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9篇
  免费   2491篇
  国内免费   3006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1152篇
地质学   12516篇
海洋学   1146篇
综合类   662篇
自然地理   373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453篇
  2022年   542篇
  2021年   609篇
  2020年   519篇
  2019年   577篇
  2018年   442篇
  2017年   476篇
  2016年   550篇
  2015年   506篇
  2014年   712篇
  2013年   575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683篇
  2010年   617篇
  2009年   591篇
  2008年   601篇
  2007年   542篇
  2006年   549篇
  2005年   514篇
  2004年   469篇
  2003年   441篇
  2002年   461篇
  2001年   423篇
  2000年   434篇
  1999年   412篇
  1998年   343篇
  1997年   394篇
  1996年   338篇
  1995年   276篇
  1994年   271篇
  1993年   183篇
  1992年   201篇
  1991年   164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4年   7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4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杨蒙蒙 《地下水》2014,(5):81-81
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构造及断裂与地热资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盆地周缘晚期断裂发育,而盆地内早期断裂发育,是稳定的古地块,这种地质构造的差异导致了块体内的地温梯度低于周缘地区,此次利用航磁和重力数据的测量结果,绘制了盆地的深大断裂走向,这些断裂早期是火山上涌的通道,现今是重要的热源通道。地热开发应立足于这些深大断裂,才能获得优质的地热资源,降低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92.
南海西南部人字形走滑断裂体系和曾母盆地的旋转构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一定地质时期内不同地块的活动和不同断裂的发育应在一个统一的应力系统下形成有序、配套的组合关系,它们的形成演化控制了该地区构造格局的观点出发,在南海西南部发现存在一个大型人字形走滑断裂系,由于曾母地块和南沙地块先后南移与西婆罗洲地块及其边缘增生带相碰撞,此人字形走滑断裂体系为一右旋体系。在人字形断裂间所挟持的曾母地块在渐新世-中新世时曾发生从向西南俯冲到向东南俯冲的逆时针旋转,从而在其西侧产生  相似文献   
93.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基地,其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油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油藏成藏因素复杂、油藏分布受多种因素联合控制等特点。在回顾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和勘探历史经验基础上,认为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研究存在两大理论体系,即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和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前者从沉积特征出发,强调储层砂体沉积相、非均质性和成岩作用在低渗透性油藏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后者从石油运移与聚集过程出发,强调运移动力学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低渗透油气成藏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过分强调了单个地质因素的作用,其中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局限于沉积相划分和沉积模式建立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沉积相对成藏因素静态的控制作用,而忽视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态属性;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却过分强调了油气流体运移过程的模式化和公式化,过分夸大和随意解释了油气运移成藏记录——油气包裹体的作用及其原始地质意义,轻视了深部地层条件下油气运移的复杂性和油气包裹体记录的多解性。因此,传统的单因素控制油气成藏理论和相应的勘探研究方法已经不能确切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效指导勘探工作。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趋势是要重视分析油气藏地质记录,动态研究油气藏形成和演化历史过程,总结油气富集规律,为油气勘探战略部署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4.
用创新思维办好《地学前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在人类阔步迈入新世纪春天的脚步声中,迎来了中国地质大学(原北京地质学院)建校50华诞。在此,我们谨向为我校的创建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先师、校友和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办好《地学前缘》而作出重要贡献的各位编委、作者和支持《地学前缘》的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95.
