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9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520篇
测绘学   268篇
大气科学   340篇
地球物理   433篇
地质学   1096篇
海洋学   262篇
天文学   79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48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海洋自主航行器在对海底地形测绘和水文信息搜集过程中,简单锯齿形完全遍历路径规划算法对多海湾海底地形探测易出现重复区域和遗漏区域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遗漏海湾和重复海湾及其进入点、退出点和门户的路径规划环境表达概念,并将其应用在基于行为的锯齿形完全遍历路径规划改进算法中,有效地减少了海洋自主航行器全覆盖地形测绘的重复区域和遗漏区域。在网格化定常流场海域内,对某一阻力特性已知的自主水下机器人进行了完全遍历路径规划仿真,验证了基于重复和遗漏海湾搜索行为的完全遍历路径规划算法的遍历性和不重复性,并降低了区域全覆盖地形测绘任务的耗能。最终,通过小型无人艇湖试验证了算法在完全遍历路径规划中的节能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2.
改进A?的高层建筑逃生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层建筑内部结构复杂,发生火灾时没有疏散引导情况,逃生通道极易发生拥堵导致疏散效率降低的问题,本文基于对A*算法的改进,提出了高层建筑逃生路径规划算法。该算法以高层建筑内部路网节点为关键要素,综合火灾发生位置、人员密度、人员数量等因素,从逃生终点优化分配、节点扩展优化、权值优化3个方面进行改进,实现了火灾发生时高层建筑内部的逃生路径规划,并以某高层建筑为例,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3.
用于极地的中尺度大气模式Polar MM5的改进和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个用于极地研究的中尺度大气模式———Polar MM5,阐述了该模式区别于标准的中尺度大气模式MM5的动力学和物理特征。利用Polar MM5获得了10 d的模拟结果表明,Polar MM5能较好地模拟高纬度地区近地面气象变量特征,尤其是对近地面温度和水汽混合比可得到高精度模拟结果,证实了在高纬度地区对标准MM5所进行的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改进是切实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4.
基于PDA的嵌入式移动GIS系统应用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PDA作为嵌入式移动GIS的载体,在城市旅游、个人定位和车辆导航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笔者结合自行研制的煤、水、电抢修PDA嵌入式移动GIS电子地图导航系统,从系统开发平台与开发工具的选择、系统架构与功能、实现的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重点研究了无线网络模式数据传输的交互技术。  相似文献   
135.
东南极普里兹带高级变质作用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南极普里兹带是经历泛非期高级变质和强烈变形的造山带,其内发现有经历格林维尔期高级变质事件的残块。格林维尔期变质矿物组合局部见于姐妹岛和赖于尔群岛,其高峰变质条件达到>950℃和>0.95GPa。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是区域性的,其高峰变质并不像前人想象的那样只发生在中低压麻粒岩相条件下,而是高达850~950℃和0.90~0.95GPa。这些岩石随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过程,在760~860℃和0.55~0.70GPa的条件下达到了重新平衡,并进一步减压或近等压冷却至450~750℃和0.30~0.50GPa。同造山的紫苏花岗岩在减压伸展阶段侵位于格罗夫山地区的变质杂岩中,而晚-后造山的A型花岗岩、伟晶岩和花岗岩脉则遍布于整个普里兹带,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造山演化序列。由此可见,现有研究资料支持普里兹带是一条冈瓦纳超大陆在泛非期拼合的碰撞造山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6.
