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8篇 |
免费 | 509篇 |
国内免费 | 5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篇 |
大气科学 | 9篇 |
地球物理 | 344篇 |
地质学 | 1983篇 |
海洋学 | 99篇 |
综合类 | 103篇 |
自然地理 | 3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113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107篇 |
2018年 | 76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117篇 |
2013年 | 121篇 |
2012年 | 102篇 |
2011年 | 108篇 |
2010年 | 122篇 |
2009年 | 96篇 |
2008年 | 111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93篇 |
2005年 | 90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92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45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2年 | 1篇 |
1948年 | 3篇 |
1946年 | 1篇 |
1944年 | 1篇 |
192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黄土斜坡中常发育有大量的结构面,这些结构面不仅破坏土体的连续性,同时对斜坡的渗流场、变形场甚至稳定性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以泾阳南塬为研究区,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结构面的发育特征和影响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包括:(1)考虑结构面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坡体的影响效应等,从宏观、细观及微观3个尺度提出了黄土结构面的分级分类方法,将黄土结构面分为5级,两个大类和25个小类。(2)根据现场实测结果,研究区结构面多分布在距坡肩较近位置,且其走向与坡面走向基本一致,结构面的延伸长度、张开度及错动高差等随其距坡肩距离的增加而增大。(3)由数值模拟结果可见,距坡肩不同距离和不同深度的结构面扩展特性及其对坡体变形破坏的影响差异较大。距坡肩较近和较深的结构面在重力作用下更容易扩展。随着结构面与坡面距离的增加,坡体稳定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并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值。随着结构面深度的增加,坡体稳定系数逐渐减小,最终趋于一个稳定值。研究结果可为黄土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3.
64.
四川九寨沟地区黄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寨沟地区的黄土孤立产出于海拔2 300-2 800m的洼地中,其内含古风化界面。通过对黄土的物质成分、结构、扫描电镜形貌、孢粉、ESR测年等分析测试,确定其为冰缘黄土,划分了九寨沟地区更新世冰期。 相似文献
65.
66.
伊犁河谷地处中国天山山脉西段,属于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区,季节性冻融作用对斜坡稳定性影响强烈。本文以皮里青河"3.24"滑坡为例,通过现场详细调查、多期遥感影像动态比对、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黄土滑坡冻融失稳机理与滑坡运动特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滑坡失稳与水密切相关,一方面是地表水侵蚀作用,另一方面是地下水的冻融作用;(2)根据变形特征,将滑坡失稳过程分为坡脚侵蚀、冻结滞水和冻融循环破坏三个阶段,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水位上升导致孔隙水压力增大是滑坡冻融失稳的主要原因;(3)DAN-W数值模拟软件的Voellmy模型和Frictional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滑坡的运动堆积过程,模拟结果显示,滑坡历时12.8 s,最大运动速度17.7 m/s,平均堆积厚度4.9 m,运动距离139 m。本研究为伊犁河谷地区黄土冻融滑坡的早期识别与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7.
以西安地铁一号线朝阳门站一康复路站区段饱和软黄土地铁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工期现场地表沉降变形监测,分析了在饱和软黄土特殊地层条件下隧道浅埋暗挖法施工引起的该区段地表沉降变形规律以及地表沉降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饱和软黄土隧道开挖时,随着掌子面的推进,隧道顶地表沉降可分为沉降微小阶段、沉降显著发展阶段、沉降缓慢阶段和沉降稳定阶段;单线隧道开挖后的最大地表沉降量为18.89mm,双线隧道开挖后的最大地表沉降量为36.4mm;已开挖隧道对围岩土体的扰动作用使得后开挖隧道的地表沉降发展较大;双线隧道的地表沉降槽宽度接近单线隧道沉降槽宽度的2倍,因此可以将其近似为单线隧道地表沉降槽宽度与双线隧道轴线中点距离之和;单线隧道开挖后地表沉降槽宽度为8.4~9.3m,双线隧道开挖后地表沉降槽宽度为16.2~17.5m;隧道开挖施工的沉降槽宽度参数为0.435~0.467,单线隧道开挖后的地层损失率为0.765%~1.324%,双线隧道开挖后的地层损失率为1.231%~2.200%。 相似文献
68.
69.
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光释光测年结果,对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的第四系更新统做了进一步的划分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的中更新统风积物,岩性为黄色亚砂土,含钙质结核,发育柱状节理,区域上称乌尔吉组,含Artemisia-Ephedra-Pinus孢粉组合,光释光测年结果为(40.4±1.9)~(110.0±7.5)ka;下更新统沉积物,岩性为红褐色亚砂土及亚黏土,含钙质结核、砂砾透镜体,区域上称为赤峰黄土,含Artemisia-Polygonum-Betula孢粉组合,光释光测年结果为(200.9±9.6) ~ (220.4±13.2)ka.上述2套地层在内蒙古东南部广泛分布,更新世地层的划分为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第四系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