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6篇
  免费   301篇
  国内免费   492篇
测绘学   282篇
大气科学   698篇
地球物理   108篇
地质学   620篇
海洋学   223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18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2年   2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污染物浓度及AQI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夜间常州持续11 d的强浓雾和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霾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污染重。(2)中纬度地区高层持续纬向环流控制、中低层暖脊稳定存在,地面持续受均压场或弱倒槽顶部、弱冷锋前部影响,是这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重要天气条件。(3)边界层内弱辐散、负涡度及弱的下沉气流是此次雾-霾天气得以长时间维持、发展的动力因子。近地层长时间水汽饱和且维持小风速利于雾-霾的长时间维持。(4)近地面高强度的贴地逆温长时间维持和持续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是此次雾-霾形成、发展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热力条件。雾比霾的平均混合层高度明显偏低且霾等级越高混合层高度越低,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先于能见度变化,对雾-霾临近预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5)弱冷空气渗透、风速适当增加、混合层高度的先期快速下降、负净辐射曝辐量绝对值的明显增大是雾爆发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2.
2017年5月7日广州特大暴雨模拟中的背景场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国强  赵晨阳 《气象》2019,45(12):1642-1650
2017年5月7日广州发生了特大暴雨,为研究不同背景场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影响,模式背景场分别采用美国NCEP的GFS资料和中国的T639资料,利用GRAPES_Meso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影响分析;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背景场对这次暴雨过程具有显著影响,用T639资料(T639_run)作为模式背景场大致模拟出了这次暴雨过程,而采用NCEP GFS数据(GFS_run)模拟的降水明显偏北。其原因是,采用T639资料做背景场时,华南暴雨区域存在深厚的水汽输送,同时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可以产生极端强降水;而采用GFS资料进行数值模拟时,实际暴雨区上空的上升气流较弱,水汽输送也较弱,使强降水落区偏北。GRAPES_Meso模式模拟的华南地区的云顶高度整体偏高,云顶温度整体偏低,相对来说,采用T639_run的模拟结果优于GFSrun的结果,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云降水方案中的水物质和云量计算方案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3.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38个站点L波段探空观测、2016年7月加密探空观测和ERA-Interim边界层高度资料,对比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观测资料表明,在中国西北地区,08:00(北京时,下同)冬季边界层高度最高; 20:00春季边界层高度最高,边界层高度从西部到东部有显著降低的趋势。ERA-Interim资料基本能表现出边界层高度的区域分布,但相对于探空观测得到的边界层高度,除夏季20:00外,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边界层高度均偏低。全年平均而言,08:00(20:00)偏低160 m(170 m),其中在08:00(20:00),冬季(春季)偏低最显著。08:00边界层高度与低层稳定度、近地层温度和风速相关更加显著; 20:00边界层高度与低层稳定度和相对湿度相关更加显著。2016年7月加密观测资料对比表明,ERA-Interim资料的对流(中性)边界层高度显著偏高;低层稳定度、相对湿度偏小,风速偏大可能是造成边界层高度偏高的原因; ERA-Interim资料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偏低,与低层稳定度和近地层温度偏低相关,但其影响因素相对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64.
夏云东 《地下水》2022,(2):279-280
夹岩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农田灌溉为主要任务、兼顾发电并为区域扶贫开发及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的综合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I等大(1)型工程。工程所处位置地处云贵高原、纵横沟壑,地形、地质复杂,工程灌区骨干输水干渠水打桥隧洞长20余公里,最大埋深432 m,隧洞所处地质岩溶发育,部分洞段受不良地质影响渗漏水严重,结合工程实际采取高压堵水灌浆技术,有效解决了渗漏水问题,保障工程建设安全和进度。  相似文献   
65.
水工隧洞是水利枢纽的核心组成,担负着输水、发电、灌溉等重要任务。由于内部水流运行期呈现高流速、脉动性特点,往往造成表层混凝土开裂、剥蚀、渗漏等病害,若不及时监测维护,会严重影响隧洞正常的输水能力,并恶化后端机组工作状况。为了系统说明无人潜航器在引水隧洞质量检查中的应用,文章以锦屏二级水电站4#引水隧洞为例,从技术思路、检查方法、成果分析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无人潜航器检测的关键技术和病害识别方法,同时为工程后期隐患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6.
景孟旗  马国梁 《地下水》2022,(5):280-281+311
隧洞跨越溶洞常用的处理方式为对溶洞进行回填,但对于地下暗河上方溶洞,回填会阻断过水通道。本文介绍一种采用圆形断面简支跨越溶洞的设计方案,对于跨越较大溶洞的隧洞可避免大规模回填,对于跨越地下河流的隧洞则可避免回填阻碍地下水流流通。本方案中的结构兼有常规渡槽和隧洞的特点,既承受较大横向荷载,又承受较大的纵向荷载,垂直洞轴线方向和洞轴线方向分别进行设计计算,垂直于洞轴线的隧洞断面按普通隧洞进行结构计算,沿洞轴线方向的隧洞断面按环形截面受弯构件进行设计计算,设计结果可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7.
青藏高原古高度重建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及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地质时期青藏高原古高度定量化恢复对于理解高原隆升历史、隆升机制及其环境效应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反演高原古高度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方法包括气泡法、古植物学、稳定同位素和陆地宇宙核素方法等,这些研究为恢复古高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综述并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同时讨论了应用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希望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在高原古高度恢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8.
基于近景摄影测量原理,利用掘进隧洞掌子面上裂隙信息,提出了确定裂隙面产状的方法,并通过将被裂隙所切穿的顶拱曲面沿某一方向拉伸的”曲化平”方法,将弧形线转化成直线,然后应用矢量叉乘确定裂隙面产状,实现了对切穿顶拱的裂隙面产状的计算。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9.
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省核工业二六九大队)四川平武仙女堡电站隧洞项目部共有8名管理人员71名现场施工人员。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时,该项目部正在四川平武县仙女堡电站C4标施工,项目部在做好自救的同时积极参加当地的抗震救灾,成为地震后平武县当地第一个拥有铲车、装载机等专业重型机械和地质技术人员、爆破技术人员并立即投入抗震救灾的队伍。  相似文献   
70.
对搭载在我国第21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中,太空飞行27d的雌性蒙古裸腹潘,与地面对照组进行生化组成比较,经常规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搭载诱变组维生素C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于地面对照组,其中碳水化合物低于2.5倍多、蛋白质含量略高于地面组;2.脂肪酸组成未发生变化,但脂肪酸的含量有存在不同差异,搭栽诱变组所含的海水鱼类必需脂肪酸EPA含量高于地面组1.2%;DHA含量也略高于地面组.可见.经太空诱变的裸腹潘含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较全面,涵盖仔、稚、幼鱼各个期间所需的必须脂肪酸,这表明太空搭载技术应用于水产生物的诱变育种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