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21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长江三角洲集装箱班轮网络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长江三角洲为案例区,以1996~2013年为研究期限,选取1996、2002、2007、2013年4个重点年份,分别从班轮航线、班轮密度、空间联系3个方面分析长江三角洲集装箱班轮网络的空间格局与演化,共涉及74家船公司、10 726条集装箱班轮航线。研究表明:18 a来长江三角洲集装箱班轮网络空间结构趋于集中,与箱流的空间结构变化呈现相反趋势;上海港集装箱班轮航线数量、班轮密度领先于其它港口,国际枢纽港地位不断强化,宁波港虽在班轮航线、班轮密度增速方面超越上海港,但班轮网络组织能力明显落后于上海港;长江沿线基本形成以上海港为枢纽港,太仓、南京、张家港和南通港为干线港、其它港口为支线港的集装箱班轮运输网络;上海港和宁波港的关系已由原来主要依托沿海班轮支线联系的喂给关系演化为依托国际班轮航线联系的竞合关系。  相似文献   
262.
热带气旋频数的异常既是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产物,又对区域或全球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本文简要概述了影响上海、长江三角洲及华东地区热带气旋频数的标准、气候特征,具有明确物理意义和预测价值的影响因子、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多种客观业务预测方案,主要的客观预测方案均己安装在上海区域气象中心的短期气候预测工作站上,且先后自1996年起投入了准业务运行,最后介绍了主(官方)、客观预测方案的性能评估方法,结果表明,客观预测方案的总体性能较攻关前的官方预测好。  相似文献   
263.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工农经济区,对其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对于了解该区水文工程地质、河口海岸演变和土地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对该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年代地层学上的依据,我们先后对和桥、梅捻、正仪、祝塘、吴江、北坎、常州、江都八个地方钻孔的沉积岩芯进行了古地磁的研究,并对部分样品进行了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初步建立了本区的古地磁极性变化年表。  相似文献   
264.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的古环境及古气候信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运用孢粉、藻类、有孔虫等古生物综合分析方法,对比土壤微形态、沉积磁组构分析结果,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层记录的古环境信息。结果表明,古土壤是海平面变化、气候、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它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古土壤堆积阶段,海水已退出本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河漫滩经常受洪水淹没积水,多次滞水与暴露环境的交替,形成了淡水藻类与陆生植物互为消长的特殊生物组合特征。这一时期沉积与暴露成壤作用反复交替,古土壤形成了多个粘粒胶膜淀积层。此期相当于未次间冰阶向未次盛冰期过渡及海平面下降的时期,沉积后进入了持续成土阶段,海平面变得更低,气候变干,地下水面降低,古土壤已不能被淹没,持续暴露成壤,这一时期逐渐接近末次盛冰期。  相似文献   
265.
利用1954年~1983年5月~8月气象资料,统计了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性暴雨类型。分析了1962年14号强台风的路径、暴雨落区以及产生暴雨的气象条件。诊断结果表明,有利大气环流形势、台风倒槽辐合线、低空东南急流、上升运动和强大的水汽通量与通量辐合是产生"6214"台风大暴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66.
杨桂山 《地理学报》2004,59(Z1):41-46
土地是支撑区域发展最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人文因素的强烈影响,是最能表达区域人-地关系状况的地理要素。因而不仅成为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而且也是人文地理学关注的热点。近5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变化过程表明,耕地变化主要受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人文因素驱动。分析显示,长江三角洲耕地面积随人均GDP的增长呈良好的指数减少关系,人均GDP低于12000元/人,经济增长占用耕地的压力较大;人均GDP超过30 000元/人时,这种压力将开始减缓。现阶段长江三角洲仍处于经济发展对耕地压力较大的发展阶段,但已较1998年前明显减轻,预估至2010年前后,该区经济增长对耕地压力将明显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267.
企业集团化与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集团化与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阔、复杂的课题。本文从企业集团化角度来探讨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指出加快企业集团化步伐是实施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和突破口,并对加快企业集团化步伐推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紧迫性、重要性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68.
长江三角洲21世纪食物保障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粮油等主要食物的供需平衡比较困难,其它食物生产存在一些问题,保障食物供给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食物保障的现状、问题,并重新构建了长江三角洲的食物保障体系,对确保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食物供给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9.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区域工业结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工业行业、规模、所有制、地域分布等方面对比分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其9省市工业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多角度研究三大区域九省市的工业结构特点,运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探索了上述区域分工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70.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Yangtze Delta during past 8000 yea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Yangtze Delta is one of the economically most developed areas in China. It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China monsoon regi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environment-archaeology studies over many years in this region provide excep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climate changes,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also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made in the study region reveal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olithic cultures is not continuous, which may be a result of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The analysis of ^14C-dated buried paleotrees, peat and shell ridges show the rise and fall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earch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onfirm that human civilization collapsed six times in the Yangtze Delta, matching six high sea level epoches, peat accumulation and buried paleotrees formation periods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s that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Yangtze Delta are controlled by local climate changes and changing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The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5000 aBP-3800 aBP) in about 4000 aBP, after a tremendous flooding event, followed by a relatively backward Maqiao culture (3800 aBP-3200 aBP) confused researchers and aroused their great interest.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paper show that the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is a result of several factors, for example war and food shortage, but the flooding event occurred in the late Liangzhu culture epoch is the main factor there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