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375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1287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31.
研究了利用银次灵敏线338.28nm测定高银物料中银的含量,克服了用银的灵敏线328.08nm测定高含量银的不足,采用冶金部标准物质精矿YT88011,锌精矿ZnS-02分析验证,测定结果与标准值吻合。方法精密度(RSD,n=10)为0.5%~1.5%。该方法适用于各种含高银物料和含银量高达1%~10%的阳极泥及需要大称样量的粗中银的测定。  相似文献   
932.
努日、程巴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南缘紧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产出的两个斑岩-矽卡岩矿床,两矿床矿化元素组合分别为Cu-Mo-W和Mo-Cu。文章以努日和程巴矿床中主要金属硫化物为研究对象,采用S、Pb同位素研究方法对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探讨。硫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两矿床硫同位素组成δ34S值范围均较窄,具明显塔式分布特征,矿床硫主要来自于深源岩浆;努日矿床硫同位素组成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指示矿区41线附近存在隐伏岩体。矿石同位素组成表明,两矿床成矿物质中均有幔源和壳源物质的参与,不同的是壳源物质源区存在差异,努日矿床壳源物质源区为拉萨地块结晶基底,而程巴矿床壳源物质则可能来源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印度大陆岩石圈物质。努日和程巴矿床的矿化元素组合与其成矿物质源区特征是相对应的,冈底斯成矿带矿化元素组合由南向北的分带性系不同的壳源物质基础加之不同程度的幔源物质混染造成的。  相似文献   
933.
本研究对甘肃金塔一个地窝南遗址的9件绿松石样品进行物相、成分、锶同位素检测得出:所取样品的拉曼峰位于3 473 cm-1,1 035 cm-1,815 cm-1,645 cm-1,414 cm-1,223 cm-1 等处,样品强峰位于 1 035 cm-1附近.该遗址绿松石的主要成分为Al2O3,P2O5和CuO,其...  相似文献   
934.
皖北地区地处安徽淮河以北,是先秦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长江中下游铜矿北进中原的必经区域之一,该地区的青铜器对于探讨长江中下游铜矿与中原青铜文化的关系至关重要.本工作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和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对出土于皖北地区4件青铜器及湖北吉家院战国楚墓出土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935.
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快速检测水样中铅镉铜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的固相萃取填料应用于环境样品的重金属处理过程中,存在pH不稳定和不同极性萃取物共同萃取较为困难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寻找新型固相萃取填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多壁碳纳米管填充固相萃取柱,萃取水中金属元素、镉、铜和铁,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和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铜和铁。实验考察了多壁碳纳米管的性质、溶液pH值、洗脱溶液、样品流速以及基体效应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溶液pH=9,1 mol/L硝酸为洗脱溶液,样品流速为2 mL/min时,外径8 nm未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有较好的萃取效率,对溶液中、镉、铜和铁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4.91、42.31、54.68和49.07 mg/g,四种元素的吸附容量均衡;钾、钠、钙、镁离子以及苯和甲苯等基质对四种金属元素的萃取影响不大。方法回收率为95.3%~99.5%,精密度(RSD,n=7)为1.2%~3.2%。本方法采用外径8 nm的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与传统萃取方法相比,富集效果好、回收率较高,而且操作简便、准确度高;与前人采用外径20~30 nm的多壁碳纳米管的性能相比,镉和铜的吸附容量更高,还可实现对铁的吸附,且、镉、铜和铁四种元素的吸附容量均衡,更适合用于检测水样中的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936.
矿产品堆场土壤中重金属在环境中富集,随着元素的迁移、转化及地下水的循环,成为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将改进的顺序提取法(BCR)应用于矿产品堆场土壤中Cd、As、Pb的化学形态分析,结合这三种元素的性质,将堆场土壤中Cd、As、Pb分为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其含量。采用形态分析标准参考物质GBW 07436验证了三步提取态的准确性,并对6个矿产品堆场土壤中Cd、As、Pb形态含量进行分析,三步提取态加上残渣态质量分数之和与重金属总量进行了比较,回收率为85.54%~102.88%。通过对矿产品堆场土壤实际样品分析,Cd、As、Pb三种元素非残渣态含量顺序为Cd(79.40%~94.94%)Pb(24.27%~37.73%)As(22.89%~31.51%),表明Cd元素较为容易进入生物圈。该方法解决了港口堆场土壤中重金属化学形态提取问题,对污染土壤的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37.
胶东大尹格庄金矿床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是其最重要的金矿床类型,该类型金矿床已探明金矿资源量占全区的90%以上,其巨量金的来源是引人瞩目的关键科学问题。招平断裂带是胶东金矿集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成矿带,其内已探明金资源量1500余吨,大尹格庄金矿床位于招平金矿带中段,是该金矿带最具代表性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之一,目前勘探深度近-800m,已探明金金属量约125t。NNE向招平断裂带和NWW向大尹格庄断裂是区内主要控矿构造,其中招平断裂带沿胶东群与玲珑花岗岩接触带发育,控制了大尹格金矿床的产出。招平断裂带下盘为玲珑黑云母花岗岩,是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普遍发育黄铁绢英岩化蚀变;招平断裂带上盘为太古宇胶东群混合岩化黑云斜长变粒岩、碳酸盐片岩和斜长角闪岩及古元古代荆山群禄格庄组石榴矽线黑云片岩和黑云片岩,发育强烈的碳酸盐化。金矿化与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和硅化关系密切,金矿体赋存在招平断裂带下盘的黄铁绢英岩和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其次为方矿、闪锌矿和黄铜矿,且黄铁矿常与方矿和闪锌矿共生。以大尹格庄断裂为界,其南、北两侧分别为Ⅰ号和Ⅱ号矿体,它们是占大尹格庄金矿床探明储量的85%。相对于Ⅱ号矿体,Ⅰ号矿体具有更多的方矿和闪锌矿及更高的银含量。I号矿体9件矿石硫化物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为17.2638~17.3585、15.4663~15.6116和37.858~38.3328;II号矿体6件矿石硫化物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为17.2157~17.3286、15.4595~15.5084和37.8900~38.0004,为放射性成因的异常,经历了三阶段演化史。其中,3.4Ga左右壳幔分离,在地壳下部和上地幔得到充分混合,形成均一的正常;0.8Ga左右脱离第二阶段储库并与铀钍体系发生分离;其后,这种与不同数量的放射性成因发生混合,并于约130Ma金成矿时被保留在硫化物等含金矿物中。该金矿床成矿物质很可能主要来自于胶东群变质岩的再活化,成矿过程中,I号矿体中成矿流体与围岩的交换反应作用更强,有更多的上地壳物质进入成矿流体;而II号矿体则保留了更多的深部初始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的信息。  相似文献   
938.
川西石棉地区田湾与扁路岗岩体锆石U—Pb定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矿物岩石》1998,18(1):91-94
  相似文献   
939.
虎鹿夼银矿床是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近年来在鲁东地区发现的一处银共生矿床.该矿床赋存于新太古代回龙夼单元的条带状细粒含角闪黑云英云闪长岩体内,矿体受构造破碎带控制,是一处矿体形态简单、矿化较连续且银品位较高的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40.
1INTRODUCTION The ubiquitous distribution and known toxicity of lead pollution in urban environment are posinggreat concern, in term of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JULIE and ALEX, 2001).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automobile exhaust, waste disposal, paint, lead smelting and refining, battery disposal, as well as coal and fuel combustion have implied not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increase of environmental lead concentration (SUTHERLAND et al., 2003). Pb is 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