identified, however, only 22 require one of these courses for a degree. There is little consistency or emphasis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programming skills in geography or GIS degrees, despite the immense importance of these components in geography and GIS careers. We propose future research along distinct investigative tracks to build a research-based understanding of the educational interactions among GIS, computer science, programming, and geography.  相似文献   
318.
Recent debates about the state of geography raise valuable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discipline can and should change in response to shifting institutional realities. Focusing on the breadth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of geography, these discussions often overlook the role of pedagogy—particularly graduate training—in adapting the discipline to new institutional landscapes. Drawing on experiences as current and recent geography doctoral students, we identify institutional seedlings of opportunity that can be cultivated toward a spectrum of alternative doctoral training models. These alternatives offer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to better prepare early-career geographers for success and to solidify geography's position as a leader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相似文献   
319.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extbook publishing are at college instructors' door. Textbook representatives are directed to mesmerize potential clients with eye-catching displays and statements about digital literacy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a one-year pilot study, in 2014–2015, of an electronic textbook, this commentary shares real experiences with the digital tools, contextualizes the shift in textbook publishing and research on student outcomes, and provides insight in navigating through the Brave New World of digital texts and adaptive learning tools.  相似文献   
320.
居民日常活动对扒窃警情时空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扒窃现象与居民的日常活动有较强的关系,已有文献研究了不同活动场所对扒窃的影响,但鲜有考虑不同类型居民活动出行量及其场所对扒窃影响的时间差异。本文基于日常活动理论,以南方某大城市为例,以派出所为分析单元,利用居民入户调查问卷、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扒窃报警数据,检验不同类型活动出行量与扒窃的时间相关性,并划分时间段,建立多个空间滞后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时段居民日常活动对应场所与扒窃的关系。研究发现,扒窃警情存在明显的时空集聚性,其中,凌晨和早上的集聚性最强,白天和晚上相对较弱;不同类型的日常活动对扒窃时空格局的作用存在差异。买菜活动出行量与扒窃的时间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买菜场所在凌晨和早上容易吸引扒窃者;购物活动与扒窃亦存在较强的时间正相关,白天和晚上在购物场所附近被盗的风险较高;外出吃饭的出行量与扒窃行为无直接关系,但在凌晨和早上餐馆周边容易吸引扒窃者;娱乐活动与扒窃同样存在较强的时间正相关,不同类型的娱乐场所对扒窃的影响存在差异,电影院、酒吧在大部分时间段均会吸引犯罪者,凌晨时段KTV附近区域的被盗风险较高。场所对扒窃的影响主要与犯罪机会吸引(犯罪目标的丰富性、暴露性)及场所自身属性有关(是否为犯罪者的集聚地)。文中最后对时间地理学和犯罪地理学结合的可能性、研究的应用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