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陈多 《地理教学》2010,(10):29-31
一、救灾项目概况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深切割的四川省龙门山高山峡谷区发生Ms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北川-映秀断裂是划分高、低龙门山现代地貌的边界,地形高差极大。在高震级地震导致的强烈地面振动和地表破裂错动的共同作用下,  相似文献   
242.
以乌鲁木齐河源区3个植被垂直分布带的22种主要冰缘植物花期叶片为实验材料,分析了叶片的粗脂肪、可溶性糖和类黄酮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植被带有些植物之间的这3种生理抗性物质含量接近,有些植物的含量却存在显著差异,与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和采取的生态对策有关.从样品平均含量值的统计分析看,高山流石堆植被的粗脂肪、可溶性糖和类黄酮含量高于垫状和高山草甸植被的含量,3个分布带植物的可溶性糖平均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类黄酮平均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多数高山冰缘植物积累高含量的粗脂肪、可溶性糖和类黄酮,提高了植物的抗冻和抗紫外线辐射的能力,是植物适应冰缘环境的物质基础,这些生理抗性物质在含量上的差异说明可溶性糖是增加冰缘植物抗冻性的关键物质.  相似文献   
243.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受多云、多雨、多雾的影响,难以通过卫星影像进行植被分类的研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选取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典型区域王朗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使用多旋翼无人机获取研究区域北部高分辨率RGB影像,结合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植被分类;为进一步挖掘卷积神经网络在无人机遥感影像上的潜力,选择语义分割方法 (U-Net)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分辨率的无人机影像和不同尺寸下的样本集构建植被分类模型,建立森林指纹库。结果表明:(1)结合无人机可见光影像和CNN模型进行分类能够获得高精度分类结果。在空间分辨率为5 cm,尺寸为256×256像素的情况下达到最优,总体精度为93.21%,Kappa系数为0.90;(2)选择合适的尺寸大小能够提高模型的分类精度。在5 cm的空间分辨率下,尺寸为128×128像素的模型总体精度为82.30%,Kappa系数为0.76;尺寸为256×256像素的模型总体精度为93.21%,Kappa系数为0.90;(3)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升高对模型精度的提升是有限的。当空间分辨率从10 cm升到5 cm时,模型的总体精度提高了0.02,Kappa系数提...  相似文献   
244.
云南松林的林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周跃  李宏伟 《山地学报》1999,17(4):324-328
研究发现滇西北高山峡谷区云南松也具有通过林冠截流减少有效雨量和降低雨滴对地表的滴溅能量,减少降雨对土壤的侵蚀程度,产生较大的直径的叶工引起的林冠滴溅效应,云南松林冠在整个雨季截留率平均达36.29%,使林下有效降雨仅为降雨量的63.71%,松林在整个雨季的林下溅蚀累积总量为4.94kg/m^2,裸地为6.12kg/m^2,表明松林减少19.28%,的溅蚀全量,但林地在雨季中后期的各阶段溅蚀全量却高  相似文献   
245.
林三益  缪韧 《山地学报》1999,17(3):240-243
对西南地区的山区、冰种-森林混合带和喀斯特等3种地貌类型的河流,从径流形成机理的角度对洪水过程与水量及其变化等特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46.
247.
发育深度、充填物、展布方向等岩溶发育特征是在高山峡谷地区进行桥址区地球物理勘察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受风化物、岩层、地下水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很难得到满意的地球物理勘察信息.某悬索桥建于岩溶发育的高山峡谷地区,为了提高勘察效率,采用浅层地震、音频大地电磁、对称四极测深3种地球物理勘察方法,勘察精度依次提高,勘察内容相互印...  相似文献   
248.
Partial rDNA sequences of Prorocentrum minimum and Takayama pulchella were amplified,cloned and sequenced,and these sequence data were deposited in the GenBank.Eight oligonucleotide probes(DNA probes)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sequence analysis.The probes were employed to detect and identify P.minimum and T. pulchella in unialgal and mixed algal samples with a f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method using flow cytometry.Epifluorescence micrographs showed that these specific probes labeled with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entered the algal cells and bound to target sequences,and the fluorescence signal resulting from whole-cell hybridization varied from probe to probe.These DNA probes and the hybridization protocol we developed were specific and effective for P.minimum and T. pulchella,without any specific binding to other algal species.The hyrbridization efficiency of difierent probes specific to P.minimum was in the order:PMl8S02>PM28S02>PM28S01>PM18S01,and that of the probes specific to T. pulchella was TP18S02>TP28S01>TP28S02>TP18S01.The djfferent hybrid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DNA probes could also be shown in the fuorescent signals between the labeled and unlabeled cells demonstrated using flow cytometry.The DNA probes PM18S02,PM28S02,TPl8S02 and TP28S01,and the protocol,were also useful for the detection of algae in natural samples.  相似文献   
249.
日前,庆元县以东部高山地区13个乡镇受“桑美”超强台风影响地质灾害户为重点,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搬迁安置政策,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把在地质灾害隐患区有固定房产的农户作为搬迁安置的主要对象,在县城同济新村和同德新村两安置小区为更多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农户安置住所,使他们脱险脱贫,并在县城安居乐业。庆元县在地质灾害搬迁安置中切实与“一户一宅”制、宅基地整理、下山脱贫和节约集约用地等政策相挂钩,  相似文献   
250.
长白山高山苔原是我国唯一典型的极在自然景观类型。论述了1959年发现高山苔原的背景和依据。对高山苔原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物理,生物,化学特性和过程以及与国外若干苔原比较研究的进展,作了回顾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