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整合陆地表面温度与植被指数信息进行地表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植被指数(NDVI)的多时相或时序资料进行地表覆盖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成果。随着陆地表面温度(LST)遥感反演精度的不断提高,将LST与NDVI结合起来进行地表植被动态变化的监测已成为可能。选择我国北方草地及其东南部毗邻的农牧交错带(farmingpastoralzone)为研究区。该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和黄土高原北部,半干旱气候,经纬度范围为:35°~50°N,100°~125°E。  相似文献   
143.
魏建方 《冰川冻土》2003,25(8):195-198
对青藏铁路高寒草原植被恢复与再造的试验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分析,通过对青藏铁路建设中沱沱河试验段工程取土场的现场调查和植被恢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活动后取土场的土壤条件变化很大,质量明显下降,为做好青藏线建设过程中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应切实作好表土回填工作,从现场试验结果来看,披碱草、早熟禾等均能较好地适应高寒草原的取土场环境,植物在生长季节能正常生长,在植被恢复的时间选择上应尽量利用青藏高原雨热同季的特点,可提高植被恢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4.
内蒙古扎鲁特旗土地利用方式及强度对草原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内蒙古扎鲁特旗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区域,近期对其草原植被的调查分析表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及过大的土地利用强度对该地草原植被造成严重影响,草原面积缩小、植被退化严重,草场质量下降。人口激增引发的土地利用方式由牧向农的转化(垦草为粮)以及草地利用强度的加大(超载过牧)是造成该区草原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围栏禁牧是实现退化草原植被恢复演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5.
皇甫川流域百里香草原和人工沙棘灌木林的水分利用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LI-6400光合系统测定仪、LI-3000A叶面积仪等,对皇甫川流域百里香草原和中国沙棘灌木林的优势植物进行了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测定,同时还测定了植物水分、土壤水分及群落地上生物量。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得到了这两个群落优势植物光合和蒸腾的日变化特点、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两个群落优势植物叶片含水量、自然饱和亏及水势等植物生理水特征。通过群落优势植物种群的蒸腾失水和土壤水分的分析,探讨了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产生的这两个群落生态水的一些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6.
羊草对CO_2倍增和水分胁迫的适应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羊草草原是欧亚大陆东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特有的地带性草原植被类型,面积达4.2×107 hm2,其中一半以上分布于中国境内,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可是,由于人类活动及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的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特别是CO2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10-6增加到当前的360×10-6,据估计到21世纪中后期将达到700×10-6.  相似文献   
147.
《干旱区地理》2021,44(4):1032-1044
草原火灾是牧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和生命安全。针对蒙古高原草原的特点及成灾机理,以蒙古高原的草原区作为研究区,获取了2000—2016年各盟市的指标层数据,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23个评价指标,建立了蒙古高原草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制作了蒙古高原草原火灾风险分布图。结果表明:(1)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7个主成分,缩减了指标个数,准确指出草原火灾风险要素来源。(2)蒙古高原草原火灾的高危险区分布在蒙古国中部,呈向四周递减的趋势;高暴露区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地区;高脆弱区分布在内蒙古北部以及蒙古国肯特省;高防灾减灾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鄂尔多斯市。(3)蒙古高原草原火灾风险从整体来看,内蒙古东北部风险高于西部地区,呈现自东向西递减趋势;蒙古国呈现由中间向四周递减趋势。低风险、次低风险、中风险、次高风险和高风险区面积占蒙古高原草原区面积比例分别为4.88%、36.20%、28.37%、11.56%和18.99%。根据中蒙各盟市地理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防火策略,可以降低草原火灾风险性,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8.
总想看着你的笑脸/总想听听你的声音/总想住住你的毡房/总想举举你的酒樽/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再寻找黄同的根……  相似文献   
149.
吴昕  徐凯  张继吟  李江风 《中国沙漠》2018,38(1):92-100
从沉积学的角度分析了锡林郭勒草原沙漠化的地质背景和沙源。锡林郭勒草原直接覆盖在早白垩世二连盆地之上。该盆地各凹陷演化的生命周期完整,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结束于基底沉降减缓阶段末,而沉积充填演化结束于湖泊萎缩-平原化阶段,随后一直处于缓慢隆升状态。这样的盆地演化史,导致充填序列上部广泛发育了湖退体系域——厚度巨大且固结程度极低的河流-三角洲砂体。人为因素和气象因素破坏了草原植被,使这些规模巨大的砂体露出地表,造成草原沙漠化基础。显然,地质环境的脆弱性是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决定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锡林郭勒草原沙漠化也是一种地质灾害。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理,将会出现大规模沙漠化。这种类型的沙漠化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乃至世界各地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0.
自2000年以来,中国草原牧区实施的一系列草原建设和保护工程引起了草地利用方式和农牧民传统生产模式的改变。农牧户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主体,其认知态度与行为选择将直接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对草原生态环境有着直接影响。以黑河上游肃南县干旱区草原为例,选取了自由放牧区、半农半牧区和舍饲养殖区三个不同类型牧区,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PRA),分析了农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认知情况和实施效果及其在当前政策背景下倾向性的草原放牧措施。结果表明:(1)相对宽松的草地资源约束使自由放牧区内农牧民的草原保护政策认知水平较高,58.1%的农牧户对季节性休牧和补贴数额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存在超载放牧现象。(2)半农半牧区和舍饲养殖区农牧民对草原保护政策的认知水平偏低,同时,舍饲养殖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使该趋势进一步加剧,71.7%的农牧户响应禁牧政策的积极性不高且认为禁牧补贴数额不合理。建议从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细化草原补奖标准和调整草地资源约束的角度因地制宜采取配套措施,实现保护生态和农牧民增收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