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55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8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841.
谢平 《湖泊科学》2020,32(4):899-914
在地球上已生存了数亿年,体型变化小,有"活化石"之称,是类中最濒危的类群之一.长江分布有3种鲟:白鲟(Psephurus gladius)、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白鲟已经功能性灭绝,中华鲟的灭绝也难以阻挡,而达氏鲟也处于极危的状态.干流大坝的建设对繁殖行为的影响是最大的原因,虽然酷滥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之前主流专家关于大坝建设对鲟的影响出现了严重误判,大坝建成后实施的救措施也收效甚微,因为白鲟早已不见踪影,中华鲟的野生种群也已经到了绝灭的边缘.近年来流行水库温水下泄使中华鲟产卵推迟并导致其无法产卵的观点,但推迟并不能推论到无法产卵的结论,因此依此所建议的水库联合调度即便能够实施也未必能够奏效.中华鲟体型巨大,生命周期长,生态可塑性小,完成生活史需要跨越近海和长江的巨大空间,对产卵的条件要求苛刻,因此,如它无法自然产卵,灭绝就是迟早的事情.在过去的近40年,虽然人工放流了数百万尾中华鲟,但成效不容乐观,对野生种群的补充微乎其微.因此,对鲟濒危机制(特别是自然繁殖条件的丧失)以及人工放流效果的重新评估以及对救对策的重新调整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42.
松新道建设是恢复金沙江白鹤滩库区类生境替代支流——黑水河连通性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其过效果备受关注。本研究以黑水河松新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网捕法和射频识别遥测技术(RFID)开展松新道过效果监测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黑水河松新坝址下游共监测到19种类,其中12种类可以顺利通过道抵达上游河道;(2)道进出口类多样性受到类洄游动机影响呈现季节性规律,非洄游期(12月)道进出口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洄游期(次年3、5月);(3)松新道主要过对象短须裂腹的进口吸引率为31.50%,通过率可达44.44%。利用张网监测数据发现:当水温超过20℃时,过种类和数量随着水温的升高呈递减趋势;当道内流量超过0.50 m3/s时,过种类和数量随着道内流量的增大而呈递减趋势。为识别影响道过效果的关键因素,选取短须裂腹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多因素(道内流量、水温、昼夜节律、pH、湿重、体长等)的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研究发现:道内流量、水温和昼夜节律是影响短须裂腹上溯效果的关键因素;当水温变化范围为14...  相似文献   
843.
本研究以2015年和2017年我国远洋鱿钓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的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公海生产时采集的茎柔眼睛晶体为研究材料,采用LA-ICPMS测定了眼睛晶体外缘的微量元素,比较微量元素地理区域间差异,分析微量元素浓度与茎柔栖息水温的关系.结果显示,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公海的茎柔眼睛晶体外缘Mg25、Ni60、Cu6...  相似文献   
844.
耳石是类头骨两侧的组织器官,是典型生命矿物文石的载体,发育明显的环带结构。其环带数和韵律层厚度反映龄和体生长速率;其δ^8O值能指示水体温度。利用环带的几何学特征、颜色、常量和微量元素特征与氧同位素和碳同位素组成结合,可有效地鉴别的种群结构,追索的源区、迁移习性、营养水平,记录水体环境的变迁,预测未来水体环境变化趋势,指导渔业生产战略布局。本文首次开发的耳石之文石纳米形貌和热发光参数,可有效地指示相应水体的环境特征,用于进行不同来源区的判别和类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845.
在机器设计过程中,体、尾鳍的外形设计十分重要。为了研究流体阻力更小、推进效率更高的全外形,以金枪、海豚和旗为仿生对象,建立了 3 种不同的机器模型,运用动网格技术定义了边界条件,并用数值方法分析了 3 种模型在流场中的速度、体受力等水动力性能。结果表明:旗模型游动性能最好,相比于金枪与海豚模型,行进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更小,且通过斯特罗哈尔数比较旗模型推进效率更高;另一方面,新月鳍仿生游动速度最高,是八字鳍仿生的 2.2 倍左右,旗新月鳍机器具有更好的游动性能。计算结果对减小机器流体阻力,提高其推进效率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46.
