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1篇 |
免费 | 253篇 |
国内免费 | 2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5篇 |
大气科学 | 25篇 |
地球物理 | 90篇 |
地质学 | 946篇 |
海洋学 | 538篇 |
综合类 | 76篇 |
自然地理 | 4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79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88篇 |
2018年 | 59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95篇 |
2015年 | 91篇 |
2014年 | 114篇 |
2013年 | 82篇 |
2012年 | 106篇 |
2011年 | 87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101篇 |
2008年 | 95篇 |
2007年 | 86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74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沙坡头铁路防护体系内风沙沉积的粒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铁路防护体系内,由于下垫面性质发生变化,流沙区至人工植被带地表沉积物中表层土壤的黏粒和粉沙含量显著增大,平均粒径减小,颗粒分选性显著变差。防护体系内表层沉积物中的粉沙含量与地表相对高程反相关,黏粒含量与地形起伏没有直接关系,颗粒平均粒径、分选性与地表相对高程正相关。在土层垂直方向上,表层0~5cm内土壤粉沙含量较高,颗粒分选性差;5cm以下深度内土壤粉沙含量减少,颗粒分选性变好。在防护体系内沙丘地貌的不同部位,沙尘沉积速率不同。据此估算表明防护体系内固定沙丘迎风坡顶部沉积速率为0.147 cm/a左右;背风坡和丘间地平均堆积速率大于0.588cm/a。 相似文献
113.
青藏高原东部和湄公河盆地晚第四纪风化剥蚀与东亚季风演化在南海中的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南海西南部湄公河口MD01—2393孔和MD97—2150孔的高分辨率粘土矿物和粒度分析,及铷、锶、钕同位素分析,揭示出青藏高原东部和湄公河盆地晚第四纪190ka以来的风化剥蚀和东亚季风演化历史。铷、锶、钕同位素研究证实这两个孔的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湄公河流域的直接输入。蒙脱石/(伊利石 绿泥石)值和蒙脱石/高岭石值指示了化学风化历史,而陆源碎屑颗粒的粒径比值2.5~6.5μm/15~55μm则指示了湄公河沉积物的供给能力。相对高的比值发生在间冰期,表明强盛的夏季风降雨和减弱的冬季风环流;相对低的比值对应于冰期,表明强盛的冬季风和减弱的夏季风,揭示出东亚季风气候驱动的风化剥蚀演化历史。东亚季风演化的强弱与北半球夏季日射量基本呈线性关系,表明东亚季风演化的天文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4.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粒度组分变化的古环境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各组分平均粒径和粒度含量随孔深的变化显示了65.6~10.5μm组分在B2孔含量较高(21%~30%),变化最明显,是该孔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度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其变化恢复的近2k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65.6~10.5μm粒度组分可以作为东亚冬季风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115.
福建海坛岛青峰老红砂旋回沉积的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海坛岛青峰老红砂剖面以棕红色砂层和黄橙色砂层的交替旋回变化为显著特征。通过野外考察、采样和测定分析,对青峰老红砂剖面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青峰剖面棕红色砂层以细砂为主,黄橙色砂层以中砂为主,细砂-中砂在剖面上呈现明显的交替旋回变化;(2)棕红色砂层和黄橙色砂层的粒度频率曲线均以单峰加一细尾为主,含有一定量的粉砂、黏土;概率累积曲线以滚-跳-悬三段式为主,但两种砂层在组分含量、斜率等方面存在差异;(3)粒度参数呈现明显的波动旋回变化,可能指示沉积时期区域风力、搬运动力、化学风化强度方面发生了周期性变化,即棕红色砂层显示了暖湿气候条件下的红壤化过程,黄橙色砂层则显示凉干气候条件下的黄壤化过程。因此,青峰老红砂旋回沉积表明第四纪晚期以来,福建东部沿海的古气候古土壤可能经历了南亚热带(赤红壤)和暖温带(黄壤)的交替变迁。 相似文献
116.
930505特大沙尘暴沙尘在甘肃沉降状况研究 总被引:9,自引:16,他引:9
对发生在河西走廊东部的 930 5 0 5特大沙尘暴在甘肃省境内的降尘分布、降尘状况、降尘量等进行了研究。并对此次沙尘暴造成的大气环境的污染范围和有关报道的特强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作了比较。前者的影响范围为 35 .5× 10 4 km2 ,后者为 7.0× 10 4 km2 。此次特大沙尘暴在甘肃 80 .7%的总土地面积上共尘降沙尘暴降尘 12 45 .3× 10 4 t·月 -1。源地周围大量的工业矿粉等有害物质在此次特大沙尘暴中也被输送出 相似文献
117.
118.
互联网用户参与的地图制图容易出现视觉冲突、压盖、拥挤等地图表达问题,需要引入地图自动综合协助解决。网络地图中由于原图比例尺和综合后比例尺均难以准确量化,常规地图自动综合基于“原图比例尺-综合后比例尺”判断是否需要综合的方法已不再适用。矢量数据在可视化后会产生视觉粘连,视觉粘连越明显,地图表达效果越差,综合的需求也越强烈。基于此规律,本文提出对视觉粘连进行定量描述并据此判断是否需要综合。首先,从人类视觉感受出发,结合栅格化思想设计了矢量曲线视觉粘连的量化指标——视觉清晰度。然后,基于“金字塔式”的尺度空间计算曲线在多个比例尺表达的清晰度,并拟合了清晰度的变化函数。最后,将该函数应用于众源地理数据的网络地图综合决策。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准确判断每条矢量曲线是否需要综合,能有效解决地理数据尺度异质性带来的可视化难题。同时,清晰度变化函数将曲线的尺度描述由静态数值扩展到连续函数,有望更好地支持多尺度空间数据处理及网络地图综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9.
库布齐沙漠南缘抛物线形沙丘表面粒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库布齐沙漠南缘抛物线形沙丘特征断面上下层(0~5cm、5~10cm)沉积物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沙丘粒径与分选参数及其分布随沙丘形态、发育程度和植被生长状况发生变化。抛物线形沙丘丘体迎风坡下凹背风坡上凸,丘顶始终处于侵蚀亚环境。在顺风向断面,平均粒径从迎风坡脚到丘顶变粗,从丘顶到背风坡脚又变细,且这种变化在高大沙丘上更为明显;分选性在迎风坡为中等和较好,丘顶较差,顺风向到背风坡脚逐渐由中等变为较好;粒径频率曲线在丘顶双峰正偏,除迎风坡脚单峰正偏外,其余部位均单峰近对称。在垂直于风向的两翼断面,平均粒径在成熟沙丘由翼顶向两侧坡脚趋于变细,而在欠成熟沙丘无明显的变化趋势。翼间平地沉积物受植被等影响, 相似文献
120.
矿山环境中苔藓植物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大冶铜绿山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系统的野外采样并结合室内分析,将研究区分为3个区域:靠近污染源的铜绿山矿区附近、受矿区影响明显的大冶市区以及相对清洁的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校园,研究了苔藓中和降尘中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分布特征和来源,进而进行了对应性分析,最后将研究区域与国内外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铜、铁等元素的污染受矿源的影响较大,而铅、锌的污染则与交通等人类活动有较大关系;②苔藓植物对Cu和Zn有较强的吸附能力;③与其他地区相比,铜污染是大冶市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首要污染特征;④苔藓植物可以较好地指示大气中的污染物来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