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21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3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i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th areas of container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Rail, road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have competed against each other for container transportatio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main line and its delta area.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assess these different transportation modes scientifi-cally in order to organize container transportation efficiently in this area and make decision for integral plan and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outlines application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o appraise different modes of typical direction of containers. Twelve assessment indexes were decided. Membership functions were formulated. Evalu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oad transportation was optimal mod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area, however water transportation was the primary way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main line.  相似文献   
62.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综合分析了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的进展,着重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古环境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综述。指出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多种环境替代指标的相互验证,高分辨率研究,定量研究,加强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加强综合研究,寻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3.
曹炳汝  孙巧 《地理研究》2019,38(12):3055-3070
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针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及时空演化问题,构建区域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演化综合评价指标,并利用1990—2016年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基于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重心模型探究两系统之间演化的互动作用关系和时空演化。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间存在较显著的耦合关系;长三角区域各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匹配度均稳步提升,但长三角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够均衡,长三角南部的耦合协调的发展程度稍弱于长三角区域北部的发展;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长三角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以上海-南京为轴线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整个长三角区域的耦合协调则呈现“Z”字形特征。  相似文献   
64.
长江三角洲痕量气态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1999年5月至2000年10月,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设置6个观测站, 连续监测地表大气中痕量气态污染物的浓度, 得到NO, NOx, SO2, CO和O3的每分钟浓度平均值. 数据的总有效率超过80%. 监测数据可以代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整体状况. 6个观测点的NO, NOx, SO2, CO浓度的平均值远高于环境背景值, 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冬季出现全年最高值, 表明该区域已经被人为活动排放源污染. 发现该区域全年臭氧浓度高值出现在5~ 6月份; 9月份也有臭氧高值事件.  相似文献   
65.
冰后期长江三角洲沉积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265个长江三角洲钻孔地层资料中识别出了冰后期海侵旋回底界面和(或)最大海侵面, 分别记录了它们的埋深值. 由此绘制出了长江三角洲冰后期沉积物等厚图及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的沉积物等厚图, 计算了冰后期沉积旋回及其海侵和海退层序的沉积物数量, 并且分析了其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长江三角洲在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数量分别为17742.2×108 , 9791.9×108和7950.3×108 t. 其中, 下切河谷沉积量超过三角洲两翼, 海侵期沉积量大于海退期, 南翼沉积量大于北翼, 两翼前缘沉积量大于后缘. 综合考虑冰后期滞留于现今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物数量与长江输沙量之间比值的变化以及输沙量本身可能的变化, 可以认为冰后期长江年均输沙量应当在2.36×108~4.86×108 t之间, 总量约为35400×108~70800×108 t; 年均输向外海和相邻岸段的泥沙在1.18×108~3.54×108 t之间, 总量约为17700×108~53100×108 t.  相似文献   
66.
以京杭大运河长三角地区扬州至杭州段为研究区域,在归纳沿线7个城市运河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配套设施和线路策划等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运河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1)保护古运河遗产;(2)改善水质,控制货运船只;(3)整合城市文脉;(4)丰富古运河旅游内容.通过比较古运河遗产廊道保护模式与古运河旅游点轴开发模式发现:两种模式在实施流程和操作对象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由两种模式形成的古运河保护与开发的空间格局拟合很好,共同构成了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空间模式.构建了景区、城市和区域3个尺度的运河旅游节点与发展轴线,并指出影响古运河旅游空间范围的因素.  相似文献   
67.
朱诚  张强  张芸  张之恒  沈明洁 《地理科学》2003,23(6):705-712
通过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北地区高邮龙虬庄和海安青墩两个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剖面粒度、磁化率、孢粉以及年代学测定,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兴衰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有人类活动以前,该区距离海洋较远,但受海面变化影响强烈。此后,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7000—6000间的大西洋温暖湿润气候以及3700aB.P.左右期间,该区气候适宜,人类文明在这样的适宜气侯条件下得到长足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海安青墩遗址剖面中出现厚达1m多的自然沉积地层,粒度分析以及孢粉分析表明,这一自然沉积地层是4000aB.P.以来的海侵事件所致,正是这次海侵事件,使研究区人类文明得以衰落。  相似文献   
68.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展望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发展和演变对中国城市发展、中国沿海经济乃至亚太地区的发展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速,均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与挑战。重点论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69.
本文针对长江三角洲某地区3个城市(C市、W市、S市)浅层地下水的单环芳烃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区水样分析数据,总结出该地区单环芳烃的污染特点和分布特征,然后从研究区污染源分布、单环芳烃的挥发性、研究区降水以及包气带的防护性能等角度探讨了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形成的原因。研究表明,该区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呈点状分布,污染范围不大;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相对较轻而地表水污染严重。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特征与研究区工业企业分布、单环芳烃的挥发特性、降水以及研究区包气带防污性能密切相关。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和工业企业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有机污染物高浓度的检出点均分布在污染工厂附近,无明显污染源的地段,其浅层地下水水样无有机污染物检出;各检测单环芳烃组分的亨利常数均大于1.01×102Pa·m3·mol-1,所以挥发作用是其主要迁移机理,苯的柱试验表明,苯溶液浓度从1079.0μg/L降低至6.9μg/L仅需26天;研究区包气带为河湖三角洲沉积相的淤泥质粘土,粘粒含量大,粘土矿物含量也很高,富含有机质,其含量大都在1.0%以上,此类土壤具有高的吸附能力,阻滞了污染物向浅层地下水迁移;降雨时浅层地下水中单环芳烃检出率和检出浓度都较高。4种因素综合,使得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呈现污染程度轻、分布零散、污染分布范围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70.
本文定量估算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末期的古温度与古降水量,古土壤层下段平均年均温为12.7℃,平均年均降水量为727mm;上段平均年均温为13.5℃,平均年均降水量为780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