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9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520篇
测绘学   268篇
大气科学   340篇
地球物理   433篇
地质学   1096篇
海洋学   262篇
天文学   79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48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选用均初始体质量为0.91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540尾,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用肉骨粉(meat and bone meal,MBM)替代日粮中0、20%、40%、60%、80%和100%的鱼粉,分别添加不同梯度微胶囊蛋氨酸(microencapsulated DL-methionine,MM)配制成6种等氮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55 d。结果表明:MBM添加MM替代60%鱼粉对对虾增重率和SGR无显著影响(P0.05),对虾对各试验饲料的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替代80%和100%鱼粉对对虾增重率、SGR、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MBM添加MM替代鱼粉后对对虾体成分、体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在MBM高水平替代鱼粉饲料中添加MM可通过平衡对虾饲料必需氨基酸,提高了对虾对饲料的表观消化率,而不影响对虾的生长和体营养成分,降低了对虾饲料的成本。  相似文献   
172.
魏晓宇  刘雪峰 《台湾海峡》2010,29(1):122-127
将1992~2006年15a间影响和登陆闸坡站的热带气旋按照登陆点和移动路径进行分类.研究各类热带气旋在闸坡站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峰值的出现时间与热带气旋登陆点及移动路径的关系,定性分析热带气旋风场结构对风暴潮增水的影响并经过2007年至今风暴潮增水预报过程中的实例检验.结果表明:闸坡站的增水类型与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和路径关系密切.在闸坡站登陆的东北行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多出现在登陆前,其他路径则出现在登陆时或登陆后;在闸坡以西登陆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峰值一般发生在登陆时或登陆后1h以内;在闸坡站以东登陆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峰值一般发生在登陆前10h以上;而其他类型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由于个例较少规律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3.
中国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久文  蒋治 《地理学报》2021,76(2):277-294
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经济体的关键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地区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国家制造业中心、打造创新型国家的前沿地带、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排头兵、绿色发展的示范窗口,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将有效带动内陆地区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正轨,形成对整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  相似文献   
174.
东南极普里兹带高级变质作用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南极普里兹带是经历泛非期高级变质和强烈变形的造山带,其内发现有经历格林维尔期高级变质事件的残块。格林维尔期变质矿物组合局部见于姐妹岛和赖于尔群岛,其高峰变质条件达到>950℃和>0.95GPa。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是区域性的,其高峰变质并不像前人想象的那样只发生在中低压麻粒岩相条件下,而是高达850~950℃和0.90~0.95GPa。这些岩石随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过程,在760~860℃和0.55~0.70GPa的条件下达到了重新平衡,并进一步减压或近等压冷却至450~750℃和0.30~0.50GPa。同造山的紫苏花岗岩在减压伸展阶段侵位于格罗夫山地区的变质杂岩中,而晚-后造山的A型花岗岩、伟晶岩和花岗岩脉则遍布于整个普里兹带,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造山演化序列。由此可见,现有研究资料支持普里兹带是一条冈瓦纳超大陆在泛非期拼合的碰撞造山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5.
孙平军  罗宁  刘菊  彭雅丽 《热带地理》2022,42(11):1816-1828
源于时代之变而构筑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尺度空间输出理论与劳动地域大分工的“叠加”,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源泉。为了揭示这种影响,首先将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这2个城镇化发展动力外生变量内生化,构建基于“四维驱动力模型+创新力+制度力”的城镇化动力因子分析框架,结合主成分回归模型对2000年以来重庆市城镇化发展动力进行分析,并据此引入波特的“钻石模型”对其城镇化发展路径进行系统思考。结果表明:1)纳入动力因子体系的创新力和制度力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驱动效应,其中创新力表现最为明显。2)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是“六维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市场力和行政力依然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其次是创新力、内源力和外向力,其中创新力对城镇化发展的驱动效应已在阶段2(2010—2018年)超越行政力的作用效应;最后是制度力;间接反映重庆市城镇化本身是一个内生作用的过程,构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前瞻性。3)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指出:重庆市存在增长极体量小、市场购买力不足、产品低端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并据此从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创造...  相似文献   
176.
