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7篇 |
免费 | 447篇 |
国内免费 | 8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0篇 |
大气科学 | 425篇 |
地球物理 | 195篇 |
地质学 | 1679篇 |
海洋学 | 31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88篇 |
自然地理 | 1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65篇 |
2022年 | 120篇 |
2021年 | 106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87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29篇 |
2013年 | 101篇 |
2012年 | 118篇 |
2011年 | 118篇 |
2010年 | 113篇 |
2009年 | 114篇 |
2008年 | 104篇 |
2007年 | 105篇 |
2006年 | 115篇 |
2005年 | 98篇 |
2004年 | 92篇 |
2003年 | 88篇 |
2002年 | 115篇 |
2001年 | 96篇 |
2000年 | 76篇 |
1999年 | 71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71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基于WRF驱动的CLM模型对青藏高原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NCAR-CLM是目前国际上发展较为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型.鉴于大多数研究利用气象站点的数据驱动CLM模型, 尝试将WRF气候模型的模拟结果作为驱动CLM的面上强迫场数据来对青藏高原陆面能量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对WRF气候模型模拟的输出结果与青藏高原气象站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表明, WRF模拟输出的气温和向下短波辐射数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大于0.92(p >0.05), 气压和比湿的R2在0.80以上(p >0.05), 降雨和风速的模拟性能不稳定, 但WRF模拟输出的强迫场也可以作为CLM模型的驱动数据. CLM模拟的地表温度、 感热和潜热通量与青藏高原气象站观测的地表温度以及涡度通量数据验证分析表明, 虽然CLM对地表温度的模拟在合理范围内, 但模拟与观测值还是有较大偏差, 潜热和感热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68(p >0.05), 表明CLM的模拟结果在单点上是可靠的.据此, 在此模拟结果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的陆面能量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2.
扬子陆块西缘古元古代基性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扬子陆块西缘康滇南北向构造带内发育大量古元古代基性岩脉(墙),它们对于认识扬子陆块早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四川会理地区侵入到元古界通安组内的辉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94Ma±16Ma(MSWD=0.9),代表了该辉长岩的形成和侵位时代,这一结果指示会理地区通安组应为古元古代地层。辉长岩全岩地球化学具有类似于N-MORB的特征。辉长岩锆石初始(176Hf/177Hf)i值为0.281881~0.281982,对应的εHf(t)为6.2~9.8,单阶段亏损地幔Hf模式年龄tDM1为1738~1883Ma,平均值为1803Ma。这些数据表明古元古代辉长岩来源于亏损地幔,指示古元古代晚期扬子西缘之下存在亏损地幔。结合扬子西缘大量古老的碎屑锆石,推测扬子陆块西缘存在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与扬子陆块西缘古元古代晚期基性侵入岩形成有关的幔源岩浆事件明显晚于扬子陆块古元古代碰撞造山及造山后的伸展作用,记录了扬子陆块古元古代晚期一次伸展过程,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裂解作用在扬子陆块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3.
陕西富平上奥陶统赵老峪组发育了一套与深水碳酸盐岩伴生的硅质岩沉积,其地化特征对揭示硅质来源及构造背景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区地层野外剖面实测、硅质岩岩石地化分析基础上,研究了该区硅质岩硅质来源及构造环境.赵老峪组岩性以深灰色薄板状灰岩为主,夹层状放射虫硅质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含斑块灰岩和火山凝灰岩,其中硅质岩呈隐晶质-微晶质,含放射虫化石.样品Al/(Al+Fe+Mn)均值0.68,MnO/TiO2均值0.18,ΣREE均值46.41,δCe均值0.95,δEu均值1.13,LaN/YbN均值1.15,LaN/CeN均值1.08,显示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硅质来源主要为陆源来源.结果表明赵老峪组硅质岩发育于奥陶纪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于华北地块南缘与北秦岭之间的二郎坪弧后前陆盆地北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14.
塔里木北部周缘前陆盆地早二叠世快速迁移与沉积相突变:俯冲板片拆沉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里木北部周缘前陆盆地发育于泥盆纪末至早三叠世期间,完整地记录了南天山造山带的发育过程。该盆地在早二叠世由复理石盆地转化为磨拉石盆地,同时发生快速南移。同期幔源物质加入,有山根地壳熔融的岩浆活动、南天山造山带的整体隆升、热液成矿作用集中发育和变形、变质作用的激化使俯冲岩片的拆沉成为盆地转化与迁移的最佳机制。相同的转化过程及深部机制在其他造山带中也明显存在,表明俯冲岩片拆沉是造山作用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5.
