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大气科学 | 33篇 |
地球物理 | 5篇 |
地质学 | 134篇 |
海洋学 | 1篇 |
综合类 | 12篇 |
自然地理 | 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194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123.
124.
陕北干旱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黄土高原属于生态脆弱区,是国家生态修复重点项目区。本文以陕北榆林市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用网格法构建基于景观格局的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榆林市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并采用地理探测器、R和Origin软件等工具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与生态风险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该地区生态风险整体趋于下降,低生态风险区面积增加、高生态风险区面积逐渐较少且向西北方向偏移;中风险区域面积逐年增加,该区域仍存在较强潜在生态风险;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林地、草地面积变化,以及自然胁迫是驱动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5.
边区合作创建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当时的陕北和陕甘宁边苏区有4个合作社。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中华苏维埃中央国民经济部等有关部门大力倡导发展合作社运动,两年内使合作社发展到150多个,后来又增至690多个。各期合作社名目繁多,主要有消费、生产、运输、信用和综合性的几类。 相似文献
126.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分布、利用现状、利用量的动态变化以及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表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的开发是有限度的;从其供水结构和利用结构来看,工业用水的比例较低;从地下水用水的空间分布来看,与能源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开发利用的空间分布一致。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大量消耗地下水,还会对地下水系统产生破坏作用,同时还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随着基地建设进程的推进,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强,必须要通过调整用水结构、节水、开源、保护和治污等措施的综合实施,达到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的目的,才能实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7.
加强我国富油煤合理开发对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油气自主保障能力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典型矿区富油煤赋存特征,基于煤炭勘查资料和样品测试结果,对比了可采煤层焦油产率变化特征,分析富油煤时空分布规律,探讨富油煤赋存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可采煤层焦油产率均值呈北高南低趋势,古城矿区为9.22%~11.6%,府谷矿区为8.49%~11.02%,吴堡矿区为5.15%~6.89%;古城–府谷矿区主要发育富油煤,古城矿区富油煤分布以环带状为主,府谷矿区含油煤呈分散状发育于富油煤之间,吴堡矿区以含油煤为主、富油煤少量分布、高油煤不发育;府谷矿区7煤属富油–高油煤,其高油煤分布面积占比高达23%,且3、4、8煤中富油–高油煤分布面积占比均超过94%;随煤化程度升高,富油煤发育频率降低,中低阶煤分布区最有利于富油煤的赋存;煤焦油产率与活性组分、氢含量、灰成分中钙、镁、硫氧化物含量及镜惰比(V/I)、H/C原子比、挥发分产率呈正相关,与惰质组、石英、黏土矿物含量和灰分产率呈负相关;沉积环境的闭塞、还原和碱性程度越高,越利于富油煤生成和赋存。煤化程度、成煤物质、沉积环境和无机沉积作用共同影响着富油煤赋存特征。古城–府谷矿区富油煤资源潜力巨大,建议加强富油煤保护性开采和高效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8.
129.
130.
生态建设对陕北植被变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趋势分析法及相关系数检验法,分析了陕北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植被NDVI变化趋势,检验了NDVI变化与降雨量、温度以及造林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陕北大部分地区植被明显转好(通过α=0.05检验),尤其是丘陵沟壑农耕区植被改善最为显著,12 a间NDVI净增0.123 3,提高24.90%,南部森林植被区,NDVI净增最低,只有0.045 0,增加率5.56%。NDVI变化格局与生态退耕格局在空间上呈现高度吻合的特征。NDVI变化与降雨量和温度没有显著的回归关系(R20.15),但与造林率(造林面积占县土地面积的比)回归关系显著(R2=0.560 8),说明降雨量、温度变化对陕北NDVI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而以退耕和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才是导致NDVI变化的主导因素。结论认为过去12 a的生态建设明显促进了陕北植被的恢复,改善了区域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