唐渊  刘俊来 《岩石学报》2010,26(6):1925-1937
青藏高原隆升、周边地貌形成是新生代时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的重要响应。在滇西北地区发育了一系列由晚新生代(上新世以来)活动断裂所控制的盆地,例如宾川盆地、洱海盆地、鹤庆盆地、弥渡盆地等。宾川盆地是近南北向程海左行走滑断裂在走滑剪切作用下产生的北西向正断层和北东向走滑断层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较大的拉分盆地。洱海盆地是由两组陡立的共轭张剪性(Transtensional)断层组限定的,为一伸展断陷盆地,总体上反映了近E-W向的区域伸展。滇西北地区发育的其它晚新生代盆地,如弥渡盆地、鹤庆盆地、剑川盆地等,也为区域走滑断裂及其分支断裂所控制,并且这些分支断裂在区域上为一组NE-SW和NW-SE向的共轭正断裂,反映了该区域近E-W向的伸展。将藏东南三江地区发育的活动断裂按照其走向分为三组:(1)NW-SE走向的断裂,如红河断裂、无量山-营盘山断裂等;(2)近N-S向断裂系,以程海断裂、小江断裂等为代表;(3)NE-SW走向的断裂,如丽江-剑川断裂、鹤庆-洱源断裂和南定河断裂等。这些断裂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地震断裂活动性或者是走滑性质或者是伸展属性,它们的组合型式也揭示出藏东南三江地区在上新世以来表现为近E-W向的伸展。区域上,在藏东北部地区发育的断层构造组合普遍反映了以近E-W向挤压为主导的应力场。推测这一现象为上新世以来藏东地区上地壳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做顺时针旋转所致,区域上受印度-欧亚会聚过程中印度板块顺时针旋转诱发的差异性应力场制约。  相似文献   
96.
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中新生代断裂演化与构造期次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对燕山东段~下辽河盆地中新生代断裂演化分析,认为中新生代该区共经历了中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末,白垩纪末和老第三纪末5期挤压作用。每期挤压作用都形成相应的挤压构造形迹,使得早期盆地萎缩或消亡,或对早期盆地进行改造使其反转。此外,该区还曾经历了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和新生代3个明显的伸展作用阶段,形成中晚侏罗世断裂盆地,白垩纪断陷盆地和新生代裂谷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挤压作用和伸展作用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97.
基于GIS的广东省灯塔盆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GIS与景观斑块分析软件支持下,定量分析灯塔盆地景观生态格局.灯塔盆地景观组分主要有水田、旱地、灌草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等5种斑块类型,由于受沟谷相间的丘陵地貌格局的控制,水田作为优势景观组分具有最复杂的空间结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具有相似格局特征,但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针叶林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海拔较高的部位,而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的丘陵、台地.研究结果表明,灯塔盆地景观格局的复杂性主要受地貌因素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典型地带性植被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已基本消失;人  相似文献   
98.
沔阳-当阳前陆盆地自北而南可划分为五个构造单元:桐柏山-大别山基底卷入推覆构造带、南大巴山-大洪山叠瓦逆冲断裂构造带、沔阳-当阳拗陷变形带、宜昌-沙市前陆斜坡带、黄陵-松滋前缘隆起带.盆地的形成与南大巴山-大洪山造山带的发育密切相关.盆地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南秦岭洋盆、北华南洋盆的两次“开(降)、合(升)“,燕山早期陆内俯冲造山成盆及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陆内伸展断陷的演化.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具三套有效烃源岩: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广海陆棚相泥页岩,二叠纪滨岸沼泽相含煤泥岩,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湖泊-沼泽相暗色泥页岩、煤系泥岩和煤岩.中三叠世-早第三纪为油气生成高峰期.油气运移指向主要为南西方向的前缘隆起.  相似文献   
99.
西北侏罗纪盆地沉积层序演化与储层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吴因业  罗平 《地质论评》1998,44(1):90-99
笔者研究了西北侏罗纪盆地沉积层序及储层特征,根据露头观察,井下实钻资料及实验室内分析结果,提出中,下侏罗统主要为湖沼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主要发育河流中冲积相及三角洲相的砂岩集集体,上统为红色或杂色碎屑岩,侏罗纪计导氏孔低渗为主的富含火山岩屑的碎屑岩,局部可发育较好砂岩储层,侏罗系本身可构成妨好的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00.
塔巴庙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陕斜坡构造带上,构造平缓,一般认为不具备裂缝发育条件.然而大量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物性测试、测井及试井资料证实,研究区上古生界发育区域性分布的构造裂缝系统和与地层局部挠曲变形有关的局部构造裂缝系统.本文重点介绍与低幅度地层挠曲变形有关的裂缝预测方法,以及主要勘探层裂缝发育部位、发育程度和裂缝系统产状等成果.研究表明,地层挠曲变形主要发生于燕山期构造运动,喜马拉雅期对地层有一定改造作用.构造裂缝对致密储层储集性能作用意义不大,但对储层渗透率的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