鱼淋巴囊肿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淋巴囊肿病毒是最早发现的类病毒,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淡水、盐水和海水中,可感染140种以上类,危害巨大。本文对该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化学组成和理化特性、基因组及编码多肽、细胞培养特性和该病的致病机理、传播方式、诊断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47.
为了对西北太平洋柔冬春生群生活史早期的生长、死亡、输运和分布等进行研究,将其生长、死亡等早期生物过程进行参数化,利用物理模型(FVCOM-Global)模拟生成北太平洋(10°~60°N,120°E~110°W)三维物理场,采用拉格朗日质点追踪的方法将物理模型和生物模型(基于个体模型)耦合,构建了基于个体的西北太平洋柔冬春生群生活史早期生态模型,并用此模型对1997–2010年冬春生群的输运分布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越靠近最适水温,冬春生群的生长速度越快,当日龄为38 d时,胴长可达到11.76 mm,之后由指数生长逐渐变为线性生长;1997–2010年模拟补充量有年际的波动,在考虑冬春生群亲体量不同的前提下得到的实际补充量最多和最少的年份分别是1999年和2009年;冬春生群在模拟阶段主要位于产卵场内,在25°N以南主要向西部输运,25°N以北逐渐呈向北和向东北方向输运的趋势,尤其在输运后期受强流的影响较大;在垂直方向上,100 m水深以内的仔占比将近一半。本研究能为西北太平洋柔冬春生群的生态动力学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48.
北太平洋柔鱼渔获量与海洋环境关系的遥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9年北太平洋我国鱿钓船的生产统计资料,结合遥感技术获取的海表面水温(SST)、叶绿素a、海流等数据进行分析,对北太平洋柔产量大幅下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SST比往年偏低,使得柔资源补充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北太平洋柔产量大幅下滑;叶绿素a浓度分布波动较大,这一反常现象很可能导致了在传统作业海域渔汛后期,特别是9、10月份无法形成像往年那样正常的大规模渔场;由于海流的波动较大,导致饵料生物分布不稳定,没有大规模的集中分布,以致柔在其索饵、性成熟的洄游过程中受到影响;如水温因子、黑潮的变动和恶劣的天气等不利海况也可能是造成2009年北太平洋柔产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49.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o Ⅰ)序列研究了南海海区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通过PcR扩增与序列测定获得了长度为621bp的基因片段.在35个样品中共发现47处碱基变异,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6%、24.1%、25.0%和19.2%.35条CO Ⅰ序列共定义了25个单倍型,存在4...  相似文献   
850.
类的体色图案作为外部形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动物生存与物种间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金钱Scatophagus argus)体色发育及黑斑的形成过程,首先对成年金钱鳍条中色素细胞进行显微观察,采用Olympus体视解剖镜观察了金钱从胚胎色素形成期到仔后期体表色素细胞的种类与分布特征,并跟踪观察了金钱从稚期到成期主要图案黑斑的形成过程,同时对成年金钱的黑斑和非黑斑皮肤进行透射电镜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构成金钱体色共四种色素细胞,分别为: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虹彩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在胚胎发育阶段最早发生,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次之,而虹彩色素细胞发生最晚,直到仔后期阶段才观察到。金钱体色仔期(0-24 dph)出现了有趣的变化过程:在0 dph(day post hatching)仔体色较浅到1 dph仔体色明显加深,而2-7 dph仔的躯干部体色出现明显的褪黑现象,在8-24 dph阶段金钱体色又出现了明显的复黑现象,并且在24 dph时通体发黑,在30 dph时虹彩色素细胞在皮肤中的大量出现并形成隐约可见的色素条带,直到幼阶段(50 dph)形成清晰的黑色纵带条纹后不断演变成多个黑斑并在成年金钱中稳定沉积的过程。透射电镜结果发现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黑斑形成的关键原因是黑素小体和黑色素细胞大量聚集,虹彩色素细胞在其周围大量聚集并形成明显的包围界限。追踪观察了金钱从胚胎色素发育、前期仔、后期仔、稚、幼和成共六个阶段的色素沉积和体色变化过程,为金钱野生群体的年龄鉴定提供了参考,并为进一步的金钱体色改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