【目的】为了解黔南州的冰雹特征。【方法】利用2006—2022年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冰雹观测等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影响黔南州冰雹个例的冰雹直径、降雹持续时间、冰雹日变化、冰雹云移动速度等特征。【结果】黔南州的降雹主要出现在3、4月份,降雹以中冰雹为主,冰雹日变化明显,一天中冰雹主要发生在15时—次日00时,白天17—20时冰雹频发。降雹持续时间短,65%的降雹持续时间在5 min以内。冰雹云单体的移动速度范围为16~102 km·h-1,平均速度50 km·h-1。冰雹云单体的维持时间最短仅为17 min,最长可达290 min,平均122 min。冰雹云移动路径主要以西南路径为主,其次是西北路径和偏西路径。西南路径降雹点主要分布在黔南州中部一线,西北路径降雹点主要分布在黔南州中西部的惠水、长顺,偏西路径的降雹点主要在黔南州中北部。影响黔南的冰雹云源地有境外移入和黔南州境内生成的两类,主要源地在安顺市、黔南州、黔西南州东部和北部、毕节市东部和南部以及贵阳市南部,不同路径的冰雹云源地具有明显的分布差异。【结论】本文研究成果可进一步提高对黔南冰雹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7.
300 hPa北极涡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NCEP/NCAR 1949—2002年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Morlet小波分析等诊断方法,系统地讨论了300 hPa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及中心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北极涡的面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在总的上升趋势中有几次较小的波动,之后在总体下降趋势中有几次较大的起伏;Ⅰ、Ⅱ区的线性变化趋势非常小,Ⅳ区最大,夏季的年际变化相对明显一些,秋季变化最弱,各季节均有线性收缩趋势,冬季幅度最大,秋季最小。(2)年平均极涡强度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与极涡面积有相似之处,但不同年份存在显著差异;各分区的强度变化与北半球类似(特别是Ⅰ区);夏季的年际变化幅度最大,春、夏季年代际变化的特征明显,秋季最弱。(3)北极涡中心位置通常并不在北极点,各分区极涡总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有明显差异,且有月际变化,这些差异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环流的差异密切相关;极涡的主要位置有一定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极涡中心位置主要偏向亚洲大陆及太平洋一侧。  相似文献   
13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室内污染越来越关注,应"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提出的需求,通风气象指数于2006年6月首次向北京公众发布,文章就首先研发并投入业务使用的夏季通风指数给出了详细论述.通过对2005年夏季(6~8月)的各气象要素(气压、温、湿、风、能见度、天空状况等)资料共1790个数据做检验分析,最终选取体感温度为主要预报因子并综合考虑夏季特殊天气条件和风力以及污染的影响,得出夏季通风指数在一天中7个时段的预报公式,并划分出相应的指数等级.  相似文献   
139.
由于空间大地观测数据传输耗时及处理过程复杂, 导致极移测量值的获取存在时延, 无法满足对高精度的极移预报值有重大需求的应用领域. 针对极移复杂的时变特性, 提出一种基于奇异谱分析(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SSA)的预报方法. 首先用SSA分离提取极移时序中的高频组分与低频组分; 其次建立最小二乘(least square, LS)外推与自回归(AutoreGressive, AR)模型对极移高频和低频组分进行组合预报. 结果表明, SSA方法能够准确地分离和提取极移低频和高频组分, 对低频和高频组分组合预报可以显著改善极移的中长期(30--365d)预报精度, 与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服务局(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 IERS)提供的A公报中的极移预报值相比, SSA方法对极移PMX分量(本初子午线方向)和PMY分量(西90$^\circ$子午线方向)的中长期预报精度改进最高分别可达45.97%和62.44%. 研究结果验证了SSA方法对极移中长期预报改进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0.
Non-axisymmetric motions of the outer core of the Earth are important for the dynamo problem and the excitation of the decade variations of the polar motion. The components of the vector of a rigid rotation of the outer core about an inclined axis were estimated by a first-order approximation of the frozen- field theory of the g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 from 1903.5 to 1975.5. The trends and quasi-periodic constituents of these quantities were computed. It was shown that the position and time behaviour of the rotational pole of the outer core differ considerably from the well-know co-ordinates of the dipole axis. Some periods of the equatorial components of the rotational vector are comparable with those of the axial component previously derived for a pure axial rotation. Additionally, the time behaviour of the pole path shows events like the well-known Markowitz wobble but naturally with other extent. These and othe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investigations are worth to be continued in future by some physical interpret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