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55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8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4 毫秒
61.
从四川眉山与新津两地患红头病的养殖黄颡体内分离到2株优势菌(CHNYC001与CHNYC002),以腹腔注射与浸泡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养殖黄颡红头病的病原菌。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rDNA序列测定(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766524、FJ766525)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 lla ictaluri)。分离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生长pH为7.0,在含盐量2%以上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洛美沙星等敏感,对乙酰螺旋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和麦迪霉素等不敏感。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养殖黄颡感染爱德华氏菌临床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病变特征,慢性型表现为头顶出血,发红与溃疡的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6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了黄颡血浆、肝脏中儿茶素EGCG含量,并研究了不同水温(10℃和20℃)下EGCG在黄颡体内代谢动力学和肝组织消除特征。结果表明,高温下黄颡腹腔注射EGCG后体内吸收较快,T1/2ka为0.21h,T1/2α为2.07h,T1/2β为22.89h,AUC为5195.41μg·h/ml,Tp为0.95h,Cmax为257.75μg/ml;低温下分别为5.67h、9.53h、207.49h、17283.03μg·h/ml、12.56h和117.16μg/ml。同时在0.5、1、2、4、8、12、24、48、96h各时间点检测了肝脏组织中EGCG浓度,并计算得出高温下EGCG在肝组织中的T1/2β为24.15h,低温下肝组织中T1/2β为64.17h。对不同水温下代谢动力学和肝组织消除规律的研究表明,EGCG在黄颡体内吸收、分布和消除速度与水温关系密切,高温下均较低温下迅速。  相似文献   
63.
采用线粒体D-loop区测序技术,对巢湖、滆湖、洪泽湖、鄱阳湖和太湖5个地理群体的黄颡(Pelteobagrus fulvidraco)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90个位点中变异位点有151个,简约信息位点24个。143个个体共检测到72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51±0.011,核苷酸多样性为指数为0.00614±0.00087。鄱阳湖群体和其它4个湖泊群体的遗传距离相对比较大,滆湖和巢湖的遗传距离最小,总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896(P<0.01)。群体间基因流系数Nm=2.22,表明5个黄颡种群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流动。  相似文献   
64.
海,淡水鱼类能量收支的比较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类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子对这些关系的作用是类生物能量学的主要内容,1967年Warren和Davis提出了类生物能量学的基本方程:C=F+U+SDA4RS+RS+G式中的C,F,U,SDARs,Ra,G分别指援食、排粪、排泄、特殊动力作用、标准代谢、活动代谢和生长。此后,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迅速开展起来,国外学者以各种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它们的能量收支方程,但国内的研究多限于淡水类,海水类仅有李军‘1)对真鲷进行过研究。本文对海、淡水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盐度对类代谢率…  相似文献   
65.
几种重金属对青岛文昌鱼毒性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对1991年8月在青岛崂山沙子口海区底层沙中拖网采集的体长为1.8 ̄2.2cm的青岛文昌,进行不同剂量的Cu^2+、Zn^2+、Cr^6+等重金属的毒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青岛文昌对重金属反应敏感,重金属如超过一定浓度便可起文晶中毒乃至死亡,但微量的重金属则能促进文昌的生长。  相似文献   
66.
日本鬼     
陈世杰 《台湾海峡》2001,20(3):352-355
选用脊尾白虾对日本鬼由亲人工驯化投饵促熟.以扇贝卵子和轮虫作为育苗开口饵料,以卤虫幼体和蒙古裸腹氵蚤经营养强化作为育苗饵料,并对投饵技术进行调整改进.  相似文献   
67.
鱼生长激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登  双宝  陈荣忠  杨丰 《台湾海峡》2001,20(Z1):85-90
生长激素是类脑垂体中分泌的促进生长的单一亚基的蛋白激素.它参与的生长代谢,能够加速蛋白质合成和脂类降解等生理功能.生长激素能够大大地加快类的生长,在类的水产养殖领域有重大的应用价值,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阶段生长激素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转生长激素基因的育种和生长激素的基因工程表达两个方面,且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68.
利用电子显微探针元素分析技术(EPMA)对黄海南部野生银鲳和鮸的耳石进行了锶和钙沉积特征的初步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类耳石的Sr/Ca之间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银鲳耳石Sr/Ca比,在耳石核心及相邻处为低值区(5.86±0.92);3段Sr/Ca高值区分别为近核心部(7.88±1.28)、第1龄处(9.44±1.82)及耳石边缘(7.91±1.38);揭示银鲳孵化和早期发育应需要盐度适中的生境,当龄在后期的生长中需洄游经过两段高盐生境(其中之一在第1龄时)。鮸耳石Sr/Ca比波动表现为耳石核心处(7.72±0.97)高于其余部分,反映了鮸孵化及初期发育阶段可能生活在高盐度生境,而当龄随后阶段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则会洄游至盐度有所降低的生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69.
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群体栖息地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余为  陈新军 《海洋学报》2018,40(3):86-94
(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短生命周期种,其适宜栖息地范围受海洋水温条件的显著影响。本文根据2006-2015年7-11月中国鱿钓技术组提供的西北太平洋柔冬生群体的捕捞数据以及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捕捞努力量与SST的频率分布关系,估算柔各月适宜温度范围(PFSST),对1985-2015年柔PFSST进行估算,同时分析柔PFSST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并评估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柔栖息地的影响。研究表明,2006-2015年柔各月适宜的SST具有明显变化,7-11月对应适宜的SST范围分别为16~19℃、17~21℃、15~19℃、14~16℃和12~13℃。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大小随PFSST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两者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了柔渔场范围内适宜温度面积增加,对应柔资源丰度上升。1985-2015年柔PFSST呈现显著的月间和年际变化,7-11月PFSST具有先增加后递减的变化规律,且7-9月PFSST年际波动相似,10和11月PFSST年际变化相似。同时,柔PFSST与渔场内SST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柔渔场内PFSST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调控,其面积随气候事件的强度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弱拉尼娜事件和正常气候条件下,柔渔场范围内水温最高,适宜栖息面积显著增长;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拉尼娜条件下,柔渔场内平均水温较高,但适宜栖息面积较前两者显著减小;弱强度、中等强度和超高强度厄尔尼诺条件下,柔渔场内水温均较低,但弱强度和超高强度厄尔尼诺条件下柔适宜栖息面积均大于中等强度厄尔尼诺条件。  相似文献   
70.
厦门文昌鱼人工繁育批量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仁杰  方琦 《台湾海峡》2007,26(1):121-128
2005年5月21日至7月6日从厦门市翔安区欧厝附近海域采集文昌亲体6批共计550余尾,移入室内进行强化培育.7月16日和17日夜间,培育的亲体自然排放精卵并受精,共获得受精卵125万粒.受精卵孵化获得浮游幼体115万尾,孵化率达92.0%.孵化的幼体经25d较高密度人工培育,获得99.2万尾体长0.31~0.72cm的文昌苗及未成苗浮游幼体;分苗疏养后,又经28d继续培育,存活的幼体几乎全部潜入沙层中,最终获得体长0.55~1.30cm的厦门文昌潜沙苗23.2万尾,其53d育苗成活率达20.7%.这是国内外首次人工培育获得成批量的文昌增养殖苗种.进而于2005年11月6日向厦门文昌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国内外首次的文昌资源人工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