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6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294篇
测绘学   190篇
大气科学   164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812篇
海洋学   125篇
天文学   920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01.
对称模式下的CHAMP弯曲角掩星数据同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单介绍了无线电掩星技术探测行星大气的发展史,列举了该技术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 Eyre提出的统计学的最优估计反演方法,比较了用相位、弯曲角和折射率作为同化因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各自的优缺点。对弯曲角同化因子,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资料为背景场,运用一维变分技术,进行CHAMP掩星观测资料变分同化反演,从而获得水汽和温度剖面。将反演获得的气象剖面与非同化的剖面作比较,并且采用相应的探空气球资料作为验证,可以看出变分同化技术比传统的标准反演技术反演误差小。证实掩星数据资料的一维变分同化技术可以改进目前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402.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2003年始开展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文就项目涉及到的第四纪基础地质 与第四纪冰川遗迹、现代冰川雪线、湖泊湿地、荒漠化等专题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文明确了项目开展的意义,给出了青藏高原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强调了地学因素对于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以及近30a来全球气候变化对 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适应性变化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403.
高纯石英砂用HF等溶剂溶解并蒸干后,在微酸性介质中用抗坏血酸还原Fe^3+为Fe^2+,与1,10-二氮杂菲形成Fe2+3络合物,加入适量ClO4^-阴离子与之形成离子缔合物,用硝基苯萃取,原子吸收测定有机相,本法检出限1.1μg/g,样品分析结果的RSD%为:4.52~10.3.  相似文献   
404.
运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产业的空间集聚性和外部经济效应较强,但创新能力较弱;二是产业专业化较为显著,产业集聚优势初现;三是优势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关联性较强。最后,就如何加速实现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0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薄互层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属性来进行储层预测的研究,对于寻找油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由于地下地质情况千变万化,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对这种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复杂关系模拟问题,神经网络技术是目前较成熟、实际应用效果也较好的方法之一。用BP神经网络来预测薄互层储层厚度,它可以建立属性参数与预测目标之间的高度非线性映射,并应用于具体的实例,为薄互层储层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06.
提出在基于小变形弹性假定的太沙基一维固结方程解答中采用非线性条件下定义的固结系数,并且进行了计算验证,结果证明在小变形弹性固结方程的解答中采用非线性条件下定义的固结系数可以使计算结果更好地接近实际沉降值。相对于传统太沙基理论,修正后的太沙基固结理论可以用来更准确地计算实际工程中的非线性固结沉降。  相似文献   
407.
该矿床具有典型斑岩铜矿特征,成岩的多期次构成复式岩体,断裂构造控制的隐爆碎裂岩筒为成矿提供了通道和沉积场所.多期次成矿,特别是次生富集作用形成达中型规模的Ⅰ号矿体,影响次生富集带发育的F7断裂带起了重要作用.总结出适合本区斑岩群特点的找矿标志和提出的找矿靶区,对开展新一轮普查找矿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08.
 基于多光谱综合的MODIS数据云检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云检测是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中不可缺少的工作。通过分析云在不同波段中的大气辐射特点,结合MODIS数据的光谱特性,提出 一种多光谱综合的云检测方法。该算法从可见光反射率、红外波段亮温值以及亮温差等方面综合考虑,逐步建立一个云检测掩模。通 过对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MODIS数据进行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的云检测效果理想,尤其对可见光波段难以识别的薄卷 云也有很好效果,为有效利用MODIS数据以及进行更加精确的反演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09.
A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 of the 2·5D elastodynamic scattering problem is presented and validated. The formulation is a straightforward extension of the Discrete Wave number Boundary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 (DWBIEM) originally proposed by Kawase1 for 2D scattering problems and subsequently extended to the 3D problem by Kim and Papageorgiou.2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Green's function which is appropriate for a boundary formulation of the 2·5D elastodynamic scattering problem is the one corresponding to a unit force moving on a straight line with constant velocity. Such a Green's function is deriv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formulation may be used to study the wavefields in models of sedimentary deposits (e.g. valleys) or topography (e.g. canyons or ridges) with a 2D variation in structure but obliquely incident plane waves. The advantage of a 2·5D formulation is that it provides the means for calculations of 3D wavefields in scattering problems by requiring a storage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corresponding 2D calculations.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10.
The Sha-3-5 Sub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Tanggu area of the Huanghua Depression contains analcime-bearing dolomite, indicating salinization of an ancient lake during deposition. Solar evaporation and hydrothermal salinization have both been proposed as ways to generate these saline conditions.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re data, thin sections, spore and pollen data, elemental geochemistry, pyrolysis results, and vitrinite reflectance, we assessed the mechanisms driving salinization in light of provenance evolution, geothermal evolution, paleoclimate, mineral responses to evapor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id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ΣREE, Eu/*Eu, and Tmax exhibit little variation, and the maximum paleotemperatures attained by organic matter are comparable to present-day drill hole temperature. No major changes in provenance or paleotemperature and no petrological fabrics that would indicate a hydrothermal input are observed in the studied section. However, evidence for a semi-humid to semi-arid climate, primary evaporitic textures and structures, an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id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ll support evaporation as the primary mechanism driving rising salinity. Solar evaporation, rather than hydrothermal eruption, appears to have been the primary factor driving lake salinization during middle Eocene deposition of the dolomitic Sha-3-5 Submemb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