探索热液矿床成矿作用的方向性,是勘查矿床和寻找盲矿体时,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矿界便面临寻找隐伏矿、半隐伏矿的挑战,就需要开展"区域成矿作用方向性的理论找矿",以已知预测未知. 相似文献
116.
选取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陆态网)提供的155个测站2014~2018年对流层延迟产品,基于BP-Adaboost算法将多个弱神经网络预测器集成为强预测器,建立新的无气象参数对流层延迟计算模型。利用陆态网2019年参与建模的141个建模测站、未参与建模的62个测站的对流层延迟产品和中国区域86个无线电探空站解算出的对流层延迟精确值对BP-Adaboost模型进行精度评定,结果表明,新模型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62 mm、-1.16 mm和12.32 m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5.30 mm、26.72 mm和46.29 mm,优于常见的无气象参数模型;BP-Adaboost模型在内陆地区或海拔2 km以上地区具有更高的精度,能够满足中国大陆区域卫星导航用户实时对流层延迟改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7.
选取FES2004、NAO.99b、FES2014b、EOT20、GOT4.10c、TPXO9.5a海潮模型分别对253个陆态网络GNSS测站进行海潮负荷位移(ocean tide loading displacement, OTLD)改正,分析未模型化或模型不准确的OTLD对陆态网络GNSS高程时间序列和天顶对流层延迟(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 ZTD)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OTLD影响越大,不同海潮模型改正对GNSS高程时间序列的wRMS改善效果和差异越明显,改善效果最高可达52%以上,最大差异可达11%;海潮模型差异造成的GNSS最大混叠信号振幅约为4 mm,对应周期主要为14.8 d、365 d; OTLD与ZTD偏差存在准线性关系,使用的海潮模型实用性越好,两者线性关系越明显;FES2014b模型对GNSS高程时间序列的wRMS、混叠周期、ZTD估计的OTLD改正效果均最优。 相似文献
118.
张森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0,22(1)
结合带局部地段被与结合带演化密切伴生的各类盆地盖覆是各造山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因而初步将盖覆结合带的盆地划分为二类 :一是以边缘前陆盆地为代表的盖覆结合带而不破坏结合带的纵向盖覆性盆地 ;二是以横推断层盆地为代表的盖覆且破坏结合带的横向破坏性盆地。区内海相侏罗纪盆地实为与空喀拉温泉澜沧江结合带演化密切相关的盖覆结合带的陆内俯冲型边缘前陆盆地。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证实了结合带在盖覆层之下仍存在 ,更说明结合带两侧板块构造建造对比明显有异 ,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大陆边缘 ,进而得出了结合带在研究区内潜伏于盖覆层之下的结论 ,从而建立了结合带存在的三方面的鉴别标志 相似文献
119.
南海东北部陆缘区新近纪早期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深入分析九七三项目所获取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结合区域钻井资料,探讨了新生代以来南海东北部陆缘所历经的新生代早期张裂、中新世晚期阶段性挤压及上新世以来的稳定热沉降等复杂构造运动;张裂背景下的南海东北部陆缘在中新统中部、下部出现的背斜、逆断层等典型压性反转构造,凸现了南海东北部陆缘在晚中新世发生的阶段性挤压构造运动;分析表明,此构造活动是东沙运动在台西南海域的表现,其动力来源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西向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0.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 笔者在右江盆地富宁地区中三叠统板纳组与下伏下三叠统石炮组界面之下约100 m采获早三叠世双壳类和菊石等化石, 在T1/T2界面之间新发现一套厚约5 m凝灰岩层, 对其进行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 自下而上分别获得(249.0±1.9) Ma、(247.9±3.4) Ma、(245.5±1.6) Ma同位素年龄, 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首次获得石炮组顶界年龄为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本次新发现的凝灰岩层及化石可作为早—中三叠世等时地层标志进行区域对比, 丰富了右江盆地早三叠世火山岩分布范围, 认为右江盆地滇东南地区T1/T2的划分标志以该套凝灰岩作为标志较为合理。结合前人资料, 这套凝灰岩、生物化石为华南陆块T1/T2界线的划分提供了重要年代学及古生物证据, 认为安尼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年龄应定为 245.5 Ma, 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