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1篇
  免费   472篇
  国内免费   408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1062篇
地球物理   848篇
地质学   355篇
海洋学   149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3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得到的最新地震资料统计,2008年9月全球共发生M≥5.0地震120次。M5~5.9中强震110次;M6.0~7.9强震10次;无8级以上巨大地震。在110次中强地震中,M5~5.5地震88次,  相似文献   
942.
一次罕见的平流辐射雾过程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大气成分对雾的影响,2006年12月份在南京市郊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试验.12月24~27日,南京出现了持续4d的浓雾过程.揭示了这次浓雾过程一些罕见的特征:持续时间长,浓度大,雾顶高,雾水酸,爆发性增强.对这些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成因的探讨.结果表明,这次雾是在夜晚辐射条件下形成,而后在暖湿平流作用下维持、发展,是一次平流辐射雾过程.  相似文献   
943.
近35 年青藏高原雨量和雨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格桑  唐小萍  路红亚 《地理学报》2008,63(9):924-930
利用青藏高原1971-2005 年49 个气象台站逐日雨量和雨日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年、 季雨量和雨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近35 年西藏大部分地区年雨量、雨日呈现显著增加趋 势, 而青海省大部分地区雨量、雨日却呈减少趋势。夏半年, 高原上雨日减少, 雨量增加, 说明降水越来越集中, 降水强度在增加。冬半年, 高原上雨日、雨量均在增加。高原夏半年小雨(0.1~4.9 mm) 雨日减少, 雨量增加; 小雨(5.0~9.9 mm) 和中雨的雨日和雨量均呈增加趋 势, 大雨以上的雨日和雨量均减少。冬半年, 青藏高原小雪、中雪、大雪不同量级日数和雪 日的平均雪量均呈增加趋势; 暴雪日和雪量变化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944.
分析1998年8月27日宜昌一场暴雨过程雷达回波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宜昌市西北与西南山区所生成的小块状回波群,在向测站(宜昌站)移动中发展为两条中尺度雨带,两雨带合并后的回波再发展为中尺度雨团,合并区域为强降水区,雨团有入流雨带补充水汽,在5 ̄6km的CAPPI回波图上可清楚看到入流回波带,入流雨带与雨团的辐合区是另一强降水区。  相似文献   
945.
研究青藏高原冬季强降雪的气候特征对高原冬季降水预测及雪灾防御有重要意义。基于1961-2021年冬季(11月至次年2月)青藏高原9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雪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性分析、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揭示青藏高原前、后冬强降雪时空分布特征,对比分析前、后冬强降雪量和强降雪日数差异性,探讨不同海盆海表温度、北极涛动与前、后冬强降雪量和强降雪日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1 a来,青藏高原前冬初期最易出现较大量级降雪过程,而后冬降雪过程多且持续时间长;前冬高原强降雪量、强降雪日数总体呈“少—多—少—多”变化特征,后冬强降雪量和强降雪日数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前冬强降雪量和强降雪日数的贡献率明显大于后冬;前、后冬高原中东部主体为强降雪高值区,前冬东北侧强降雪量也较大。热带印度洋、北大西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是影响青藏高原冬季强降雪的重要因子,前冬强降雪量与热带中东太平洋、热带印度洋西部海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后冬强降雪量与热带印度洋、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海表温度的正相关最显著;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洋偶极子与前冬强降雪量由弱正相关转为显著正相关并维持至今,北极涛动异常对后冬强...  相似文献   
946.
新疆形变固体潮观测与中强地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新疆几个形变台潮汐因子的时间分布及震兆异常特征,认为震兆异常的统计关系为:异常范围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5级地震前可能在100km范围出现异常,5.5级左右的地震可能达250km.而8级地震的异常范围则达到1000km以上;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比关系,5级地震异常持续1~5个月,6级地震3~7个月;异常幅度与观测仪器的精度及环境干扰关系密切;部分台的γm2值受格值影响较大,在异常判定前必须做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947.
应用基本气象资料,对2010年4月24—25日阿拉善盟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气旋后部有强冷暖空气交汇,造成水平温度梯度增大,从而加大了垂直切变偏差风。同时,强变压梯度和强斜压性形成了变压风,引起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引发地面大风,产生强沙尘暴。高空急流的活动会促使下沉运动,有利于地面气旋加强,造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非常有利于对流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48.
于晨  卢军  解滔  刘长生 《中国地震》2023,39(2):314-324
2017—2019年松原地区连续发生4次5级左右地震,在此期间距松原地区约220km的绥化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记录到了一定的异常变化。为分析震前异常与地震的关系,首先以三层水平层状模型计算了测区介质的影响系数分布,发现绥化地电阻率“夏高冬低”的反年变形态与测区的Q型电性结构有关;之后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以2018年松原MS5.7地震的震源机制为例,计算了松原地区介质的变形特征,发现绥化台位于震前挤压变形增强区域,绥化地电阻率2个测道出现的下降回返变化与应力累积释放的变化形式一致;最后根据GPS数据推测,绥化台以西的地电阻率数据无显著异常,可能与东北地区的主压应变率自东向西逐渐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949.
基于1990年1月至2021年12月晋北地区中小地震的P波初动极性数据,采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反演晋北地区的综合断层面解。结果显示,震源机制解节面为EW和NE向,与晋北地区主要构造线一致;震源错动类型以正断型为主;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仰角较大,主张应力方向为NW-SE,仰角近水平,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吻合。综合断层面解中,P轴方位与区域优势方位一致时,晋北地区可能孕育中强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0.
阻抗差异较大的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呈现为强振幅同相轴,会掩盖附近储层有效信息,需要做去除强屏蔽的目标处理。针对常规匹配追踪方法在构造复杂地区匹配精度和空间连续性不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权值的多道匹配追踪去强屏蔽方法。首先利用层位构造信息对强反射层进行局部拉平处理,减弱地层空间构造对提取强反射层的影响,然后引入相邻地震道与中心道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多道平均的权值,以提高匹配结果的稳定性和横向连续性。同时使用解释得到的层位时间作为子波初始时间,有效提高运算效率。模型试算和实际地震资料应用分析表明,改进方法能有效剥离强反射并突出有效储层信息,剥离后的井震吻合度得到明显提升,相较于常规匹配追踪算法匹配精度更高,同时具有更好的空间连续性与强反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