利用电阻率测深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CSAMT)在济南西部地区进行地热资源勘查,通过地热地质调查,结合掌握的研究区内已有地热井的地层揭露情况,遵循由已知推未知的步骤,对比分析搜集的前期物探与该次物探反演结果,对物探剖面进行解译推断,查明了研究区内主要断裂构造产状及规模,比较准确地判断了热储埋藏深度,取得了较好的应...  相似文献   
177.
王文  蔡晓军  隆霄 《干旱气象》2007,25(4):5-11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的模拟资料对"99.6"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流动量输送(CMT)和视热源视水汽汇分析。CMT诊断分析表明,水平动量残差在切变低涡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中尺度低涡发生初期对流层低层动量残差X主要是加速西南气流的北上;在对流层中层动量残差在槽后加速冷空气南下,在槽前加速西南暖湿气流北上,非常有利于东亚大槽的发展。在低涡切变线强烈发展时,850hPa的X方向与发生阶段相反,此时西南气流受到了强烈的减速作用,同时500hPa东亚大槽的前部和后部出现了减速气流的动量残差,槽后冷空气和槽前的暖湿气流都已经受到减速作用,此后低涡切变线逐渐衰减。低涡切变线发展到最强的阶段,强X矢量几乎总是与强烈上升运动区相对应,能量转换E的水平分布表明,大尺度系统与中尺度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非常复杂,并不是简单的能量串级过程,但能量主要是从大尺度向次网格尺度转换。200hPa动能转换E的带状分布非常清楚,E的正负大值中心分布在高空急流的2侧,表明高空急流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诊断分析显示,强凝结潜热的释放与低涡的发展相伴随,但视热源只与β中尺度系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视水汽汇有和视热源非常相似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8.
直流激发极化法,计算视电阻率的一次场采集于供电方波的末端时间,从而包含了被激发形成的二次场。在高极化率地质体上,得到的视电阻率将削弱其低阻特性或放大高阻特性。为此,建议在野外工作中,应对所采集的一次场作适当的处理后,再计算视电阻率,以降低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79.
During several triaxial compression experiments on plastic hardening, softening, and failure properties of dense sand specimens, it was found on various stress paths that the size of the failure surface was not constant. Instead, it changed depending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This finding is in contrast to the standard opinion consisting of the fact that the failure surface remains constant, once it has been reached during an experiment or in situ. In general, the behaviour of cohesionless granular‐material‐like sand is somehow characterised in between fluid and solid, where the solid behaviour results from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and the confining pressure. Although the friction angle is an intrinsic material property, the confining pressure varies with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thus defining different solid properties like plastic hardening, softening, and also failure. Based on our findings, it was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contribution to introduce an improved setting for the plastic strain hardening and softening behaviour including the newly found yield properties at the limit stat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a complete triaxial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tested sand is given. The overall elasto‐plasticity concept is validated by numerical computations of several laboratory foundation‐ and slope‐failure experimen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concept of a constant failure surface, where the corresponding yield surfaces are understood as contours of equivalent plastic work or plastic strain.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0.
Extreme Late Quaternary climatic events, sometimes of considerable continental extent, are being proposed as major contributors to ancestral human behaviour, particularly migration, in Africa. Most recently, a catastrophic drought in the Afro‐Asian monsoon region has been proposed for 16 000–17 000 years ago, driven by global impacts of the Heinrich event 1 (H1), with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consequences for Palaeolithic cultures. We provide a new analysis of the assertion and find, on examination of a wide set of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rds, that the scale and extent of the proposed drought is not supported. While some parts of the African tropics, close to the equator, do appear dry at this time, data for the tropics as a whole suggest markedly variable terrestrial conditions, with some environmental systems experiencing very positive hydrological excursions during H1. We contend that in the quest for evidence of climate drivers of ancestral human behaviour, the variability associated with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complex climatic conditions is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itself.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